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昕
摘 要:父親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家庭的重要角色,中國自古以來就將父親定義為一家之主,被視為整個家庭的核心人物,他的存在給孩子帶來發展方向性的指引。《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往往至關重要。不管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父親都必須占有一席之地。而如今不管是父母健全的家庭還是單親家庭中都存在父親角色缺失的現象。本文通過對《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的閱讀,從不同層面總結了老卡爾在兒童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起到的作用,著重提出對當代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思考。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角色缺失;父親角色;幼兒
一、引言
人的教育工作是一件長久的、有深遠意義的事,而家庭教育則所起到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高于學校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親母親是如同教師一樣的教育者,他們不亞于教師,是富有智慧的人類創作者。”實際上,父母的延續是孩子,孩子是父母根的延展。調查顯示,在我國,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家庭對兒童價值觀和影響是不同的。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涉及了家庭中父母雙親個體本身,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雙方又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根據角色地位的不同,對孩子的教育發揮著不同影響,在當下教育環境中父親的教育在整個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考量和審視。
在教育的問題上,人們總會產生不一樣的討論,因此我們借鑒一位成功的育兒范例——卡爾威特,來具體分析老卡爾的教育經驗,以及國內外在教育范疇中父母是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
二、幼兒的主要教育環境
(一)家庭環境
學校教育基于家庭教育之上。優秀的家庭教育對于造就學生良好品德與個性起著關鍵性作用。學生平時的表現與家庭教育是否完善有直接關系,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家長言行舉止都是孩子模仿的樣本對于孩子來說,父親的堅韌、母親的勤勞都是他們學習的榜樣。通過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學校教育中就更加容易吸收為學校教育奠定基礎。而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枝葉型的伸展。在學校中也能夠教會學生更多做人的道理,包括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等,這些品質都能夠反映到家庭當中,為家庭教育有效的開展提供保障。
(二)學校環境
從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的互補性,家庭教育對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的培養與學校教育對人的合作和交往等技能的培養形成互補;家庭教育對人的倫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對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形成互補;家庭教育對人的情感的深入性和行為的示范性與學校教育對培養人的正確認知和是非判斷能力的專業性形成互補。其中一方不可將另一方取而代之,兩者缺一不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培養孩子,讓其成為社會可造之材;但兩者所站的立場有所不同,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形成互補。因此,必須樹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一體化的教育理念,雙方更需要相互重視,強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作,為學生構建一個健康積極的環境。
三、幼兒教育環境中父親角色分析
(一)傳統父親角色的定義
蘇聯一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父親在家里應當是最有權威的人,他的威信越高,孩子對自己的要求越嚴。”所以,人們對父親這個角色傳統的觀念就是嚴格,是一家之長,孩子永遠做不到跟父親撒嬌。
在中國長期“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觀念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傳統家庭角色的分工,即男主外、女主內,不同的社會分工形成不同的社會期待。所以,傳統角色意識比較強的男性就會認為自己的責任主要在于養家糊口,于是他們花較少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教養孩子。父親作為家里的頂梁柱,是嚴肅、規范和威望的化身,是家庭中的絕對權威,而母親這一角色則是子女日常生活的保姆、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因為這樣的分工,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親就變得嚴肅而有威望,所以和子女情感交流少,較為疏遠。同時,傳統角色意識下,女性往往不愿意讓男性過多參與育兒工作,她們反而會認為家庭型的男性是“沒出息”的,這種錯誤的觀念極大地影響了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參與程度,即使有些父親可能更愿意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養育孩子身上,但在種種角色觀念的影響下,這部分父親依舊展示著在家庭中“主外”的角色特點。
