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寧 李婧 陳娥

【摘 要】目的:初步確定賀蘭縣人群心血管病的高危率,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相關危險因素,根據影響因素給予適合的干預措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發生。方法:本次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擇賀蘭縣2個鄉鎮,以村為單位開展篩查,共調查6000人。調查采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研發的電子問卷,了解調查對象的人口學信息、心血管健康狀況和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狀況、體格測量數據(血壓、身高和體重)和實驗室檢查數據(血糖、血脂)。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調查對象的健康指標及一般資料采用描述分析;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相關影響因素采用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1)本次調查最終得到有效初篩調查表5895份,男性2648例,占44.9%;女性3247例,占55.1%。年齡最小35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53.99+9.12)歲。(2)2016年賀蘭縣心血管疾病高危率為22.0%,表現為高齡、超重及肥胖者、喪偶者、文化程度較低者、家務及失業人員、家庭年收入小于1萬元者高危率較高。(3)二分類非條件單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隨著年齡、BMI值、LDL和TG值的增加,成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危險性越大;有高血壓史也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危險因素。結論:(1)2016年賀蘭縣心血管疾病高危率為22.0%,與全國基線水平相近。(2)賀蘭縣居民心血管病的主要影響因素有高齡、超重及肥胖、喪偶、文化程度較低、家務及失業人員、家庭年收入小于10000元。
【關鍵詞】心血管病 高危人群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1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 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造成死亡的最主要死因,且有80% 的心血管病死亡事件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1]。中國心血管病發病處于上升階段,據估計全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人,每5個成人當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病[2]。心血管病在多個危險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其危險成倍增加[3]。已有研究證實,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2.4.5]。心血管疾病的鮮明特點是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及高治療費用,因此開展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研究對于主動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賀蘭縣2016年開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通過對當地居民進行心血管病篩查,分析影響當地居民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對于提高本地區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提供數據及下一步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針對性建議。
1?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時間、對象及內容
于2017年3月-2017年7月對年齡在35-75歲之間的居民(1941年1月1日至1981年12月31日之間出生),根據實際的人口年齡段比例推算出調查對象的數量。
篩查對象為項目點的常住居民,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研發的統一的電子調查問卷,進行現場體格檢查并采取面對面問答的形式完成問卷調查,結合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數據,將結果上傳至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1.2 調查樣本
初篩調查:全縣需完成篩查6000人,立崗鎮和金貴鎮各3000人。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反饋的數據庫,剔除了異常值和邏輯錯誤的值,本次論文分析初篩調查表5895例,高危對象調查表1298例。
1.3 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電子化數據采集系統和信息平臺導出的數據,所得數據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4 質量控制
賀蘭縣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技術指導組和質量控制組,明確了人員分工和職責。統一安裝本項目電子化數據采集系統并調試運行,對項目工作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由專人負責數據監測及樣本校驗。
2 結果
2.1 全部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共有調查對象5895人,其中男性2648人,占44.9%; 女性3247人,占55.1%,;從年齡分布看,被調查者多為50~59歲人員,占36.2%,40~49歲人員占28%,60~69歲人員占25.5%;戶口以農業戶口為主,占98.0%;從文化程度看,被調查者以小學及小學以下學歷為主,共3256人占55.2%;家庭年收入主要在25000~50000元,占44.5%;職業分布主要為農民,共5615人,占95.3%;婚姻狀況以已婚為主,占93.3%;身體狀況以超重為主占45.1%,肥胖占23.1%。
2.2 調查對象一般情況單因素分析
本研究5895例研究對象中,系統根據初篩調查表信息自動判別的高危對象共1298人,高危檢出率為22.0%。對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分析采用卡方檢驗,不同年齡、婚姻、家庭年收入、教育程度、職業、BMI之間調查對象的高危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以心血管病為代表的慢性病日趨增加。心血管病的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給社會與居民造成沉重負擔,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3.1 不同人口學特征調查對象高危率之間的差異
不同年齡調查對象的高危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結果顯示,60-69、70-75歲人群高危率較高,分別為33.4%(503人)、44.7%(127人),與劉庭明等人[6]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由于老人身體素質下降,抵抗力也大不如以前,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機能不斷退化和損害,加之一些危險因素效應的不斷累積,導致心血管系統功能障礙所致[7]。
調查對象不同婚姻狀況、家庭年收入及職業之間的高危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結果顯示,喪偶和未婚人員高危率較高,分別為31.9%、21.7%,這與殷雨天[8]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與調查對象的生活方式、心理狀態以及獲得的家人和社會支持有關。家庭年收入小于10000者高危率較高,為35.3%,可能因為家庭年收入較少者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同時對疾病的重視不夠,長期各種疾病因素的積累導致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高;家務及失業者高危率較高,為40.0%,可能因為活動量減少加之其社會角色承擔較少,致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高。
不同BMI調查對象的高危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被調查的賀蘭縣居民中,超重及肥胖者高危率較高,分別為22.0%(583人)、34.4%(469人),這與殷雨天[8]的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已經證實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6.9],隨著人群BMI水平的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顯著增加,應引起高度重視。
3.2 調查對象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討論
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BMI、血脂和高血壓史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影響因素。
高血壓史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現為有高血壓史的人群發展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可能性是無高血壓史人群的4.766倍(95 %C I: 4.123-5.510)。本次調查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為27.24%,血壓平均值:收縮壓136.97+21.13mmHg,舒張壓79.97+11.28mmHg,有研究表明高血壓是我國心腦血管病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半數以上心血管病發病與血壓升高有關[10]。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由于攝入更多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使得血壓升高,導致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高。
TC、TG、LDL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TG 、LDL的數值越大,被判定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可能性越大,研究指出,血脂異常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將血脂各指標控制在正常的水平,能有效減少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病率[11]。
針對賀蘭縣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暴露情況嚴重等問題,因地制宜,注重本地區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防治工作。
4 結論
1.2016年賀蘭縣心血管疾病高危率為22.0%,與全國基線水平相近。2.高齡、超重及肥胖、喪偶、文化程度較低、家務及失業人員、家庭年收入較少,血脂異常及有高血壓史為當地居民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Gersh BJ,Sliwa K,Mayosi BM,et al.Novel therapeutic concepts:the epidemic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global implications[J].Eur Heart J,2010,31(6):642-648.
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7):487-49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J].揚州醫學,2012,25(4):237-256.
Wilson PW,DAgostino RB,Levy D,et al.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risk factor categories[J].Circulation,1998,97(18):1837-1847.
曹少軍,周書明,尹秋生.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及分析[J].解放軍保健學雜志,2006,8(3):156-158.
劉庭明,孫紀新,閻麗靜,等.農村心血管病高危個體檢出率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河北兩縣的抽樣調查[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3,10:21-26.
馬永輝.吉林省成年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人群聚集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15.
殷雨天. 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6.
蔡樂,舒占坤,陸義春,等.昆明市農村居民超重和中心性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0,19:3601-3602+3 607.
衛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北京:中國大白科全書,2011.
王彩華,李星河,周少林,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對我國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預測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22:4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