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困境突破與特色道路選擇

2020-11-02 02:58:25譚英雄羅文強
大學教育 2020年11期
關鍵詞:學科建設

譚英雄 羅文強

[摘 要]地方高校學科建設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學科文化不濃、學科意識淡薄,學科目標不清、學科規劃缺位,學科特色不顯、學科方向模糊,學科隊伍不穩、學科團隊松散,學科責任不明、學科機制老舊,學科考核不嚴、學科獎懲失效是地方高校面臨的共同困境。地方高校要生存和發展,只有深入挖掘區位優勢、依托區位優勢、強化區位優勢,變優勢為特色,用優勢造優勢,用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顯著的人才培養成效、濃厚的大學文化和開放的國際化引領區域發展,尋找到地方高校特色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學科建設;特色道路;區位優勢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11-0001-07

學科是大學存在的標志與符號,是現代大學最基本的單元和元素,是高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根本依托,是高校文化軟實力和競爭硬實力的綜合體現。學科建設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路徑,學科建設水平和能力彰顯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也是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學科建設是提高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舉措,是高校核心競爭力建設中的核心,以此為引擎帶動其他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是提升學校綜合實力的關鍵舉措。學科建設是拓展學校發展空間的必然要求,學科發展水平是高校招收優質生源、吸納社會資源、吸收高端人才共謀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與文化符號,提升學科水平是拓展學校多維發展空間的重要保障。

學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人才培養。任何一所有生命力的高校,都必須有學科的支撐。學科建設不是重點大學、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入選高校的專利,而是包括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在內的每一所高校的基本工作和緊迫任務。一部分地方高校集中全校或者所在省市的資源,精準對標對表,瞄準目標設定參數,積極準備“入圍”新一輪的“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行列;一部分地方高校積極挖掘區位優勢,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開展在地化研究,培育和發展具有鮮明區域特征的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埋頭踏實做好自己的學科建設;一部分高校,尤其是新升格本科高校、要轉型未轉型或者未成功轉型的高校,還對學科建設比較茫然,缺乏學科意識,缺乏學科規劃,更缺乏學科建設路徑。本文試對地方高校學科建設面臨的共同困境進行梳理,力爭尋找到適合地方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特色道路。

一、地方高校所處的時代和方位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重點高校建設的歷史回顧

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在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提出了“整頓大學、形成重點體制”的工作思路,1952年在蘇聯單科大學教育模式的指導下開始的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的指導思想即“有重點地穩步前進”,國家提出“抓住重點,帶動全局”的辦學方針,旨在使教育地區分布合理化,并對課程模式、高校名稱進行調整。1954年,開始出現了第一批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 6 所高校被列為重點大學,1959年重點大學擴展到了16所,至“文革”前,全國重點高校共有 68 所。集中財力物力、迅速調配社會資源、重點建設一批高校,使高等教育主動按照國家計劃和需要設置,這促進了建國初期高等教育的發展。

1977年5月,鄧小平同志提出要集中優秀人才辦重點大學。1978年,國家恢復“文革”前確定的全國重點高校,并在此基礎上新增加28所高校為重點大學,最終確定 96 所全國重點大學進行建設。

1984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所大學被納入國家“七五”重點投資建設項目,后來增加至15 所。“七五”國家重點建設的 15 所大學確定后的十年間,教育領域的格局并未發生大的變化。因此,5年后這 15 所大學又順延為“八五 ”重點建設的大學。

1995年國家啟動了重點建設100所大學的“211工程”,根據教育部官網數據,實際共建有112所211工程院校。“211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校的競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攀比之風。

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首批“985 工程”中的9所院校當年12月出爐,經擴容,“985工程”高校共有39所。啟動“985 工程”建設,本意是集中優質資源重點建設一批學校,使之盡快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很多高校卻把它當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旦有了一個光鮮的帽子,一戴定終身,缺乏淘汰、更新的機制,形成身份壁壘,造成資源分配不均,也缺乏外部競爭的壓力。

