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唐欣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在構建“大思政”格局。中美貿易戰新形勢下,國家需要大量價值觀、職業素養、專業知識都過硬的高科技人才。課題組針對目前高校電類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育缺位、可供參考借鑒的經驗和案例缺乏的問題,對這類課程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深入挖掘,從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實現了這類課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解決了在有限課時內兼顧思政與專業教學的難題,對于其他工科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有著借鑒和輻射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電類基礎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11-0144-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可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構建“大思政”格局。
當前中美貿易戰新形勢下,國家正大力扶持和發展高科技及信息技術產業,對這些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類人才的培養質量將關系到未來我國在高科技領域主導位置的確立。將思政教育融入電類基礎課程教學,挖掘這些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可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解決目前高校工科類專業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培養出專業素質和政治素質都過硬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
一、電類基礎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
(一)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本是時代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清華的校訓曰:“君子以厚德載物。”不帶靈魂塑造的知識和技術傳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有可能會給國家、民族和人民造成危害。
電類基礎課是指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等課程,這些課程是電子信息、自動化、電氣工程、計算機、通信工程等理工科專業重要的核心基礎課程,在專業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與其他專業相比,電類基礎課所涉及專業最大的特點是責任重大。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制造的進步、芯片和操作系統的獨立設計開發能力、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網絡通信的數據安全,等等,無不與之息息相關。因此,這類課程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承載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
(二)工程專業認證對電類專業畢業生的素質要求
自2016年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第18個正式成員,國內高校要真正使自己的工科教育達到“雙一流”水平,就必然要與國際接軌,通過工程專業認證。中國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以《華盛頓協議》提出的畢業生素質要求為基礎,共有12條畢業要求,包括: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 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項目管理、終身學習。這些要求中涉及非技術層面的素養和能力,比如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等都無法僅靠現有的思政課程來達成,而只能通過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二、思政教育融入電類基礎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一)電類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課程思政理念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共識,未在所有教育者中入腦入心,更沒有轉化為專業課教師的自覺行動。思想認識上,很多專業課教師對思政教育理解不深、重視不夠,“只教書不育人”“只授業不傳道”。思政教育在專業課堂存在較為嚴重的“缺位”,特別是電類基礎課進行思政教學的實例和經驗,還很難在現有文獻中找到可以借鑒的資料。
此外,電類基礎課程涉及知識面廣且難點較多,高校里這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課時緊張的情況,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兼顧思政教學與專業知識講授,是這類課程思政教學必須面對的難題。
(二)電類基礎課程思政教學關鍵點
1.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意識、素養和能力
專業課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他們的思政意識、素養和能力對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成功至關重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教師的第一職責。習總書記說:“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專業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對專業課思政教學的認識和水平,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一個優秀的專業課教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
2.挖掘電類基礎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的重點是思政。思政是課程教學的“靈魂”和“方向”。挖掘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基礎和重點工作。要達成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須針對課程的特點,將專業知識背后的價值、精神、思想挖掘出來。具體到電類基礎課,由于其面向實際應用,涉及的領域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仍有一段相當艱難的路要走,因此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進行挖掘:
(1)愛國主義情懷:自信,自豪,責任,使命。
(2)安全環保意識:規則,綠色,可持續。
(3)大國工匠精神:敬業,精益,專注,創新。
(4)職業素養:規范有序,誠信守時,合作溝通。
(三)電類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
專業課程要體現思政功能,需要將思政元素嵌入課程中,做到寓“道”于“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實現“寓”道,專業課教師可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課程考核等方面探索融入的途徑。
1.豐富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教學的載體。要實現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必須在現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深挖課程的思政教學資源,找準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契合點”,在課堂教學中用“講故事”的方式滲透思政教育。“把理論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以悟道取代灌輸”。
(1)做好教學內容設計,將愛國主義教育嵌入課程教學全過程。
