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與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新一代人才的德育水平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內容占據著十分重要的比重,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中培養核心素養,培育學生道德品質就成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問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的焦點內容。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教育;核心素養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滲透德育教育已經成了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要求和條件,語文作為人文性、工具性、實用性兼具的重要學科,有很多教育內容都涉及到德育教育,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需具備極強的洞察能力和教學水平,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其他教育學科的基石,也是一切學習的開端,學好語文不僅僅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有所幫助,更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德育為先,想要搞好教育,必須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體會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道理,還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蘊含人生道理的文章,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們在學習中學會做人,是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并非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教育者,還應當是培育人才,培養品德,引導學生立身做人的指路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學生們不僅能夠學到文化知識,更能夠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在自身未來發展的漫漫人生路中獲得啟示,了解歷史發展力量,領悟人生哲理真諦,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將高中知識和人文內容有機結合,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實現教書、育人同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一)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道德榜樣,讓學生們對教師進行模仿和學習,從而領悟德育本質。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高中階段的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和獨立思維,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對教師進行審視和思考,這時候,教師的一舉一動在學生眼里就是非常重要的了,教師如果不能夠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規范自己的一舉一動,很可能就會讓學生心里產生疑惑,如果教師僅僅用口頭來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很難說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有專業的教學水平,扎實的教學能力,深厚的教育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斷地熏陶和提升學生們的道德素養,讓學生們以老師為榜樣,對老師心悅誠服,從而不斷地完善自身,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自身的行為能力,規范自己的道德素養。教師本身的行為方式,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不斷地約束自身,樹立一個良好的道德榜樣。
(二)因材施教,自主學習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學生本身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們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的做自己的主人,形成一套獨立的、自主的學習體系,在學習道路上不斷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例如在《師說》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們一開始看文言文總有一種看不進去,一字一句地翻譯又非常麻煩的感覺,因此教師并沒有急著讓學生們對文章進行翻譯,而是開展小組討論的模式,對一些不明白,難以理解的地方進行討論,有學生性格活潑,就會說一些非常有趣的觀點,課堂氛圍非常輕松愉悅,很多學生在討論中對課文進行了通讀后,竟然有所理解。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理解和提升,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豐富教材,培育道德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認為,單純依靠課本中的內容,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外,教師還會引入更多相關的課外內容,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趣味性,讓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之余,認識到更多有趣的內容,激發自身的道德品質。例如在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時,教師提到了諸葛亮為人一生,一個“忠”字令人稱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報的是劉備的知遇之恩。而在文章中表現出恩情的還有體現父愛的《背影》,體現師生之情的《藤野先生》,因此,教師讓學生們根據這些文章進行綜合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文章中所描繪的感情,從而增長見識,提高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需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語文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德育資源,將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效結合,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徐武平.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思路分析[J]. 現代教育論壇,2018,1(1).
[2]雍靜怡.淺談高中語文課文閱讀中的德育教育與研究[J].才智,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