建國初期至“985工程”的使命完成,通過實施重點高校、重點工程的建設,我國“第一梯度”大學的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但是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粗放投入、考核缺位等問題也日益為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和社會詬病。

(二)高校學科建設的發展脈絡

我國的高校學科建設是由政府發起、主導和推動的。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提出“根據同行評議、擇優扶植的原則,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重點學科”。這被認為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出“學科建設”的概念。1987年按照《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要求,國家教委組織了全國第一次重點學科評選,共從5大學科門類中遴選出416個重點學科,這是我國抓學科建設的開端。重點學科建設主要目的是適應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減少與發達國家在博士生人才培養方面的差距;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的資源優勢,形成高等學校的科研優勢,提升國家的科研能力;通過國家重點學科的示范和帶頭作用,推動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第一輪重點學科建設,初步探索了我國國家重點學科評選的基本程序及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形成了我國國家重點學科基本的學科框架與布局,開啟了對部分學科實行重點建設的新思路與新局面,摸清了國家重點學科所處的水平以及當時國家需要發展的薄弱與空白學科。

2001年,教育部啟動第二次國家重點學科評選工作。這次評選 使國家重點學科總量增加到 964 個, 國家重點學科結構和布局得到調整和優化,基本適應了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啟動了第三次國家重點學科評選工作。國家重點學科數量和覆蓋面又有所增加,共設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8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94個,體現了國家重點學科服務國家建設的需要。至此,國家重點學科總體數量得到了發展,結構和布局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加強了對國家重點學科的管理和制度化建設,為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奠定了基本的框架與格局。

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啟動“雙一流”建設,明確“堅持以學科為基礎,引導和支持高等學校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造更多學科高峰,帶動學校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同時實施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家文件中,首次如此濃墨重彩的強調“雙一流”建設要堅持以學科建設為基礎,這既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總結,也是借鑒世界一流大學以若干一流學科為支撐的成功理念,這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重點建設正式進入了內涵式發展階段。首輪“雙一流”建設遴選的421個學科點和部分高校自主確定的44個學科點,充分彰顯了國家意志,合理布局了一批關系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基礎學科、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布局了一批國家急需、產業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

(三)地方高校所處的時代方位和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向外看,國際風云變幻,競爭加劇,大國關系錯綜復雜,科技戰如火如荼,新型冠狀肺炎導致全球危機;向內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貧富差距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大,高等教育面臨重新洗牌,人民對高等教育的期望增強。國家所處的時代就是高校所處的時代,地方高校有責任、有義務肩負起國家富強的重任,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自覺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扎根中國大地,在借鑒世界先進經驗并彰顯中國特色的道路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最鮮明的主題就是服務“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1]。這是中國高校所處的時代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

在我國高等教育生態體系中,地方高校規模巨大,所占比例達到了全國普通高校的95%,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2017年公布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除了少數有積淀、有特色、有實力的學校或學科入選外,絕大多數的地方高校無緣參與,“雙一流”的盛宴仍然被老牌“211”“985”高校享用著。“雙一流”建設明確要求打破身份固化,實行動態管理,這為所有高校提供了一個公平開放的競爭機會。首輪“雙一流”中期評估業已完成,從第三方機構的評估報告來看,對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發明、人才培育、文化傳創、道德引領等核心職能維度上的多元貢獻進行綜合比較,“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高水平層級上角逐激烈。從已公布的“雙一流”高校中期評估結果來看,“一致同意通過中期評估”“達成中期建設目標,取得預期成效”“建設成效顯著、建設符合度高、目標達成度好、社會貢獻度大”“各項指標穩步提升、展現出很好的上升態勢”“對建設成效表示充分肯定”等表述居多,從這些評估結果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取得了巨大進展,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標,學校實力和發展持續增強。

