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數學的有效途徑,提出讓學生在體驗生活數學中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和主動思考,讓學習更具持續(xù)性、更有效、更有深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35-02
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豐富多彩,而且具有趣味性與挑戰(zhàn)性,把生活中的數學融入課堂,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他們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和主動思考,有利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持久、更有效、更有深度。
一、生活數學讓學生更易親近
生活中的知識大部分都比較有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產生“想學習”“愛學習”的欲望,“難”的學習也變得“和藹可親”了。
(一)在體驗生活數學中產生“喜愛感”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數學課堂的“教學”與孩子生活中的“玩”有機結合,無疑能讓學生的學習如虎添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從“玩”中學數學,在快樂的生活氛圍中學習,并對數學產生“喜愛感”。
在教學低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帶著任務的購物體驗活動,分小組按要求組織學生購物。第一步是整理錢幣,讓學生收集一沓包含從1角到100元不同幣值的人民幣若干,并按幣值從大到小的順序疊放;第二步規(guī)劃購物,各小組根據收集金額數量規(guī)劃購買喜歡的物品;第三步體驗購物及付款,學會付款并懂得計算商家找補“零錢”;最后,小組交換驗算核對并說一說各組的購物體會。簡單的購物活動其實是一道充滿智慧的購物體驗題,擊中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在活動中學生表現得積極主動,并發(fā)現其中的奧妙,學會歸類錢幣,懂得按幣值大小和方便支付排序疊放、估算物品價值、總價計算等知識,同時學生還懂得安排生活并知道合理花錢的生活道理,培養(yǎng)相互合作的精神。通過愉快的生活購物體驗,使學生懂得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進而喜歡數學,享受學習數學的愉悅。
(二)在創(chuàng)造生活數學中享受學習的“獲得感”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會有獲得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讀懂教材,還要讀懂學生,盡可能發(fā)現學生的內心需求和精神追求,理解學生的世界。除了精心設計每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還要關注學生美好情感、人文精神的涵養(yǎng);同時也要運用數學的知識創(chuàng)造生活課堂,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層面、不同緯度的需求,進而使其學有所獲。學生由內而外自然獲得前進的信心和力量,獲得智慧的生長,進而在學習和創(chuàng)造生活數學中,享受學習的“獲得感”。如在“感恩最可敬的人”主題活動中,四年級甲班同學利用“二次包裝環(huán)保材料”制作感恩禮物。他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如對稱圖形、組合圖形等知識不斷優(yōu)化,精心設計方案(優(yōu)化方案),花最少的材料(優(yōu)化節(jié)約材料)、最短時間(優(yōu)化時間)做出美觀別致的禮物。學生用所學數學知識創(chuàng)造生活,成功完成一件突破自我的作品,得到自己尊敬的人的認可,收獲成就感。學生通過自己勞動創(chuàng)造的這份“果實”,將伴隨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升華為前進的動力和創(chuàng)造美好數學的愿景。
二、生活數學讓學生更易學
(一)生活數學讓抽象變具體,讓模糊變形象
在整套小學數學教材中,貼近生活的數學素材每一冊教材都編排有不同的內容,教師如能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親臨其境”中感受和體驗數學,就能使學生輕松地掌握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的編排就是讓剛踏入校門第二周的小學生從生活實(情)境中一步步走進數學課堂教學。如,在學習“上、下、前、后、左、右”時,他們對位置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筆者讓學生先從其所在教室的樓層和座位排次現實情境切入,把自己想到的和看到的說一說,再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啟發(fā)學生從課本的主題圖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圖上有什么?怎么表述它們所處的位置?貨車在火車的什么地方?火車在貨車的什么地方?輪船的上面有什么?描述它們的位置時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通過做一做、擺一擺、摸一摸、說一說等感受位置的相對性,再逐步抽象出數學中位置的概念。
(二)生活數學讓學生在探索中發(fā)現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
貼近生活的數學容易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學習經驗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學會在探索中發(fā)現問題,從而揭示數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一課前,筆者布置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從身邊的建筑、包裝外形、商標和花邊裝飾等尋找相似的地方,再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臉譜、車標、風箏或天安門城樓等具有高度相似性物品的外形特征,再比對這些圖形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學生通過數學思考和表達,反復討論,明白了對稱的含義,同時他們從生活中對認識物品的表象進入課堂,再進行抽絲剝繭把所有的物理屬性剔除,留下清晰的物體輪廓,最后得出這些物品、建筑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進而深刻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定義。由此,學生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fā)現和欣賞生活中美的東西原來與數學知識緊密相連,從而收獲探索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