電類基礎課包含很多的理論知識及實際應用實例。在備課時,可以將相關知識、技術在世界各國目前的發展情況和應用現狀作為教學內容寫入教案,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
比如,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講到集成芯片應用知識點時,可以將國內外芯片設計和制作的現狀及發展情況作為教學內容,告訴學生:目前,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統)是我國目前高科技發展不得不面臨的困局。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就是通過芯片斷供來實施;2019年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也是企圖通過限制華為從美國購買芯片和軟件,遏制華為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它的5G技術。這些教學內容的補充可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充分了解相關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和技術力量對比,從而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激勵他們奮發努力,克服畏難情緒,扎實學好專業課,為解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困局貢獻自己的力量。
(2)充實教學案例,將安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滲透到學生內心。
收集學生關注的重大社會事件作為案例分析教材,引導他們了解行業的風險和重要責任,幫助他們樹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學生要努力把危險、噪音,對個人隱私的限制和侵犯,對土地、空氣和水體等的污染,對自然美景、礦物資源的破壞降到最低,努力學習,關注行業發展動態,確保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比如,可結合相關內容,講授國內外一些重大科技變革或錯誤科技判斷的案例。像電路理論課程,可講述直流交流之爭。像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可講述日本柯達相機公司的例子,它從誕生到巔峰用了近百年,但從巔峰到谷底,只用了不到10年,其破產的關鍵僅僅是因為數碼相機的出現,更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竟然還是在柯達誕生的。由此引出,學生作為未來的科技工作者,必須將安全、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銘記在心。
2.創新教學模式,拓寬課程思政的方法途徑
教學模式是課程思政教學的手段。電類基礎課涉及領域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正改變著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電類基礎課目前的課時都比較緊張,要拓展課程的思政教學功能,除課堂教學外,還可在課間、課后和實驗等各個環節借助新媒體、互聯網、學科競賽等多種途徑全方位、立體式展示科技人員和同齡人在這些領域付出的努力、專注及創新,將大國工匠精神引領貫穿課程教學各環節,在寓“教”于“樂”中完成寓“道”于“教”。
(1)課間休息時間,制作一些小視頻或從網上下載一些相關小視頻來播放,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比如,在所有電類基礎課程中,可播放《大國重器》小視頻,介紹相關技術發展在我國國之重器中的應用,以及科技人才付出的諸多努力,拓展學生的視野。又比如,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可播放《中國為何造不出芯片》小視頻,演示芯片構造、制造原理,講述目前我國芯片制造的現狀和突破方向。
(2)課后,利用互聯網優勢建立課程QQ群和微信群,不定期分享一些互聯網科技新聞,讓學生隨時了解相關行業動向。同時,可以在群里跟學生對課程進行探討和溝通,激發他們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3)利用“挑戰杯”“互聯網+”等大賽,向學生展示同齡同學的優秀作品,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賽,激勵他們迎難而上、銳意進取。
(4)利用實驗課,增添一些設計類和創新類實驗,讓學生親自體會和感悟工匠精神,培養他們的實踐、合作、創新能力。
比如,電路理論課程可設置設計耳機放大器、有源降噪耳機、有源濾波器等帶挑戰性的項目,鼓勵學生通過團隊配合完成。
3.改革考核體系,保障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考核體系是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保障。課程思政的成效在學生,只有將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納入課程考核,建立配套的考核評價體系,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
(1)課堂上嚴格要求,杜絕遲到早退、睡覺、玩手機現象, 要求學生從誠信做起,不抄襲別人的作業,不弄虛作假等,將平時成績與課堂表現嚴格掛鉤。以此培養學生誠信守時、遵守規則的思想品質。
(2)課后布置相關設計任務,按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組,并鼓勵他們一題多解,要求學生編寫設計報告,并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設計匯報和答辯。設計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以此培養學生合作溝通、表達及思辨能力。
比如,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在學習完組合邏輯電路設計之后,要求學生完成一個選秀節目的搶答器電路設計,鼓勵他們分別用邏輯門電路、數據選擇器、譯碼器等多種方案完成。學生很喜歡這類具有挑戰的設計性題目,最終提交的報告里,有學生竟然提出了7種完全不同卻都切實可行的方案。
(3)實驗課除考查學生的實驗結果外,還要重點考查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是否規范、是否注意保持實驗室的環境衛生、是否注意節約耗材,實驗結束后是否會整理實驗臺、清除垃圾等細節。以此幫助學生形成嚴謹有序的工作作風,養成踏實規范的工作習慣,最終使他們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
三、結束語
“大思政”格局下,將思政教育融入電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是必要、可行且有深遠意義和價值的。經過一年多的教學探索和實踐,我校電類專業基礎課程的思政教學初見成效。首先,每門課都重新撰寫了課程教案,從教學內容設計上實現了思政與專業課堂教學的無縫對接;其次,借助新媒體、互聯網等新技術在課間、課后、實驗等各個環節進行了教學模式的大膽創新和嘗試,拓寬了課程思政的途徑,解決了專業課程課時有限、無法完全依靠課堂教學實施思政教育的難題;最后,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課程考核體系,為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這種融入途徑的探索和實踐對于其他工科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也有著借鑒和輻射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 談治國理政(第2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肖香龍,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133-135.
[3] 劉承功. 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18(6):62-67.
[4] 匡江紅,張云,顧瑩. 理工科類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 管理觀察,2018(1):119-122.
[5] 郝紅梅. 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實現路徑分析[J]. 新課程研究,2018(8):10-16.
[6] 李雪萍,馬發亮. 高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問題及對策探析[J]. 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4):73-75.
[7] 田雨波,李鋒. 對工科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探索:以“電磁場理論”課程為例[J]. 中國電子教育,2018(3):10-14 .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