“雙一流”建設啟動以來,特別是在“破五唯”“立五看”的新時代背景下,各高校開動發動機、猛踩油門統籌推進本校的學科建設,進行深度的體制機制改革,凝練特色、整合資源、打造平臺、聚集隊伍、探索模式,發展迅猛、勢頭良好。可以預見的是,只有極少數的地方高校能在下一輪“雙一流”遴選中殺出重圍,入圍建設名單。地方高校該如何正視自身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特色道路,后文將做一些探討。

二、地方高校學科建設面臨的共同困境

(一)學科文化不濃,學科意識淡薄

一流大學發展靠文化,二流大學發展靠制度,三流大學發展靠主官。一流的大學離不開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科必須根植于一流的學科文化。許多地方高校在進行學科建設時,更多是關注經費投入、平臺建設、評估考核等外部的資源或政策,忽視了學科發展的精神內核。學科文化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精神傳承乃至學校發展的價值追求、理念態度、行為舉措都具有重要的影響。良好、純凈的學科文化氛圍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研風,推動高校的整體發展[2]。學科文化不僅是學科構建的基石,也是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如何通過學科文化建設規范人的行為、培養具有學科文化特征的學者,為學科組織的發展提供內在動力是每一個學科組織在學科建設中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學科意識是人們遵循學科內在發展的規律在學科建設中形成的自覺態度和導向, 是對一定學科的本質規定性和與其他學科相互關系特別是相互區別的自覺認識, 同時還突出表現在從事該學科教學與研究的人們對該學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3]。許多地方高校從領導者到普通教師,普遍缺乏學科意識、學科概念、學科理解和學科夢想。學科建設正是基于這些主觀觀念的具體化和行動化才能優選到實現路徑,意識淡薄就無從理清學科建設的本意,就會導致觀念出錯和本意迷失,學科建設就會遠離正軌。營造良好的學科文化,強化學科意識,是推進學科建設的思想根基。

(二)學科目標不清,學科規劃缺位

學科建設目標關系到學科建設的方向和定位。學科建設目標首先應該立足于學科建設的整體布局,致力于解決規模與結構、點和面、當下與未來的問題,考慮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協調、整合、組織學科資源重點突破。其次,在制定具體學科及學科群的發展目標時,應充分研判學科定位、學科現狀、學科歷史、學科優勢和學科潛力,做到“一學科一策略一目標”。部分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目標參照和對標學校,都有自己在學科評估排位、學位點新增數量、“雙一流”動態增列、ESI學科突破上的一系列明確目標,并且明晰了實現路徑。有些地方高校缺乏目標定位,或者目標方向存在較大偏差,或者目標定位偏高。甚至有些地方高校自暴自棄、精神萎靡、信心不足、置身事外,認為學科建設與自己沒有關系。

學科規劃是為學科規范、有序發展而制定的方略。一流的學科規劃應該具有時代性、前瞻性、戰略性,應該立足于學校整體規劃之中,并充分協調好社會發展、學校發展與學科發展的關系,堅持學科發展服從于學校發展,學校發展服務于社會發展。許多地方高校忽視了規劃的牽引和指引作用,不認真做五年規劃、專項規劃、中長期規劃,或者做出的規劃不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嚴肅性,僅僅是所謂的“紙上畫畫、墻上掛掛”。有些地方高校的規劃不能立足于當下的發展階段、發展土壤和發展資源,盲目模仿、照抄照搬,制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無效規劃。有些規劃不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學校的整體規劃變成了各職能部門的專項規劃簡單復制,學科規劃變成了各學科點工作展望的粗暴加和。

