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娟
【摘 ?要】音樂,飽含著情感,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音樂內在的節拍、節奏,律動和舞蹈中動作的編排,音樂游戲規則等,都會使幼兒在一種愉快的、“不強迫”的形式中,養成了自律、自我激勵的良好習慣。也正是在這些活動中,幼兒體驗到了集體創造的快樂,學習與他人非詞語的交流、默契合作,學會理解、接納、欣賞他人。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深厚的感情,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激發幼兒的美感,讓他們喜愛音樂融入音樂,讓我們共同探索,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有功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幼兒音樂;興趣;培養
音樂表現出來的是情感藝術,一節比較理想的音樂活動,要經過反復的構思、試講、改進,才能更加完美。經過反復打磨的示范課,帶著自信和微笑,在水深火熱中努力進行音樂活動課,聽課人、幼兒順著教師的節奏、節拍互動起來,往往這個時候不是被動地學一首兒歌歌詞,記住幾個音符,已經把幼兒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情緒融入這個活動中了。幼兒愿意表達出內心的思想了,教師和幼兒之間、幼兒和幼兒之間有了更多的心與心的溝通。雨果有一句名言: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是體現幼兒個性發展,是發展幼兒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那么,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如何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呢?
一、創新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
(一)引導幼兒聽音樂,模仿學習唱歌
可給幼兒購買“小蛋”音樂播放機,內容要是平時幼兒比較熟悉、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兒歌。如在給中班幼兒上音樂韻律活動“大花貓和小老鼠”時,邊講解邊傾聽,可用躲藏游戲表示歌曲的間奏部分;細化規則,分角色游戲,“小老鼠”在間奏時下位四散做游戲。讓幼兒快速模仿大花貓和小老鼠的動作,同時也掌握基本節奏。
(二)引導幼兒聽音樂表演故事
可給幼兒選擇一些配有情節故事的音樂,經常讓幼兒欣賞。如在“大花貓和小老鼠”這一活動中,準備大花貓頭飾一個,小老鼠頭像一張,可運用扮演角色的形式,幼兒坐在小椅子上扮演小老鼠,教師扮演大花貓,當聽到最后一段歌詞時,幼兒隨音樂做雙手跑動的狀態。當幼兒聽見歌曲的最后一個字“跑”時,跑回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表演的故事可以再累加,比如扮演花貓的幼兒人數可以逐漸增加,直至最后可以一只老鼠對一只花貓進行游戲。幼兒不知不覺在故事表演中興趣倍增,也學會了歌曲。故事中的音樂給語言披上了美妙的色彩,使故事更生動形象。故事中的語言又能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形象。這種音樂和語言結合的形式,一定會深深地吸引幼兒,使他們漸漸喜歡上音樂。
(三)嘗試用眼神、體態進行創造性表現
引導幼兒聽不同性質的音樂,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以及富有感情的語言敘述中,幫助幼兒展開想象,用教師的感情帶動幼兒的感染力,用眼神、體態等進行創造性的表現。比如中班韻律“小雨和花”,幼兒初步感受樂曲的旋律和結構,教師示范,同伴合作互動,知道小雨往哪里下,小花就要往哪里搖,用眼神、肢體語言感受小雨和花之間相互關愛、相互感激,以情育情,將音樂活動的重點著眼于引導幼兒對音樂情感因素的體驗中,相對于興趣提升了一步。
(四)引導幼兒感知動感畫面,提高對音樂的興趣
幼兒本身對圖像和聲音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利用多媒體的動感畫面,各領域活動的融合,形成良好的音樂互動,讓小朋友們在音樂畫面中動起來,玩起來,自由地探索音樂的節奏、節拍,再用肢體動作表現出幼兒的情緒,幼兒一定會感到音樂給他帶來自由、歡樂,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
二、將音樂教學滲透具體的一日生活中
音樂美化生活,幼兒音樂活動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滲透幼兒平時一日活動中,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比如進餐時,一首“吃飯前,不講話,安安靜靜來坐下;細細嚼,慢慢咽,這樣才能吃好飯;吃完飯,把嘴擦,這樣才是好娃娃。”的兒歌對幼兒進行習慣衛生的培養,當然,活動前、如廁后、游戲時都可以根據時間長短編排音樂律動活動。
三、拍打節奏,增添音樂的特有情趣
將音樂生活化,拍打出生活的節奏,突出音樂活動的特點,又可激發幼兒的興趣,還可間接傳授知識。我在這一方面,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放在了首位,利用拍手、跺腳、拍肩等拍打身體部位替換打擊樂器,幼兒反復練習,感受節奏,形成節奏型,激發幼兒的興趣。
總之,我們要做創新型教師,采用創新素養教育教學方式,努力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深厚的感情,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激發幼兒的美感,讓幼兒喜愛音樂,融入音樂,讓我們共同探索,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有功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注:本文為寧夏高等學校一流學科建設(教育學學科)資助課題項目“幼兒音樂興趣培養研究”(項目編號:NXYLXK2017B1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東敏.現代教育理論創新與實踐[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2]陳玉丹.音樂教學新思維[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