任珍
摘? 要:小學階段,班主任是引導學生開展學習的重要人物。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會影響整個班級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據此,小學班主任應優化管理工作,提高班級管理效率,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狀況和問題,通過耐心的觀察抓住管理學生的重要時機。同時,教師應多理解和鼓勵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此外,班主任要與學生家長保持緊密的聯系,在家校聯合管理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主要針對以上幾方面內容展開論述,探索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有效方法;策略探究
班主任作為小學生發展道路上的主要引領者,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為小學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和變化,通過采取有效的教學管理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獲得全面發展。小學是學生身心快速變化的階段,班主任教師應通過怎樣的方式,對本班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呢?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指導性建議。
一、以“情”感化,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小學階段學生受情緒影響較大,假如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能夠以和藹親切的態度面對學生,用真情去感化學生,就能夠使他們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班主任對學生的說教,才能真正深入學生內心,促進班主任后續管理工作的開展。
此外,優秀的班主任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不會動輒發怒,而會通過正確的教育方法,耐心引導學生發現錯誤并改正。比如,筆者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會細致觀察學生課堂內外的行為表現。當發現學生的錯誤或不良行為時,筆者會通過談心的方式和學生進行交談,并站在學生的立場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耐心指導學生改正錯誤。
二、抓住管理時機,提高教育效果
在對小學生開展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把握教育時機,利用學生當前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以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并采取最易對學生發生作用的方式開展指導工作。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教育時機這一客觀條件,促進班級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比如,在一次班會的過程中,筆者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青山不老這個詞語的理解。隨后筆者請一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后進生來發言,他說因為山上有樹,所以山不會變老。這個回答引得其他同學在教室中哄堂大笑,后進生原本就性格敏感,在其他學生的哄笑下會變得更加自卑。于是筆者連忙幫他解圍,嚴肅地對其他學生說:“你們笑什么?他說的很好,老師知道其實這位同學已經已經明白這個詞的含義了,只是他還沒說完。”后進生聽完后十分感激地望著筆者。后來這位后進生經常在課下時間主動找筆者談心,在筆者的耐心引導之下他重新找回了對學習的自信,成績不斷取得進步。由此可見,班主任只要善于把握恰當的管理時機,就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善于發現學生閃光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在開展班級管理時,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因勢利導開展管理工作。通過鼓勵和表揚的方式,使學生在面對教師的管理時,能夠保持正面的情緒,這樣教師的管理工作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筆者的班上有一位學生,經常在課上擾亂教學秩序,打擾教師授課。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在與這位學生進行談話時,并沒有一上來就嚴厲地批評他,反而夸贊了他在運動會中的不凡表現,從而消除學生對教師管理工作的抵抗情緒。隨后,筆者詢問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最后,筆者告訴學生在課堂中隨便擾亂秩序,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正常聽講,是很不好的行為。這位學生聽完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并向筆者保證以后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通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師收獲了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四、家校結合開展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還不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每一位學生家長都會要求班主任教師多關注自己的小孩,希望班主任在學校能夠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但是,班主任不能將精力全部放在部分優等生身上,在開展班級管理時,教師應做到一視同仁,使管理策略適用于全體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此外,教師在課余時間應按時開展家訪,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這樣一來,教師就能夠了解學生在課堂之外的生活和表現。同時,班主任應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及時告知家長學生在學校中的實際情況。通過家校聯合管理的方式,促進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斷優化與完善,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班主任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歸納有效的班級管理方法,通過新型的教育管理方式,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教師應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學生的發展現狀,及時發現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并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推動小學班級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元祥.當前小學班級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161.
[2]李島.“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班級管理中實踐與思考[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