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 胡東 楊鳳玲 林鵬
摘要: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之一,擁有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特殊創新教育功能。筆者分析了學科競賽團隊的組建方法以及評價與保障制度的制定策略,旨在保證學科競賽促進創新能力培養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學科競賽;創新能力;機械類本科生;團隊
機械類本科生是從事工業技術研究及制造的主力軍之一,必須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同時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機械類本科生培養過程中積極開展創新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地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加強創新教育是培育機械類本科生的客觀要求。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在建設“質量工程”的內容中明確提出:大力開展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并重點資助影響力較大和參與面較廣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潛能,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以學科競賽促進機械類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學科競賽促進創新能力培養
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之一,擁有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特殊創新教育功能。特別對機械類專業來講,學科競賽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提高培養質量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一項統計顯示,自1990年以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平均每年利用學科競賽取得的成果進行創業,年增150家新公司,創造出數千億美元的業績。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機械類專業將學科競賽作為創新教育的主要手段,畢業生還未畢業就被相應企業預定完畢。法國巴黎大學亦重視學科競賽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積極推進課程和教材改革,以適應國際化需求。日本和韓國對學科競賽應用于人才培養改革方面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優異成績。目前通用的國際工程認證指標體系中就將學科競賽列為重要指標。國內高校對學科競賽的重視也是與日俱增,無論是學科抑或專業建設均將學科競賽成績列為核心指標。實際情況下,學科競賽對教學及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極為明顯,尤以機械類專業為甚。張姿炎、孫愛良、張澤旺、楊志斌等[1-4]均認為,將學科競賽導入應用型人才培養,可以有效促進學校及學院完善組織機構,強化激勵機制、硬件建設和隊伍建設,更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設計能力,進而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2. 組建學科競賽團隊
根據機械類本科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知識結構以及專業素養等特征構建相應的學生數據庫,基于此數據庫進行學生團隊劃分,學生團隊的人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不等。大一、大二的本科生把重點放在基礎課程的學習中,人數可以適當放寬。大三、大四的本科生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中,需要控制團隊人數。接著依據教師研究領域和教學方法構建教師團隊,從而形成彈性團隊。此處彈性團隊為一柔性機制,即學生與教師成員依據實際情況出現局部變動,或因學科競賽活動需要實現團隊短暫融合,以便高效協作。在授課過程中,將競賽作品引入理論與實踐教學,在講解典型例題時以開展的學科競賽作品為載體,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實施以競賽作品驅動教學的改革方法,大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此外,教師還應該根據不同學科競賽的具體需求,制定詳細的創新教育目標及規劃,采用“彈性結構創新能力模塊”的設計方法將其細分為思維能力創新、技術能力創新以及產品設計能力創新等模塊,其中各個模塊可以根據具體的實施過程與結果實現交叉。如此,則可凸顯出學科競賽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增強功效。
3. 構建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的構建不應只單方面針對學生或者教師,而應該將重點放在兩者的有機結合對學校、社會的貢獻程度。首先要量化教師教學、學科競賽等成果考核指標,比如網評結果、研創項目、社會評價、專利與競賽等均可納入其中。然后建立學生成長的績效評價依據,重點考查教師所輔導學生的學業水平、創新能力以及競賽獲獎情況等。在量化教師考核指標與學生績效評價依據的基礎上,分析相互激勵作用下學生與教師所獲成果的相關性,并建立其對學校、社會貢獻的量化指標。學科競賽團隊側重于學生競賽獲獎等級及獲獎數量,但是過分強調獲獎容易形成盲目追求實施結果的弊端,為了避免此不良影響,還應該制定面向實施過程的評價機制,比如考慮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與互動方式等。
4. 制定保障制度
將學科競賽與現有學分制度掛鉤,根據學生的學習階段、競賽項目等設置一定量的必修與選修學分,大一與大二的學生可設置少量的學分,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可以適當增加學分量。同時根據學生團隊人數、學科競賽難易程度等給予教師一定的教學工作量,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以保障該模式的順利實施。此外,還可將評價結果與學生的評優評先、獎助學金以及教師的職稱評審、職位晉升等掛鉤,通過精神激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制度來保障學科競賽促進創新能力培養的良性發展。
5. 總結
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之一,擁有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特殊創新教育功能。通過組建學科競賽柔性團隊,以團隊對團隊的指導方式,可以凸顯出學科競賽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增強功效。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和保障制度的制定,可有效保證學科競賽促進創新能力培養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姿炎, 李佳洋, 肖倩. 轉型發展時期以學科競賽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機制研究[J]. 教育現代化, 2017, 000(033): P.16-18.
[2]孫愛良, 王紫婷. 構建大學生學科競賽平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2(06): 96-98.
[3]張澤旺, 眭平, 謝雯瑜. 基于學科競賽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實驗室科學, 2016, 19(02): 232-235.
[4]楊志斌, 趙昕. 學科競賽促進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J]. 實驗室科學, 2018, 021(005): 238-240.
作者簡介
王舒(1989—),男,陜西略陽人,講師,博士,從事流體機械及高教改革研究;
通訊作者:
胡東(1980—),男,湖南澧縣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流體機械及高教改革研究。
基金項目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改項目(RKJGZ1810);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點項目(2019JGZD084);湖南省教改項目(科學研究+學科競賽雙輪驅動機械類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位與研究生教改項目(“以研促學-以研帶用”科研育人模式強化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