(三)學科特色不顯,學科方向模糊

特色是一所大學的水平、質量、品位、個性的標志。實際上世界各國的綜合性大學從來都是在辦學理念、學科結構、制度建設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大學特色的形成與發展是其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管理水平的反映,也被視為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特色反映的是某個學科領域獨特的本質內涵,是該學科憑借良好的制度優勢對自身、社會及市場的各種資源所蘊含潛能的激發與整合提升而形成的、被社會和業界公認的優勢特征[4]。學科特色是某個學科在長期的發展積淀中形成的、通過自覺創造和理性培育形成的個性和亮點,其價值要靠學術水平來體現,靠社會貢獻來支撐。許多地方高校學科同質化,正是因為同質性,與同質的學校與學科在一條跑道上,弱者慢慢失光、噤聲直至消亡。

凝練學科方向是培育特色學科的首要任務。學科特色首先表征為學科方向上的獨特性。相對集中、穩定的學科方向需要長期的凝聚、錘煉,并持續不斷優化才能彰顯特色。每一所高校不可能去建設所有的學科方向。許多地方高校嚴格按照學科目錄上規定的或者傳統的做法設置研究方向,方向模糊且缺乏特色,不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圍繞地方需求選擇與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和產業轉型緊密聯系的學科方向,從而失去地方特色這個肥沃土壤的滋養。陜西科技大學將化學化工基礎理論與輕化工、能源、生物、材料等學科緊密融合,形成了輕化工助劑化學與技術、能源化工助劑化學與技術、天然產物與有機合成化學、功能配合物及納米材料化學四個特色鮮明且穩定的研究方向。2019年9月,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擁有全國唯一的以輕化工助劑化學與技術為特色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輕化工助劑化學與技術就是陜西科技大學化學學科的鮮明特色和標簽。

(四)學科隊伍不穩,學科團隊松散

學科隊伍建設是高校內涵建設和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學科隊伍的實力代表著學科和學校的實力,是整體生產力的表現。一支開放化、國際化、高素質、梯隊好、結構優的學科隊伍,才能保證學科建設的成效和學科的可持續發展。人才是學科生長和發展的第一資源,有優秀的人才和穩定的隊伍才能帶動學科團隊孵化出學術成果,進而衍生出其他資源。學科建設高地的爭奪,實際上是對人才的爭奪。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人才較之前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各高校、地方政府均把吸引人才作為首要任務。人才流動的初衷是各個高校為發展自己的特色,即建設特色學科,但現在更多是盲目地為做指標而爭奪,而且人才爭奪中還出現了明碼標價。人才本身是稀缺資源,高校挖人都是挖有“帽子”的。尤其是中西部、東北和地方高校,經過若干年舉全校之力艱難培養出來的長江學者或者優青、杰青,剛戴上“帽子”就被重金挖走了。雖然國家層面發出了很多倡議和呼吁,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但仍然無法阻止“孔雀東南飛”和“乾坤大挪移”等挖人亂象的出現,人才無序流動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人才的無序流動,不僅不會增加高層次人才總量,反而使得高校內耗嚴重,助長浮躁之風和短視行為,拉大高層次人才的地區分布差距,弊端重重。絕大部分地方高校的人才都是單向流動的,優質的進不來,優秀的留不住,學科隊伍年齡老化、梯隊不合理、結構不優化、多年無科研產出等現象嚴重,走進惡性循環的死胡同。

學科建設團隊即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師,是高校地位和學科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也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創新科研成果的主要承擔者[5]。學科帶頭人、方向負責人和學科骨干是學科團隊的中堅力量,學科建設不是學科自發、無意識的“放養”成長,而是需要學科團隊有目標、有意識地“圈養”培育,這就需要強有力的組織引導和管理。有些地方高校在實際的學科建設中,沒有實行學科帶頭人制度,或者沒有符合條件的帶頭人,或者帶頭人職責模糊,或者以學位點負責人、專業負責人代替學科帶頭人,或者有帶頭人沒有責任人。有些地方高校在某一個細分方向上積淀出了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因該方向帶頭人或骨干的退休、調離或者去世,缺乏團隊的發揚和繼承,導致這個特色方向悄然消逝。西部某師范大學林姓教授,是我國有機磁性材料及其器件領域的開創者。他20世紀開始研究有機磁性材料,這類有機體系的鐵電鐵磁材料在濾波器、天線等微波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被用在航天航空等軍工產品上,其成果也獲得過國家級獎勵。本身這個研究領域是該校材料學科的特色,但由于單兵作戰、后繼無人,隨著他的退休,該校這一特色方向也隨之“退休”。

