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妮
摘 ?要:實際應用力是小學生所需掌握的一種素養,掌握了這種素養,學生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有效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使得教師能夠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深入探究數學教學的內容,有效實施教學策略,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力,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能力提升。基于此,本文將從多方面研究發展小學生數學實際應用力的方法,希望能夠助力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際應用能力;教學策略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面臨著知識學習和培養素養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學習知識的狀態,將會對其之后的知識學習進度有著深刻的影響。數學是小學生所需學習的基礎學科,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緊緊抓住學生所處的這一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并拓展教學任務,將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力納入自己的教育中,以便讓學生獲得長遠性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發展小學生數學實際應用力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引入生活元素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帶領學生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根據內容,引入生活元素,讓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建立初步的聯系,為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在講授“生活中的數”這部分的知識時,筆者便會進行生活元素的引入。課堂上,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現實生活中與100以內的數字相關的事物,筆者會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張圖片。圖片中包含著9只小鴨子、20顆雞蛋、8個蘋果、1棟房子、4個人等事物。筆者會引導學生深入觀看圖片,促使學生體會圖片中所展現的多樣的事物,并帶領學生數圖片中所展現的相同物品的數量,并在學生數數的過程中,逐漸地向學生講解相關的數字。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便對這些數有了更好的認知,自身的實際應用力因此也獲得了有效的增強。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深入研究教材內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中的元素,以使得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助力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
二、結合教具,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知識
要想有效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力,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帶領學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有必要結合教具,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學生更好地研究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數學水平。
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鐘表,讓學生掌握與時、分、秒相關的數學知識,便會借助教具進行教學。課堂上,筆者會引入鐘表這一實物,并會將這一實物分發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這一實物,使得學生體會鐘表的特點。在學生進行完探究后,筆者便會讓學生說一說他們探究的結果,并會根據學生所說的結果,對學生進行補充式的教學,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時、分、秒,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并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確鐘表上所展現的時針、分針、秒針,使得學生掌握借助鐘表識讀時間的方法。講解完知識后,筆者則會對鐘表進行調節,讓學生根據筆者所調節的鐘表上所展現的鐘面,說出相對應的具體性時間。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實際應用力便獲得了有效提升。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深入研究教具,借助教具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得學生能夠發展自身的思維,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以此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效應用知識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還應該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到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因此更好地掌握應用知識的方法,以此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如,在講授“年、月、日”這部分的知識時,筆者向學生講解完本節所涉及的具體性的知識后,便會開展實踐活動。筆者會使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并向班級上的學生分發多種多樣的素材,使得學生能夠借助這些素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日歷的設計。這樣,學生便能夠結合自己剛剛所學習的知識,進行一定的知識探究,設計日歷。在學生設計完日歷后,筆者則會觀察學生的日歷設計情況,對學生所設計的日歷進行合理性的引導,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確本節所涉及的知識,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應用能力。如,在講授“購物”這章節的數學知識時,筆者便會開展角色扮演類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角色扮演,使得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購物的任務。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便能夠更好地掌握應用人民幣的方法,能夠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得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知識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盛行的當下,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力已經成為了教師的教學任務。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緊緊抓住學生所處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對學生多多實施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使得學生對所學習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力,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魯潔.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其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2).
[2]班基正.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J].學周刊,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