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江民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會計行業迎來了一場巨大變革,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已勢在必行。本人從當前管理會計教學存在著會計專業設置不合理、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師資力量薄弱、考核形式單一等問題,提出對管理會計教學的相關建議,以期對管理會計教學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互聯網 管理會計 現狀 建議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技術正在逐步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 。“互聯網+會計”時代下,會計行業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會計人到了必須做出改變的時候了!現今的會計行業就像一座金字塔,從事基層會計的人員數量巨大,而頂端的管理會計人才數量卻十分稀少,缺口巨大。預計到2025年,我國對基礎型財務人員的需求僅100萬左右,對專業性財務人員的需求約300萬,而對管理型財務人員的需求將高達1000萬。
一、管理會計的概念
管理會計是一種深度參與管理決策、制訂計劃與績效管理系統、提供財務報告與控制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幫助管理者制定并實施組織戰略的職業。不同于傳統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服務于企業內部各級管理者,面向企業未來發展,通過分析解讀財務數據,從財務角度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可行性方案。
二、管理會計教學現狀分析
(一)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互聯網時代,會計教育模式相較于傳統的模式有了新的含義,但是在課程設置上還是沒有多少改變,存在不合理的情況,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學校對管理會計教學重視程度不足,在課程分配上也占比不大。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內容設置主要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為專業必修課,管理會計作為專業選修課,無實訓課或者實踐課配套,難以保障基本理論教學,實訓、實踐教學更無從談起。
(二)教學形式單一
當前許多高校在會計教學中仍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而課堂教學中又養成了傳統教學的習慣,以教材為中心,照本宣科,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難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雖然各個高職院校都采用多媒體教學,但是只是用多媒體設備代替粉筆和黑板。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云班課、雨課堂等教學軟件應運而生,但是在各高校教師中的應用率不高。
(三)師資力量薄弱
管理會計融合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任課教師必須是具備相關學科知識的“雙師型”教師。但是現在很多高校的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直接進入學校,缺乏企業工作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課堂吸引力下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高校缺乏對會計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導致高校教師缺乏對本專業的深入了解和認知,直接導致了對會計人才培養的不足和缺陷。由于以上原因,導致高職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缺乏創新教學的能力和動力。
(四)考核形式比較單一
管理課程考試一般采取閉卷形式,平時成績占比40%,期末成績占比60%。試題一般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實務題。這樣的考試方式主要考核學生對教材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雖然比較客觀,但是評價方式單一。而且管理會計是偏應用性的課程,這樣的考核方式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反而加重了學生的應試學習心態,忽視了學 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改進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教學的建議
目前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形式、師資力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以期為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教學提供思路。
(一)設計合理的會計課程
當前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上大多不太合理,與目前市場所需的管理會計型人才需求比較不符。高職院校要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對相關會計課程進行重新設計。在課程設置時,考慮管理會計對學生的重要性,將管理會計作為專業的必修課,提升管理會計課程的地位。并增加與管理會計相關的課程,比如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等等課程。使學生成為全面的應用型管理會計人才,不僅具備財務會計的技能,還具備大數據分析,內部管理等技能。同時還要加入實踐課程,引進的 ERP 沙盤模擬實踐、VBSE 虛擬商業社會環境等實踐軟件。除了校內的實踐,還可以聯系實習基地,拓寬管理會計的實踐教學。讓學生能從企業整體出發,理解和掌握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評等環節的經營實務。
(二)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
“互聯網+會計”時代,高校的教學設施越來越先進,教學多媒體設備已基本普及使用。學生也越來越受互聯網的影響,所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引起不了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利用好先進的多媒體資源,學習互聯網思維,創新教學的形式。比如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結合在一起,通過云班課、雨課堂,在課前發布相關教學任務,學生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進行網絡搜索,主動完成信息的收集及課程的預習。課堂中可以利用情景模擬或者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的興趣。學校還可以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相關活動,從而建立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到理論的良性循環。
(三)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及應用意識。建立信息化會計教育模式,加強對會計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的培訓。除了招聘應屆畢業生之外,學校也要引進在企業中工作過的專業人才。還要注重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及培養,改善師資結構,培養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高校還要鼓勵教師去企業進行實踐鍛煉,積累實踐經驗。同時還可以邀請知名的管理會計專家到校進行講座或者授課,增強老師和學生對管理會計的認知和了解。
(四)完善課程考核形式
采取理論加實踐的考核形式,構建多方位的評價體系。傳統的理論閉卷考試可以占比40%,平時課堂案例分析,分組情景模擬等實踐教學學占比40%,參加創新創業比賽、企業實習鍛煉、考證等占比20%。這樣可以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
互聯網時代,管理會計教學過程中也必然會面臨與以往不相同的難題。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變也勢在必行。高校需要整合資源,結合自己的現狀,合理的設置課程,創新教學方式,加強師資力量,完善考核形式,推動學生全面的發展,打造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邦文.管理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8(3):132-134.
[2]張寶賢,唐建榮 .“互聯網 +”下會計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 財會月刊,2017(36).
[3]陸勇.論推 進高校管理會計教學轉型[J].會計之友,2015(1):17-19.
基金項目:浙江廣播電視大學312人才培養工程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臺州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