(五)學科責任不明,學科機制老舊

學科建設是高校的核心、靈魂、龍頭、主線,是高校發展中具有戰略性的基礎建設,學科建設對高校發展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學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國家層面、省級層面、校級層面、學科層面統籌推進。而地方高校,享受不到國家層面的政策傾斜和經費支持,只能依靠地方政府的有限支持,更多是靠自身突破困境,通過提升造血機能,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以優化資源配置進行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是學校、學院、學科三個層級的共同任務,各職能部門、各學科建設學院和學科要擔負起共同責任,構建學科建設責任共同體,構建分工負責的學科建設協同發力機制。地方高校在實際的學科建設工作中,往往各自為王,一盤散沙,缺乏協調溝通,部門利益至上,出臺的政策制度相互矛盾,不能形成拳頭效應,不能保證學科建設在預定軌道上的有序發展,這大大降低了學科建設的效能。

學科建設的組織與實施離不開制度上的保障。高校學科建設,包括人才選拔、激勵、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科研管理、評價結果的運用等諸多方面。“雙一流”建設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有效途徑。許多高校以深化學校綜合改革為著眼點,以學科戰略優化與整合為契機,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激發活力,創新管理與運行機制改革,健全績效評價機制,倒逼體制機制改革,成效顯著。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趕超策略和外部績效考核評價的壓力下,常動用行政權力對學術資源進行未經充分論證的不科學配置。這種政策決策和資源配置方式不可避免地帶來管理模式上的自上而下、科層分明、行政規制的特征,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了激發基層學術組織的活力和基層學科建設的內在發聲,往往導致運行環節不暢通。

(六)學科考核不嚴,學科獎懲失效

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沒有科學的管理,就沒有科學的決策。一流的大學都對照國際標準、國家標準,使用國際國內主流的評價指標和評價結果,大部分高校以每四年一輪的教育部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為行動指南。而許多地方高校卻常年使用自己的標準,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用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陷入“閉門造車”“夜郎自大”的窘況。沒有將績效的政策用好,導致杠桿失靈。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全校上下干好干壞一個樣,活不多干,錢不少拿。不將評估結果與經費投入、職稱指標、崗位職數、招生指標等掛鉤,不與二級學院院長書記和班子的考核掛鉤,不與干部的選聘與去留掛鉤,不與年度績效考核掛鉤,未能形成有效的競爭態勢。這些都是考核不嚴、考核流于形式、有要求沒有考核的普遍現象。

有了考核,就要有獎懲,獎懲包括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獎懲制度要明,賞罰要公。有些地方高校長官意志太盛,評價標準不統一、評價體系不科學、評價方式不透明、評價結果不服眾,時常出現“獎懶罰勤”“實績與結果不匹配”“打擊先進保護后進”的現象,違背了考核獎懲的初衷。只有建立基于學科建設績效的獎懲機制,通過“目標—責任—獎懲”的有機聯動,一改過去拖拖拉拉、松松垮垮的消極狀態,才能增加學科建設的壓力,激發學科建設的動力。

三、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特色道路的選擇

從世界一流學科成長規律來看,有特色的學科雖然不一定能夠成為一流,但一流的學科必然具有特色[6]。地方高校要生存、要發展、要突圍,只有牢固樹立“地方的就是特色的”觀念和“特色造就一流”的信念,充分挖掘區位優勢、依托區位優勢、強化區位優勢,變優勢為特色,圍繞頂層設計、推動分層建設、聚集人才隊伍、打造特色平臺、創新體制機制、壓實目標責任、強化考核獎懲,大力推進學科定特色、定方向、定團隊、定目標、定責任、定獎懲[7]。特色化是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選擇,只有發揮好區位所具有的天然、比較、當然的優勢,地方高校才能用優勢造優勢,用特色造優勢,才能站高望遠,勇立潮頭,引領區域發展并推動時代進步。

