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謹 馬云紅 李海雯
【摘 要】以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實踐與探索為例,解析醫務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成熟的實踐經驗確立服務新模式,探索將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作用發揮到最大化,以提升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醫療效果,緩解醫患關系的緊張,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要。
【關鍵詞】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實踐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是跨越傳染病預防控制和社會工作的專業實踐,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是有雙重領域的專門職業,既是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分支,又是社會工作專業活動中的一環。
一 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意義
到傳染病醫院就診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屬于身、心疾病患者。傳染病患者的健康狀況不僅與身體所患疾病息息相關,更與自身的情緒與精神狀況有關。傳染病醫院開展醫務社會工作不僅可以用醫學專業知識協助管理傳染源,還可以對隔離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協助傳染病患者及其家屬解決心理問題。同時,還可通過醫務社會工作開放活動日,進行醫護患互動體驗,傳播預防控制傳染性疾病的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保護易感人群,形成一座無形的溝通橋梁,讓患者正確看待自己的病情,更加積極地配合醫院的治療,提升醫療效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要。
二 以實踐確立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新模式
傳染病醫院要以患者及其家屬需求為導向,引導醫務社會工作服務能夠及時發現和回應患者的需求。
(一)以服務為引領推進醫務社會工作
按照傳染病傳播途徑以及病原體排出的方式、時間等,在院隔離患者可以分為呼吸道隔離、消化道隔離、接觸隔離,不同的傳染病患者隔離期并不完全相同,短期可以有5天,長期的可長達數月。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要求開展各種服務活動。例如:可以根據傳染病患者的特需安排人性化和彈性化的服務;幫助預約特需門診;開展住院患者的身體、心理及社會狀況的評估;協調各科人員和關系;參與查房;協助進行預防接種;復雜病例個案處理;社會生活的復原等等特色健康服務。打造特色健康品牌,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
(二)以需求為導向營造健康氛圍
通過及時深入臨床,開展系統科學的走訪調研,全面掌握臨床科室、患者及其家屬的需求。利用綜合資源,設計健康服務項目,建立現代化傳染病醫院健康服務體系,開展飲食調節、病情控制、修身養性、營養膳食等健康教育活動,在傳染病患者群內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相互鼓勵配合治療的健康氛圍。
(三)以專業為支撐開展個案工作
從服務理念和工作模式的建立,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和能力提升,各類醫療健康項目的規范化服務和運作,志愿團隊的組建和管理等方面找準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定位與職責開展個案工作。與臨床科室親密合作,主動介入,定期探訪,對隔離患者及其家屬提供視頻交流、家庭會議等,幫助排除患者及家屬心里因素的困擾,積極應對隔離,配合治療,強化身體康復和預防疾病復發的信心,促進醫患關系的穩定。
三、以健康為主導探索醫務社會工作的作用最大化
根據患者預防、治療和康復的主要地點為醫院、家庭和社區,要充分發揮好醫務社會工作疾病的診斷評估、咨詢輔導、整合資源、協調幫助、臨終關懷等作用。
(一)做好宣傳倡導服務工作
探索醫務社會工作者向進院患者宣傳醫院以及各科室醫療服務內容的新方式,例如:具有親和力動畫的介紹視頻,讓患者盡快熟悉了解醫院特色治療服務和所能提供的幫助,便于后續開展衛生健康服務;在院治療期為患者提供住院和出院計劃;開展針對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的減壓活動;開展輕松音樂治療、舒緩減壓理療、打太極練八段錦、中醫預防保健等等特色服務;為絕癥患者提供臨終關懷,進行悲傷輔導,滿足臨終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探索建設舒適方便搶救的臨終病房,幫助減緩臨終傳染病患者對死亡的痛苦和過度的恐懼。
(二)連接家庭和社區衛生服務
不僅要提升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者個案管理的能力,還要提升專業學科整合的能力、跨部門團隊協調的能力、跨學科健康照顧的能力、跨醫患關系溝通的能力。探索建立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者與社區、公衛部門、疾控中心的合作關系,爭取政策支持,從人力、物力、財力爭取對醫務社會工作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貧困患者救濟基金,在為醫院樹立良好形象的同時,搭建起醫院與社區居民、家庭之間的合作關系,加強與出院患者及其家屬、社區衛生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聯絡,以便于開展外展服務。以醫務社會工作的服務保證傳染病患者及其家屬隨時可以獲得社區醫療照顧,提高社會群眾對傳染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等方面的健康意識,為專業醫務社工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三)拓展尋求社會資源
傳染病醫院醫務社會工作者作為社會資源的聯系者和轉介者,需要積極探索在政府的社會福利部門為患者及其家屬尋求社會資源幫助的便捷新途徑,保證家屬在接納出院傳染病患者的同時,保持原有生活的平穩,不給家屬造成長期的精神壓力。在維護患者及家屬利益的同時,彌補醫院臨床醫療服務時空上的局限性,形成立體連續、交叉的服務體系。在提高同理他人、生命感悟、健康促進能力的同時,積極進行社會政策倡導,提高醫務社會工作的影響力,以促進社會資源參與醫療救治和福利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曾茂禎.醫院從業人員對醫務社會工作態度之研究[D].臺灣:東吳大學,1989:87.
李小林.漫談醫務社會工作[J].社會導進,1979(5):56-58.
劉繼同.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醫務社會工作的歷史回顧、狀與前瞻[J].社會工作,2012(1):19-25.
劉斌志.論社區社會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養策略[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1-88.
鄭玥.醫務社會工作嵌入初期的“絞溢”現象研究[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2:45-46.
張安玉.健康促進的理論和模式[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02):52-54.
王衛平,肖慧欣.醫務社會工作專業教學課程設置探討[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