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娜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各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出現了師生們的視野中,作用于教學實踐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就,為教育教學領域注入了新的動力。當課改如火如荼地進行時,也有教師甘心落后與時代,對新事物、新思想存在抵觸心理,不能接受,也不愿意使用這些新理念、新手段,導致教學氛圍沉悶,教學模式老舊且單一,師生關系緊張等等,引起了其他教師的警醒。基于此,本文以小學數學課程為例,談一談自己對教學的看法供教師同仁們學習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看法;新課改
教學是一個過程,需要調配好教學資源,安排好教學時間,還需要良好的教學環境,端正的教學態度,此外,少不得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支持,為此筆者發揮教師素養,進行多方探索,終有所獲,如下所示。
一、思想上破舊立新
思想遵循一定的范式,有著不同的特點,是一個人從實踐中總結而來,有一定的變化,也相對固定,具體到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就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理解和認知,并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并表達出來,目的是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過去,教師占據著課堂主導,習慣使用“一堂言”“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思想老舊,且形式單一,早已讓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致,失去了學習的新鮮感,基于這一現實,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要敢于破舊立新,即愿意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并用其指導教學實踐,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重現點燃學生學習興致,提升教學質量。
新課改背景下催生出了諸多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練習法、直觀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合作教學法、參觀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以及現場教學法。每種教學方法都要自己的側重點,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師能做的就將踐行這些方法,用實踐檢驗其價值。如,在學習《購物》這一課內容時,按著以往的教學習慣,筆者會使用講解法,演示法,側重于知識的傳遞與記憶,相對的就會忽視學生的興趣與情緒,這一次筆者有所改變,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即借助網絡查找各種人民幣的圖片、視頻,革新了知識的呈現方式,讓難懂的、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吸引了學生的目光;設計了課堂小游戲,筆者化身為“售貨員”,學生則是“顧客”,教室則是“商店”,教室里的物品則是“商品”,每件物品都明碼標價,進行售賣,而學生手中的人民幣數量是一定的,需要大家學會識讀人民幣,知道如何取幣、換幣、找幣,在游戲中熟悉和理解數學知識,且印象深刻。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能跟上課改的步伐,主動更新思想,創新教學,實施了信息技術教學,游戲教學,關注學生興趣,在意教學效率,是對舊思想、舊理念的一種革新,值得肯定。
二、行為上不斷創新
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門藝術,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教齡較長的教師即便是不備課,不看教材也能施展自己的魅力,讓課堂充滿精彩,但這一做法是不提倡的,這是因為教育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如果教師恪守舊理念,舊思想,“始終如一”地沿用同一種教學模式,不僅會局限自己的思維,讓教學水平止步不前,還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個性化成長。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不僅要保持思想上的新,還要保持行為上的新,敢于嘗試新穎的教學手段,學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還要學會質疑,擅長改進,保持著持久的“戰斗力”,常學常新,常用常新,常變常新。
如,在學習《時、分、秒》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做足了課前準備工作:研讀了教材,分析了學情,借鑒了優秀的案例,在此基礎上才制定了教學計劃,設計了教學活動,有動手實踐活動,即發揮學生的長處,為其分發紙板、塑料、膠帶、膠水、剪刀等材料和用具,讓其動手完成鐘表的制作任務,活躍課堂氣氛,加深與教學對象的情感;有情境練習活動,在學生懂得了時分秒之間的換算后,筆者創設了多個教學情境供大家練習,引發學生的思考,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跟隨情境轉動手中的鐘表,熟悉了整點和半點;情景劇表演活動,師生合作一起改編劇情,確定參演人員,制作道具,維護課堂秩序,用“演”的形式展示自身對時間的把握程度,夯實自身基礎,展示自身實力。一系列活動過后,教學氛圍良好,學習效率有所提升,但筆者并沒有不滿足,隨即進行了教學反思,回顧教學整個過程,試圖從中找到問題,進行改善,為學生帶來更優質的服務。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用實際行動創新了教法,提升了教學水平,設計了一系列符合學生口味、理解水平的新穎、趣味的教學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進行了教學反思,優化自身行為,常思常新。
三、關系上持續改進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一躍成為課堂的主人,代替教師占據了課堂主導地位,這一新變促使教師不得不正視學生的地位,重新審視與學生的關系。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剔除自身權威性,嘗試走進學生、了解學生、認可學生,與學生成為知心好友,從而響應新課改號召,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如,在學習《認識小數》這一課內容時,筆者以生活化的例子作為課堂導入活動,引出了小數這一概念,降低了理解難度,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師生攜手進入了數學殿堂中。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全程關注學生的表現,觀察其行為和表情,嘗試了解學生,把握學生成長規律,還設計了多個師生互動活動,有師生“排排看”游戲,了解了小數點的意義;有課堂提問環節,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旨在檢驗大家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可以是學生向教師的求助,目的是給學生提供解惑答疑的機會,幫助學生獲得成長;有課后小結活動,師與生都要進行教學反思,且要對彼此進行點評,查找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改善教與學的行為,提升整體教學質量。一系列活動過后,師與生關系更進一步,了解更為深入。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關注師生關系并借助師生互動活動改善了師生關系,加深了師生情感,提升了教學質量,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與學的標準提升,難度加大,對教師和學生是一項挑戰,也是一次機會,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上述幾點看法,以期能應對新挑戰,抓住新機會,跟上課改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彭思鳳,華菁.淺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7(07).
[2]汪勝奎.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西部素質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