(一)區位優勢是地方高校生存發展的天然優勢

“雙一流”建設高校必須致力于解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扎根中國大地成為“世界一流、中國特色”的典范,成為高等教育強國領頭羊,這是國家的期望和意志。地方高校立足屬地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解決現實問題、促進區域繁榮、滿足產業需求、站在技術前沿引領創新型城市建設、為地方發展培養優秀專門人才,這是地方高校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四川師范大學立足西南大地,在土地評價與動態監測技術研究、土壤環境修復與保護技術研究、數字國土數據共享與信息化研究、國土管理制度與政策改革研究進行在地化研究,獲批西南土地資源評價與監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云南師范大學化邊疆劣勢為地緣優勢,積極促進中國邊疆學學科的快速發展,利用沿邊優勢推動國際化水平,增加學校在南亞及東南亞的輻射力、影響力和領導力。西北大學以段清波團隊為代表的考古學人,用雙腳丈量了陜西境內1900公里的長城遺址,參與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的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考古學科獲得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A+的成績,與北京大學并列第一。江西師范大學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和創新創造優勢,扎根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土壤,開辟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促進產學研用融合,獲批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全方位服務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安陽師范學院位于甲骨文故鄉、殷墟所在地的安陽市,立足安陽甲骨文故鄉的地理優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絕學”冷門學科研究的講話精神,獲批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致力甲骨學研究30余載取得豐碩成績。曲阜師范大學利用孔孟之鄉的特色區位優勢,培固儒學研究學術高地,發起成立“東亞儒學聯盟”,與中國孔子基金會聯合創辦孔子文化大學,建設中國教師博物館,中國史學科是山東省屬高校唯一以儒學為特色的博士一級授權學科,成功入選山東省首批一流學科方陣,為打造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話語平臺和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發揮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地方高校應深入挖掘不可取代的區位優勢,有重點、有選擇地凝練相關學科,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理順機制,堅持不懈地推進“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差異化學科建設,久久為功。

(二)區位優勢是地方高校產出成果的比較優勢

學科的創新力和貢獻力是實現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地方高校應堅持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根本任務。首先,要主動將自己的優勢資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尋找地域性特色資源的有力支撐,以彰顯辦學、人才培養和科研產出特色,形成不可替代的成果產出優勢,從而避免學科建設和科研成果的同質化。其次,要解放思想,主動作為,主動挖掘區域經濟社會的優勢特質資源,確立自身創新發展的增長點和學科建設新的增長點。地方高校既要向上看,對照部屬高校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借鑒既有的、成熟的、成功的學科建設模式,設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做好近期、中期、遠期和專項規劃;更要向下看,尋找自己腳下的熱土,挖掘在地優勢,推動學科建設錯位發展和科研錯位選題,提升自身研究特色,提升在行內的影響力。有學者指出,多元的地域特色文化與獨特的資源優勢、地緣優勢賦予地方高校特色發展的自然稟賦,在與社會需求的長期博弈積淀中,地方高校往往會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優勢特色學科或優勢特色類“發展主線”[8]。由此可見,建立在區位優勢之上的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其科研創新能力和成果產出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四川師范大學在一流學科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結合區位優勢及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依托巴蜀文化的沃土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統籌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及哲學等學科的資源,著力進行巴蜀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傾力打造巴蜀文化學科群,以省委宣傳部授牌成立的中華傳統文化學院建設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與傳承學科群。四川農業大學地處四川省雅安市,準確把握“四川是農業大省”的區域優勢,抓住“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歷史機遇,與地方深度融合,依靠地方、服務地方,在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等學科上頗有特色與建樹,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項,70%左右的獲獎成果得到推廣轉化,累計創社會經濟效益1000多億元。李明洲教授團隊為挖掘地方豬種蘊藏的優良基因資源,以在肉質改善、抗病性、抗逆性和繁殖性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其研究成果《比較基因組學鑒定藏豬和家豬的自然和人工選擇》登上了《自然·遺傳》雜志,這個研究成果還意外地為“四川為什么會有熊貓”提供了理論依據。西華師范大學地處四川省南充市,其充分挖掘西南高山峽谷地區的區位優勢,針對西南高山峽谷地區的野生動物、昆蟲資源、珍稀瀕危植物以及野生藥用植物等進行研究,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獲批西南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產出一批優秀成果,并且培養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校友。四川師范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華師范大學成功利用區位優勢產出的優秀成果、獲批的科研平臺和學科建設成效是其他地域所在高校甚至是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省內高校無法直接獲取的,這種比較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是值得所有地方高校學習借鑒的。

