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內容,一年級統編教材中增設的“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敲開了低年級課外閱讀的門,這是一年級小學生從依賴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的橋梁。“和大人一起讀”所選內容豐富有趣,老師應該示范,再引領家長積極配合,再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達到喜歡閱讀的目的。
關鍵詞: 閱讀指導策略;“和大人一起讀”;興趣
孔子說:“少若成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也正如俗話所說的:“積千積萬,不如養個好習慣?!绷晳T決定個性,個性決定命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這是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是低段——一年級尤為重要。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內容。閱讀指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指導讀書,不僅能夠讓學生認識更多漢字,獲得更多知識,更能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而這一能力的提升是在孩子們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更容易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讀書,一起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在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實踐中培植學生熱愛母語、尊重母語的情感,營造書香班級,讓孩子與知識為友,與大師為友,與真理為友,用閱讀來填充比天空更廣闊的心靈,讓孩子充滿書香,充滿氣質,充滿智慧。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一直是很多語文老師非常關注的事情。
統編教材中《語文園地》里新增設的欄目“和大人一起讀”,正是培養一年級學生閱讀興趣,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很好平臺,為此,我就這一欄目進行了“和大人一起讀”閱讀指導策略的課題研究。
下面講講這一學年是如何開展活動的。
一、 示范引領,學會方法。
首先,對于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一、二兩冊上的“和大人一起讀”的文章進行了歸類。里面有童謠兒歌類和童話故事類。這些閱讀材料,充滿童真童趣,具有兒童文學的審美價值,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好“食材”。
(一)兒歌童謠 讀出趣味
童謠兒歌類讀起來朗朗上口,一般和孩子這樣閱讀。比如《剪窗花》,我是這樣和孩子一起看展活動的。
1. 范讀兒歌
特別指出這些字的讀音剪、窗、手、中、喳、只、誰。然后讓學生跟著老師讀一讀。老師念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做到讀準字音。
2. 大致了解兒歌內容
我對孩子提了個簡單的問題:“我”和奶奶剪了哪些窗花?到插圖和文字里面找一找。并在兒歌中圈出來。在這里面還講了梅花、雪花、魚、雞、鴨和喜鵲的量詞。特別指出為什么說剪對喜鵲叫喳喳?讓學生明白一對喜鵲表示兩只,用一對喜鵲表示喜慶。
3. 讀出語氣
這首兒歌里有“大紅鯉魚誰來抱?”感嘆句:“哦!”讓孩子去感受和模仿問句和感嘆句的語氣。
4. 讀出節奏來
老師范讀,并初步跟小朋友講了押韻這個知識點。還進行了各種形式朗讀:拍手讀兒歌;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男讀一句,女生讀一句,感受兒歌的節奏、韻律美,享受讀兒歌的快樂。
這是第一冊上的內容,學生還沒有認識很多字,因此,家長回去和孩子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模式進行兒歌童謠的誦讀。
再如有的兒歌是問答式的,比如《誰和誰好》,可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對讀。學生在對讀的基礎上還進行了編兒歌呢。如,誰和誰好?鉛筆和橡皮好。鉛筆寫錯字,橡皮擦干凈。誰和誰好?沙灘和貝殼好。貝殼玩累了,躺在沙灘上休息。
在閱讀《妞妞趕?!?,還開展饒舌大比拼,補充了一些饒舌的兒歌,比如《十和四》,看看誰的舌頭最靈活;閱讀《孫悟空打妖怪》,可以敲著小鼓、伴著節奏讀,而且,班上有一位家長會皮影戲,還以這個為版本做了皮影戲,學生更是興趣盎然。
類似的兒歌童謠,可以在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進行拍手讀,你讀一句,我讀一句,比賽讀等,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在其樂融融的共讀氛圍中,感受親子閱讀的快樂。
(二)童話寓言 想象豐富
故事類的閱讀材料比較長,故事內容有趣,孩子們通過和大人一起讀,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且能嘗試簡單復述故事,或者表演故事,拓展孩子的思維。
比如《拔蘿卜》,這個故事書耳熟能詳,小朋友們非常感興趣。
1. 范讀故事
學生能從講述者聲情并茂的表達中了解情節,初步認識人物的個性,用聲音營造的故事情節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初讀故事
學生借助拼音,根據文中插圖自己嘗試讀故事,并標出自然段序號。
3. 各種形式讀故事