三、生活數學讓學習更有深度
(一)生活數學增加學習的持續(xù)性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學生自我數學建構的過程,教師應注重從已有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和生成,重視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為學生提供持續(xù)有效的深度學習的機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方位進行學情分析,積極構建生活資源豐富開放課堂,努力打造師生深度互動的智慧課堂。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力求靈活多樣,通過引導學生猜疑、探究、驗證、討論、優(yōu)化和歸納交替進行,將課堂教學行為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更有利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嚴謹的數學邏輯與有趣的生活知識相互結合,更有利于學生釋放積極向上的天性。在生活中找樂趣,在學習中找真理,用生活潤澤課堂,學生學習數學才會感到更有新意、更有挑戰(zhàn)性,進而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生活技能,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就會持續(xù)增強,學生的態(tài)度就更加積極樂觀、更有韌性,學習數學的熱情得以持久延續(xù)。
(二)生活數學讓學生學會合作
深度學習中的素材很多來源于生活和教材,同時還可以建立在學生間、師生間,是一種新型的學習共同體,這種跨時空的互動學習不僅發(fā)生在課堂上,更應該發(fā)生在“全天候”的課堂內外。教師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每一名學生參與競爭合作,激發(fā)他們“不服輸,我要贏”的精神,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會在合作中成長。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等內容例題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嘗到合作成功之愉悅,通過拓展訓練題讓他們收獲團隊合作勝利的果實。這道題是求出校園內一塊形似多圖形組合形狀綠地的面積練習題,考查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他們只有在這塊空地上按照各小組成員分工把評估地形、定點立樁、規(guī)劃“分割”成規(guī)則圖形、優(yōu)化“分割”辦法、放線測量和計算等一系列任務落實到個人,每一名成員帶著任務開展探究活動,才能把這個問題圓滿解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差錯頻出、新問題不斷涌現,他們知道單憑一人的力量無法達到預期目的,甚至無法完成任務。而通過團隊合作探究實踐,可以培養(yǎng)學生表達與溝通的能力、敬業(yè)的品格、合作意識和大局觀念品質等,讓學生懂得越是復雜的問題,就越需要多方面的知識以及不同知識結構的人通過團隊協(xié)作的方式來完成。
(三)生活數學讓學生學會思考
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易錯,教師應教會學生思考的方向以及思考的方法。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中所出示的例題數字較大,三種情形易混淆,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原有教材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啟發(fā)學生想辦法化繁為簡,把課本中例題所述100m長的道路創(chuàng)設為20m長的小區(qū)道路(熟悉的場景簡單化),引導學生思考對三種情形進行生活化場景處理(抽象化),然后運用化曲為直、數形結合、建立模型等數學思想方法把三種情形畫出簡圖(直觀化):第一種情形小區(qū)道路兩端沒房子(兩端要栽);第二種情形小區(qū)道路一端有房子另一端沒房子(一端要栽樹一端不栽);第三種情形小區(qū)道路兩端有房子(兩端不能栽)。這樣,復雜的問題就能深入淺出簡單明了。三種情形是:a.兩端要栽棵數=間隔數n+1;b.只栽一端=間隔數n;c.兩端不栽=間隔n-1。這樣通過化繁為簡進行教學,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得到進一步深化。
(四)生活數學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要分析教情和學情,加強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預設教學目標,以數學問題為引領,啟動學生思維的引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在教學六年級總復習《解決問題》時,筆者先布置一道“關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長安街火炬接力跑選手規(guī)劃題”的生活數學題,要求學生根據給出的相關信息進行解題。學生要得出這道題的最終答案,必須知道北京長安街的實際距離,而要得到長安街的實際距離則需要找到地圖,并且要動手測量圖上距離……在計算過程中,學生要整合測量、比例尺、計算公式、統(tǒng)計、植樹問題等相關聯(lián)的數學知識和地圖知識,通過問題線索打通一個個知識關卡。用問題來撬動學生的思維,能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思考,在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過程中深度參與、深度思考和深度感悟,不斷把學生的初級思維引向高階思維,在解決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生活化教學,能讓學生更易親近數學,更易接受數學,更易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發(fā)現數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進而讓學習更具持續(xù)性、更有效、更有深度。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