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昱
摘要: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村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伴隨中國老百姓大半個世紀的農村信用社也逐步發展壯大。在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中,農村信用社長期積累的信貸風險逐漸暴露,并呈現出占比高、金額大的特征。如何加強信貸風險管理、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有效防范化解風險,已經成為當前農村信用社發展的重中之重。筆者在本文中重點探討了農村信用社應該如何防范信貸風險。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 信貸 防范風險
一、引言
農村的發展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為我國的農作物都是在農村種植、培養,輸送到城市后供城市居民吃、穿、用。因此一個國家是否能繁榮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國家是否重視三農的發展,而農村信用社正是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主力部隊。要想發展農業、振興農村、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盡快達到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富裕的目標,農村信用社就需要為三農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由于農業產出的不確定、農村經濟相對落后、農村居民文化程度良莠不齊等因素的影響,農村信用社投放的貸款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農村信用社必須采取一些措施防范可能會出現的風險。
二、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成因
所謂信貸風險是指客戶不履行合同約定,未能按期償還農村信用社貸款本息,信貸風險會導致農村信用社產生大量不良貸款,致使資產質量惡化,進而限制其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目前,農村信用社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不良貸款占比高,且化解難度大,不良貸款形成原因復雜,綜合主客觀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經營理念未得到根本轉變。經營管理理念比較陳舊,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制度、以習慣代替制度,同時信貸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文化程度、業務水平無法適應日益更新的信貸體系和市場需求,業務能力、職業精神缺失,導致部分貸款形成不良貸款。
2.貸款“三查”制度執行不到位。部分信貸人員責任意識不強,合規意識淡薄。貸前調查不細致、不深入,導致客戶信息不全面、不真實;貸時審查流于形式,逆程序操作,準入關不嚴;貸后檢查缺失,管理不到位。
3.貸款擔保方式多以保證、信用為主,抵押方式偏少,結構不合理。目前農村信用社除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外,一般采用保證、抵押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保證人資信和擔保能力調查不翔實,一人多保、多人互保等現象。在抵押貸款發放過程中存在抵押物評估價值過高的現象,對抵押物缺乏科學有效的監管,潛在風險大,形成不良后加劇了清收化解難度。
4.由于農信社體制、機制原因。對經濟形勢的預判、對政府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的預期,缺乏全面準確的分析判斷,導致放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客觀原因
1.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近年來經濟持續處于下行趨勢,特別是今年春節以來受疫情影響,各行業利潤下滑,甚至處于微利、虧損狀態,停產、歇業或開工不足,致使不能按期償還貸款。
2.企業經營困難,無力償還貸款。農村地區企業受國家產業政策限制,產品價格持續走低,銷售不暢,使得貨物積壓嚴重,應收賬款較大,大部分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形成“僵尸企業”,加之企業認知和動機偏離,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企業改制和破產給信用社信貸資金造成巨大風險,逃債、廢債現象時有發生,致使信貸資金被吞噬、流失。
3.種養殖業由于市場價格波動大、減產等因素影響。歷史發展的車輪在不斷地滾動,然而農業卻是人們思考了幾萬年的永恒不變的話題。農貿市場經濟中不可預知的市場條件變化,會對農田中農作物的銷售造成影響,間接導致農民無法得到正常的收入。如果出現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急劇增長,比如2019年末、2020年初的豬肉價格就出現了直線式上升,消費價格過高使農民獲得正常的收入銳減,這樣的情況對我國農民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較大影響,導致貸戶不能按期償還貸款。
4.司法部門判決、執行周期較長。對部分信譽較差、賴賬不還的借款人,向司法部門提起訴訟后,由于法院立案、辦案、執行時間較長,不良貸款訴訟時效難于控制,使得貸款資金回籠較慢。
5.客戶基礎條件差。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承擔著較多的社會責任,面對的客戶大多是弱勢群體,經濟條件差、抗風險能力弱,而且客戶缺乏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很有可能不懂法、不知法,信用意識較差,還款意識淡薄,惡意逃廢債務現象嚴重。
6.不良資產處置滯后,責任追究不力。對已經形成的不良貸款的借款人未能及時跟進、催收,相關信息掌握不及時、不全面,收貸成本較高,待處置時問題比較棘手,盡管資產保全部門盡最大的努力清收盤活,但結果仍然是本息難以全部收回,加之人員變動,未及時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管理存在盲區。
三、當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防范對策建議
(一)加強貸款管理,提升資產質量
一是調整信貸營銷策略,優化信貸資產結構。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深入調查了解目標客戶,堅持服務三農、服務小微、服務地域經濟的目標不動搖,把有限的信貸資源投向質量高、效益好的優質行業。
二是改進信貸管理流程,明確信貸各個環節的權利和責任。重新審視信貸管理流程,明確信貸風險評估、授權審批等不同環節的權利和責任。
三是嚴格落實貸款“三查”制度,嚴把貸款質量關,切實做好貸款的盡職調查、會議研究、貸款發放、貸后檢查等工作,確保每筆貸款用途真實、程序合規、責任明確,全面提升貸款質量,嚴防不良貸款前清后增。
(二)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合規穩健經營
1.抓好合規教育。一方面開展員工合規理念、職業道德和案件警示教育,讓廣大員工充分認識到涉及違規行為要付出的慘痛代價,吸取深刻教訓。加強員工對規章制度的學習,明確各項業務合規操作流程,促進全員樹立合規意識,養成合規習慣,依法合規經營。另一方面聘請專業公司、專業人員,對全員進行柜面、會計、信貸等業務的合規培訓,確保工作人員辦理各項業務行為符合法律法規以及內部各項規章制度。
2.加強安全保衛工作。抓好安防教育、設施建設,建立提高制度執行力的管控機制。針對安保新形勢、新任務,組織開展消防、實彈射擊、突發事件應急演練,解剖典型案例,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并牢固樹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切實做到“標本兼治、預防為主、懲防并舉”。
3.加強稽核審計力度。做實、做細序時稽核的同時,針對重點業務運行管理中暴露出的風險點,科學制定稽核審計工作計劃,加大檢查頻率和深度,提出風險警示和整改要求,切實做好檢查發現問題的整改工作。并對以前年度審計出的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檢查,對整改不到位的責任人嚴肅追責。
4.切實抓好操作風險防范。堅持從嚴治社理念,推動全面落實操作風險防控責任,進一步增強風控工作的主動性、前瞻性、敏銳性,著力構建全業務、全流程的操作風險防控體系,有效防范操作風險。在做好現場稽核的同時,充分利用信貸管理系統、操作風險預警等系統,做好操作風險的監測、風險事項的統計分析,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5.強化責任追究。對稽核、安全、信貸等檢查發現的問題,加大違規責任人的問責力度,按規定對責任人進行經濟處罰、賠償或行政處理,徹底杜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屢查屢犯的問題。
四、結束語
“民以食為天”,三農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存,我們應當給予其足夠的重視。而農村信用社又是支持三農發展的金融主力軍,只有盡快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優化流程、有效防范化解信貸風險,才能積極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用金融活水激蕩三農變革發展,給我國農村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王志強.淺談農信社信貸風險防控體制的完善[J].時代金融(下旬),2013(012):213-213,216.
[2]張政鵬.淺談農信社信貸業務發展中的風險防范[J].經營管理者,2011(22):51-51.
[3]張聰.淺談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融資的風險防范[J].魅力中國,2011(013):18-19.
[4]王軍平,張宏光.淺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風險及防范措施[J].甘肅金融,2014(007):67-69.
作者單位:永靖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