如指名一節一節讀故事,同桌接力讀故事,男女生比賽讀,分角色讀,做動作讀等,在讀的過程中進行簡單的提問,理解故事內容或者進行故事的補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4. 復述故事,拓展思維
可以借助插圖進行故事的復述,并可進行適當語言拓展。
5. 表演故事
這個故事結構句式簡單,很適合表演。可以借助《拔蘿卜》的音樂,進行故事的表演,演出拔蘿卜時用力的樣子,揮手喊大家來幫忙的神情,小伙伴出來幫忙時說的話,做的動作,都要符合人物特點,學生們在表演中進一步領悟了故事,感受到了團結力量大的道理。
所以,對于故事類的文章,我們可以先范讀來吸引孩子,然后各種形式讓孩子去嘗試讀故事,在讀的基礎上,可進行提問、補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然后還可以復述故事、續編故事、表演故事,可以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讓孩子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以一帶多,拓展延伸
和大人一起讀作為一個新增的閱讀欄目,為學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閱讀材料,有童謠、兒歌、童話、寓言等。我們在教學實踐時,可以每一單元和大人一起讀的閱讀材料內容安排相應的課外閱讀,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币呀滩淖鳛橐龑W生學會學習的一個范本。針對《剪窗花》《誰和誰好》等兒歌閱讀材料,我又補充了課外閱讀材料《日有所誦》,這里面的兒歌種類繁多,學生有節奏的朗讀,興趣盎然。所以在一年級上學期,課前積累時就會誦讀《日有所誦》上的兒歌,每天一個人上來領讀,學生跟著領讀員讀兒歌,一周下來評比領讀之星。讀起來輕松有節奏感的小朋友很好地帶動了不怎么會讀的小朋友,他們每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進步著。這不僅增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更使學生接觸更多優秀的語言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再比如學了《胖乎乎的小手》這個故事,我又補充了繪本《會說話的手》《媽媽的手》《手和手指》等。再比如學了《拔蘿卜》的故事,我們不僅進行了課本劇表演,還補充了團結力量大的故事《螞蟻搬蛋糕》《最好吃的蛋糕》《鴨子農夫》推薦到群里,和爸爸媽媽一起讀讀。再比如寓言故事《狐貍和烏鴉》,讀完本課之后再給孩子推薦更多的寓言故事,再引入整本書《伊索寓言》和《中國寓言故事》,學生還進行了寓言故事的表演呢,他們設計故事的服裝,用上了音響,有的是一人表演,有的是一家表演,表演起來惟妙惟肖。在這個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還有他們的表現力,孩子和家長都樂在其中。針對“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欄目的“群文閱讀”教學,我認為應該突破教材,強調以課內文本材料為主,增加課外閱讀,將課內外閱讀相融合。以“一篇帶多篇”,甚至以“一篇帶一本”再到“一本帶多本”。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量無形的大大增加,閱讀能力也會由此提升。
二、 家校聯動,雙效生成
“和大人一起讀”不僅僅是學生和老師一起在課堂上讀,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的閱讀延伸到家長和孩子的閱讀,所以,我們把課文中的“和大人一起讀”的文章的閱讀方法作為范本,提供給家長,讓家長參考閱讀的方法,在家和孩子一起進行閱讀。而家長的參與關系到學生能否提早進入并較好完成課外閱讀的關鍵。父母喜愛讀書看報,還喜歡和孩子討論書中的問題的家庭,孩子必定在書香四溢的氛圍中得到熏陶,課外閱讀積累豐富。為此在班級建立一個“班級閱讀分享群”讓家長和孩子閱讀的情況每天在群里進行打卡,家長們在群里會進行一些閱讀方法的傳授或者說是問題的咨詢,有的家長也在群里推薦孩子們閱讀的書籍,分享閱讀中的趣事,閱讀的過程。有的家長還和孩子一起制作閱讀記錄卡,分享閱讀中的收獲。閱讀記錄卡也從簡單的到復雜的,比如上學期課外閱讀記錄單,主要是認識漢字,到下學期,能有一些提問,來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以及所蘊含的道理。
學生從有拼音的簡單兒歌到現在閱讀一個比較長的故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提升了閱讀的能力。老師會每周進行一次閱讀的評比,每天打卡閱讀的得一顆星,打卡閱讀和家長互動的得兩顆星,打卡閱讀進行閱讀記錄的得三顆星。每周進行一次評比,得星者多的學生獲得本周閱讀之星。
附:姓名? ? ? ? ?
通過這樣的讀書活動,孩子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星期天他們也喜歡拉著爸爸媽媽去逛逛書店,買一些老師、小伙伴、家長推薦的書,課間,也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如饑似渴地進行閱讀的情形。這一切,都是閱讀帶來的可喜的改變吧!
郭沫若曾經說過:“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迸囵B學生閱讀興趣,就是立足學生的終身發展,同時也是積淀人類永不熄滅的智慧之光?!昂痛笕艘黄鹱x”架起了孩子依賴大人閱讀到學生自讀的橋梁,科學、有序地引導家長、孩子進行共讀,用靜心、慧心去引領孩子步入知識殿堂,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學生自然會由“閱讀”走向“悅讀”,由“共讀”走向“自讀”。
參考文獻:
[1]曹愛衛.牽手孩子,走進閱讀世界[J].小學語文,2016(7).
作者簡介:
丁渭芬,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區新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