(三)區位優勢是地方高校引領地方的當然優勢

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使得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更加突出,地方高校應該在積極研究本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發揮區位優勢,承擔起自己的使命與職責。縱觀成功的經驗,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高校引領地方經濟的案例不勝枚舉。美國斯坦福大學基于自身的研發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其周圍形成了“硅谷”更是世界級的典型范例。北京海淀區大學群直接導致了北京中關村信息產業群的形成與發展。城市的發展對大學的依賴度已越來越大,地方高校助力所在城市發展的制高點的打造,兩者必然成為一個有機的共生系統,重視發揮高校的功能及其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共識。四川省宜賓市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中國酒都”等美譽。區位優勢突出,地處長江黃金水道的起點、川滇黔區域的戰略要地,扼四川出海南通道要沖,居于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疊合部,具有輻射吸納川滇黔3省8市3700萬人的獨特優勢。宜賓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校對地方的引領作用,截至2020年3月,已引進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等18所高校入駐大學城,與各高校共建科技創新中心,探索構建產學研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新型合作機制。“宜賓模式”既體現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渴求和依賴,也體現了高校對自身使命的責任擔當和對地方的引領作用。

高校引領區域發展要通過學科建設成果來體現,要以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力為核心。地方高校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強化對區域的引領,以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彰顯學科建設實力。

第一,用創新性科研成果引領區域發展。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立足于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迫切需要,以地方發展中面臨的“卡脖子”“卡腦子”問題為導向,通過提升自身的科研原始創新能力和科研貢獻力,大力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用原創性、基礎性、突破性的成果引領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揚州大學圍繞“卡脖子”的重大難題,發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國家重點學科優勢,依托建立的教育部農業與農產品安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農業部長江流域稻作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研創的多熟制地區水稻機插栽培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成果,已在蘇、皖、鄂、贛等4省累計應用10077.1萬畝,新增稻谷316.9萬噸,增效127.3億元(數據截至2018年10月)[9]。

第二,用人才培養成效引領區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了這個根本才能辦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地方高校是我國創新創業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生產出的“人才”這個特殊產品大多數在所屬區域就業、創業、立業,所以地方高校更應該圍繞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任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校企、校地雙主體訂單式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和社會發展中堅力量,讓學科與高校在實現政府和社會經濟發展上提供有效的創新創業人才和智力支持,用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累積的智力優勢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競爭優勢,構建科技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區域性高地。深圳大學堪稱近年來發展最耀眼的地方大學的楷模,肩負國家改革開放使命,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是名副其實的“創造富豪的搖籃”。深圳大學培養出了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史玉柱、用野心締造“汽車帝國”的吉利汽車李書福等一大批人才。

