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蘭
【摘要】新高考改變以往固定的文理兩種組合方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科。在選科走班的背景下,化學教師將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化學課程的整體育人工作,構建全面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系。
【關鍵詞】新高考;教學方法;核心素養
2019年4月廣東省頒布并實施“3+1+2”高考改革方案,據佛山市南海區教育局的不完全數據統計中,化學選科人數僅約占2019屆高一學生人數的40%,而在高考報考理、工、農、醫、管五種偏理的門類專業中,大多數高校要求物理和化學選一科,甚至某些高校要求物理和化學兩科必選。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化學教師怎樣根據化學學科的自身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推動化學學科發展。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堅持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命題的高考試題,注重真實問題情境的設置,體現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化學學科中的很多知識內容涉及我們的實際生活,并且高中化學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讓學生將在書本上學到的化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滲透到生活中,豐富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將化課程內容情景化,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一個良好的學習開始。
例如,為什么女孩子長期佩戴的潘多拉飾品容易變黑,黃金就金光閃閃的,同樣是金屬,其物化性質有什么不同,以此探究金屬活動順序表中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在學習乙醇和乙酸的相關性質時,由于涉及的知識在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帶著生活小秘訣創設情境,煮魚時加點酒再加點醋味道會更鮮美,以提高學生以平常生活點滴的觀察與探究。再例如各國都在爭取的海域使用權背后是海水資源、海洋礦物資源的綜合利用,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小組匯報等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化學知識在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的意義和作用。與其教師在課堂上寫滿整黑板的化學反應原理和方程式,還不如讓興趣成為源動力,以學生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用化學原理揭開生活的面紗,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二、創新化學實驗課堂,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實驗,是化學最具吸引力的學科魅力。在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下,化學實驗課堂的地位不斷上升,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化學課堂實驗,轉變化學傳統的說課教學模式,開展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實施實驗合作機制參與實驗,創新教學思路,及時拋出可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理解實驗,利用好學校實驗資源以及網絡資源,揭示實驗現象背后的化學原理,理解各類復雜繁多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建立高效化學課堂。
在學習金屬鈉與水的反應時,以日常情境入手,為什么火災現場有大量活潑金屬存放時,水會“幫倒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組實驗探究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象是什么?生成了什么物質使得燃燒更加劇烈?在確保實驗安全的前提下,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驗探究,仔細觀察現象,積極思考“浮、熔、游、響、紅”的實驗原因,進行歸納總結。接下來,鼓勵學生從元素守恒、化合價升降角度探討實驗中產生的何種氣體使得燃燒更旺,并根據可燃性氣體氫氣的燃燒現象、氧氣的助燃性等已學知識自主設計實驗驗證產生的氣體。即可增加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理解,也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比如,在學習氨的性質時,改變教師演示課本實驗、學生觀察現象以理解化學原理的教學常規。引導學生思考,怎么樣利用化學性質設計實驗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壓強改變像沉淀產生、氣泡冒出、顏色改變等現象直觀的演示出來。當然,也可以利用教學一體機、深度課堂等多媒體為載體,利用GaussView軟件的實際操作,幫助學生探究各類有機物質的共線共面問題,改變學生在一直處于想象和經驗總結的思維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有機分子共線共面的可視化的實驗操作平臺。
三、創建思維導圖,促進自主學習
關于日常生活、學術探究以及生產環保等情境下的化學相關綜合知識的考查一直是高考題的命題方向。思維導圖的構建有效幫助學生全面認識所學內容,高質量的認識化學問題、提高化學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高中三年的學習中,構建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科學采用思維導圖,把難懂苦澀的化學知識簡化授給學生,師生一起探索、繪制與完善思維導圖,確保知識要點之間的關聯性與邏輯性,使其在大腦中對所學內容產生全面認知,輔助他們建立條理清晰完整連貫的知識框架,促進課程內容結構化,以在高考中取得階段性勝利。
在初中化學中,我們曾把元素分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把化合物分為酸、堿、鹽和氧化物,把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反應、分解等四大基本反應。隨著高中階段實習內容的深入,我們可以對同類物質再分類,或者根據分類的標準不同重新分類,采用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的方法進行構圖總結,實現同類物質舉一反三,不同類物質由此及彼。以《元素周期律》一課教學為例,先回顧初中化學內容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寫出元素中期表中1至20號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并指導學生畫出以原子序數為橫坐標,最外層電子數為縱坐標的坐標圖,接著,根據核外電子數與常見化合價的關系,補充關于原子序數為橫坐標,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為縱坐標的直方圖,得出常見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最后學生在思維導圖中填充原子半徑變化規律、元素性質,引出這節課思維導圖的核心內容元素周期律,進而構建“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結構”的化學核心觀念。
四、結語
新高考背景下,需要教師及時積極調整工作狀態開展日常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創設真實文靜情境、開展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重視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
參考文獻:
[1]葉峰.淺論探析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4):88-89.
[2]盧海兵.思維導圖-讓高中化學知識結構化更輕松[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