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主要有,自我評價不精準、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自我體驗水平較低,以及對就業形勢把握不準、自我職業定位不清晰等。應從加強自我認知教育、增強輔導員的就業指導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強化心理輔導和優化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等方面來解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認知上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就業。
◆關鍵詞:認知;大學生;就業
自上世紀末我國實行高校擴招政策以來,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今年畢業生人數超過800萬人,同時受到疫情以及國內外等宏觀環境等的影響,今年等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在這種情況下,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素質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因為對就業的認知偏差,導致畢業生焦慮、自卑、就業壓力過大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因此,從認知方面加強對畢業生的心理問題的研究,改變畢業生的認知,探究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有效應對策略顯得尤為必要。
一、認知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一)心理自我認知方面
1.就業過程中的自我評價不精準。是自我認知,是指個體對生理自我(對自己的生理和物質特性的意識)、心理自我(對自己心理屬性的意識)、社會自我(對自己社會屬性的意識)的認識,主要涉及“我是誰”“我為什么是這樣的人”等問題。錯誤的自我認知,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對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評價不精準,導致其不能夠順利實現就業,由此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2.就業過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自我控制能力不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業積極性不高、就業意愿不強,目前的畢業生以95后獨生子女為主,這部分學生大都家庭條件優越,經濟壓力較小,在就業方面缺乏積極性、主動性。二是在就業過程中遇到挫折時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會產生自卑或消極的情緒,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就業結果。
3.就業過程中的自我體驗水平較低。一是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就業不順會讓部分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在經歷多次之后,會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其本身的才能無法發揮出來。二是由于成長經歷、家庭環境、所處的社會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就業時所適應的崗位也不盡相同。但由于受到周圍群體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思想不夠獨立,在就業過程中沒有考慮到自身的特點,趨于大眾的選擇就業崗位,進而導致就業失敗,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
(二)社會自我認知方面
1.就業過程中形勢把握不準。以2020屆畢業生為例,突如其來的疫情和中美關系的惡化,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我國的就業環境,于是我們看到,今年上半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保就業的舉措。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的部分大學畢業生并沒有認識到形勢的變化對就業的影響,沒有根據形勢的變化來調整就業預期,其結果必然是就業過
2.就業過程中職業定位不清晰。“職業定位,就是清晰的明確一個人在職業上的發展方向,它是人在整個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中的戰略性問題,也是根本性問題,它是職業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職業定位錯誤或是偏差較大,個人職業生涯將受到挫折和失敗”。我們的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只是單純上課下課,與社會實踐接觸的太少沒有制定符合自己個人特點的職業規劃,就業過程中存在眼高手低、盲目追求高薪或工作舒適度等現象,有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觀的評價自己,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
二、對策分析
(一)加強自我認知教育,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從就業的角度加強自我認知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合理的進行自我評價和定位,培養積極的就業態度,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業崗位。首先,要在心理健康、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等課程中強化自我認知教育,在這些課程中充分運用個人特質、能力傾向、職業適應性等方面的測評量表,幫助學生直觀了解自己的興趣、需求、能力、理想、信念、氣質性格等個性傾向。其次,鼓勵學生通過家人、老師、同學、親密朋友以及其他的社會關系人來更清晰的認識自己,誠懇的與這些人溝通交流,征求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達到正確的看待自己的目的。第三,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的認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學生通過兼職、認知實習等實踐活動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的個性特征,有助于合理的進行職業定位。
(二)增強輔導員的就業指導能力,提高服務學生質量
不同時代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對職業的需求也不盡相同,這決定了輔導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因此,作為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要實施者而言,輔導員的就業指導能力需要不斷的提升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輔導員就業指導能力培養是一個持續的、發展的過程,從輔導員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儲備,為了解不同時代學生的特點打下基礎。從高校的角度來看,要為提高輔導員的就業指導能力搭建平臺,制定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培養體系,讓輔導員掌握就業指導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輔導員的業務素質;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勵制度,提高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更好的服務學生。
(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高對就業的認識
就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而言,一方面,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畢業生人數和社會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之間存在著矛盾,結構性失業問題也較為明顯,大學生就業壓力持續增加;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高新產業迅猛發展和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對高素質人才具有較大需求。因此,在指導學生就業過程中,要根據學校、專業的具體情況,對目前的就業創業政策、現狀進行詳細的解讀,以便于學生準確把握當前的就業形勢,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認識就業狀況,做出客觀的選擇,從而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
(四)強化心理輔導,提高大學生就業體驗感
因為職業選擇不符合預期、就業壓力大等原因,畢業生的就業體驗水平較低,打擊了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可通過開展就業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的方式,對畢業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干預。一方面,提高對就業心理問題的免疫力,預防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塑造積極向上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構建釋放就業壓力的有效渠道,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面對就業問題時采取積極的態度,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就業體驗感的目標。
(五)優化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提高就業課程效果
首先,強化就業指導教師培訓,目前的高校的就業指導教師的構成以專職輔導員為主,而大多數輔導員在上崗前雖說有業務培訓,但針對就業指導的培訓相對較少,因此要加強對就業指導教師的培訓,提高就業指導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素養。其次,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從理論知識、實踐表現等方面進行考核,提高課程效果。最后,提高課程內容設置的針對性,從社會交往、求職面試、專業素養,心理調節、就業安全等各方面優化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提高就業指導課程效果。
三、結語
認知偏差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為此我們應該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就業心態,從容不迫的應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順利的實現就業,為個人的成長鋪平道路,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江慧,晏心,李素梅,等.普通高校大學生自我認識發展研究——以文華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3):233-234.
[2]關順賢.大學生求職前職業定位分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7,19(01):98-99.
作者簡介
董波(1984—),男,漢族,安徽泗縣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基金項目:合肥學院2020年度科學研究發展基金項目“《論語》價值的再開發——大一新生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RW09Z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