第三,用大學文化引領城市品位和文化。傳承創新文化、推動文化交流既是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也是大學發展的自覺選擇。高校圖書館、學術論壇等,既是最神圣的精神殿堂,也是新思想的來源。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了城市。大學與城市互動共生,城市要發展,離不開大學,城市文化要繁榮,也離不開大學。追尋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良性互動的足跡,用有品位的大學文化引領有品位的城市文化。用優秀文化來引領城市文化,就是為所在城市文化注入創新、卓越、高雅等文化因子。地方高校通過對地域文化、歷史人文的挖掘和研究,促進地域文化的科學化、理論化建設,進而推動整個城市文化特色化的形成和完善。四川省首批10家四川歷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于2017年年底授牌成立,其中揚雄研究中心落戶四川師范大學,李冰研究中心落戶西華大學,落下閎研究中心落戶西華師范大學,李白研究中心落戶綿陽師范學院。揚雄、李冰、落下閎、李白等歷史名人文化既是高校學科建設研究的地域特色,也理所當然成了城市的文化名片。

第四,用高校國際化引領區域國際化。一流的高校必然有一流的國際化水平,必須樹立全球視野,大力推進國際化戰略進程,必須在學生國際化、教師國際化、科研國際化、國際顯示度等幾個指標上提升顯示度。成都大學通過師生交流、科研交流、文化藝術交流等形式與美國菲尼克斯、德國波恩、法國蒙彼利埃、丹麥霍森斯、以色列海法、韓國金泉、韓國大邱、泰國曼谷、印尼棉蘭、突尼斯蘇塞等國際友城及高校保持著密切聯系。2015年,學校促成成都市與泰國清邁府和新西蘭哈密爾頓市建立國際友城關系。2016年,學校以秘書處單位身份牽頭成立了“成都國際友城高校聯盟”。地方高校作為區域與國際舞臺連接的紐帶,勇于承擔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擔當,通過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汲取國際人才的智慧, 積極推進區域開放,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引領區域走向國際化,通過國際合作解決面臨的共同問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 參 考 文 獻 ]

[1] 馬陸亭.新時期“雙一流”建設的推進戰略[J]. 中國高教研究,2019(12):15-20+28.

[2] 范玉鵬,余小波.一流學科建設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1):69-74+86.

[3] 常艷.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視域中的學科意識[J].思想理論教育,2009(9):53-56.

[4] 甘暉.學科綜合化:高水平師范大學轉型的戰略選擇——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J]. 高等教育研究,2013(4):58.

[5] 葛道凱.新時代“雙一流”建設的內涵與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5):29-30.

[6] 沈滿洪.有為和有位:“雙一流”建設中的地方高校的定位[J].教育發展研究,2017(7):3.

[7] 劉小強,孫桂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機制創新:基于江西師范大學學科建設“六定”工作的反思[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1):30-33.

[8] 張作嶺,崔明石.地方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與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高校科技,2019(7):52-55.

[9] 王拓.作物專家齊聚揚州研討農業新科技[EB/OL].(2018-10-26)[2020-03-26].http://www.zgjssw.gov.cn/shixianchuanzhen/yangzhou/201810/t20181026_5806754.shtml.

[責任編輯:陳 明]

猜你喜歡
學科建設
新合并高校學科建設要素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科專業同步建設策略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20:51
學術資本主義視域下我國高校學科建設的風險及其規避
青年時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6:31:02
探究高校學生工作專業化的發展
精品課程共享資源建設探索與實踐
職業·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04:52
論中專學校學科建設專業結構優化與素質教育
依托學科信息管理平臺,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管理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9:20
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建設實踐與發展探討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7:13
加強黨建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
武警院校應急救援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6:46: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在线| 四虎AV麻豆| 国产91视频免费| 911亚洲精品|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香蕉视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四虎综合网|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18在线播放| 69综合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天堂网国产| 欧美一级在线|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欧美在线伊人| 日韩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影院久久|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婷婷成人综合|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综合久久|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lhav亚洲精品|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亚洲视频影院|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毛片免费在线|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九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一线在线| 欧美日韩综合网|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在线|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欧类av怡春院|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免费高清毛片| 91丝袜乱伦|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