(二)父親角色在教育中的重新定位
有外國研究者證實,即使兩個月大的幼兒也能分辨出抱他的是爸爸還是媽媽。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增長,女性的角色也開始出現了轉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主婦,“母親”這個詞不再代表著一個家庭的保姆,她們開始變成勞動市場的主力軍,也開始肩負起提高整個家庭經濟能力的重擔。就中國而言,國家生育政策放寬,母親在孩子3歲前參加工作后,祖父母承擔著照顧幼兒的主要工作,他們在育兒方面算是經驗豐富的人,但是在育兒方法上算不上科學的。而且父母雙親未參與到幼兒成長比較重要的時期中。那么育兒方式就此將發生改變,要求父親參與其中,而不是選擇交給祖輩。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幼兒教育中,無論是性格培養,還是情感教育;無論是智力培訓,還是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父親都起著巨大的影響。”
在小卡爾的教育中,他的父親老卡爾威特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開頭就沉痛地講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個孩子剛出生幾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卡爾52歲才有了第二個孩子。可惜的是這個孩子是先天不足的腦癱兒童:一生下來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他的反應也非常遲鈍。老卡爾面對第二個孩子,悲痛不已,還在寫給弟弟的信上發誓“我必將他培養成非凡的人”。在培養卡爾威特的過程中曾經遭受過諸多信奉天賦論的保守教育家屢次圍攻,他憤然地聲明道:“我要說的觀點只有一個:對于孩子來說,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事實證明,老卡爾威特用他的行動教育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
老卡爾并沒有認為教育孩子只是母親該做的事,父親對小卡爾影響非常大,例如在父親眼里母親是最偉大的,作為人,應該先愛自己的母親,生活中老卡爾與妻子相處時也十分照顧她,很少爭吵,發生分歧時也不對妻子發脾氣,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卡爾,所以小卡爾十分愛母親,學著父親的樣子愛護母親,慢慢地,他學會了如何去關心和理解他人。
(三)父親角色缺失在幼兒成長中的影響
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性格培養,還是情感教育;無論是知識訓練,還是道德品質的培養,父親都起著巨大的影響,好的和不好的影響都同樣巨大。父親對于幼兒所產生的作用往往大于母親。因為在孩子的眼中,父親是力量的象征,是祟拜的對象,是學習的榜樣。孩子對父親是“有樣學樣”,父親的行為、觀念等對于幼兒的成長都會產生長足的影響。若父親在家庭中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為幼兒塑造一個正面的榜樣角色,在榜樣力量的映射下,幼兒也往往能成為優秀人才。若父親在家庭中長期染有不良的行為習慣,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也會養成各種不良習慣。由此可見,父親的身教遠遠大于言傳,以身作則是父親角色擔當的重要原則。
家庭的主要成員是父親和母親,這兩個角色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若要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需要父母共同參與其中。就幼兒成長過程中參與的親子游戲而言父母發揮的優勢是相互互補的,父親往往能給孩子帶來獵奇的想法,而母親則是發展幼兒的身體和情緒調節方面。因此,父母健全家庭的孩子心理上安全感缺失、易情緒化、暴力性等負面現象出現的幾率會比單親家庭的孩子小很多。
但調查顯示,我國的離婚率正逐步增長,單親家庭的數量不斷增多,2017年開始離婚家庭超過4 000戶,離婚后父親獲得撫養權的比例占30%,單親父親首要的選擇不是自己撫養幼兒,而是將撫養責任交給長輩。這就意味著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率變大。而在幼兒的教育中父母角色缺一不可。但也不乏健全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人們依舊依附于傳統意義上父親的家庭職能,在書中卡爾威特提到,他的父親認為0~3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也就是在幼兒期就沒有父親沒有參與到教育中,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三字經》中也有說:“養不教,父之過。”可見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親子關系中,父親陪伴孩子本是父母常規的行為與習慣,但社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更多地加在母親身上,從而父親的角色就時常被忽略。但事實上父親角色的缺失或偏差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問題。比如,會影響孩子性別角色的發展,影響孩子道德發展和犯罪行為產生,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能力等。同時,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父愛,或者父親沒有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在性格上很容易易怒易暴躁、喜怒無常,甚至會離家出走,最后出現犯罪行為。
作為江蘇省普通小學二年級班主任,筆者就任教小學二年級學段做了如下調查。
如表1所示,三個班中單親家庭數量占據總人數的19%,而大部分單親家庭的子女撫養權歸為母親;從父親接送孩子的數據上看,父親基本不參與到幼兒的教育中。這些實例總會讓人擔憂,幼兒的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父母愛的教育,這是一種長久且偉大的情感,對于離異家庭來說,雖然家庭結構特殊,但父母雙方依舊要扮演好各人的角色,將雙方角色特點作用在孩子身上,這樣能大大減少孩子成長過程中性格缺陷的可能性。健全家庭中父母更不能忽視自己的家庭角色職能,特別是父親,要積極參與到育兒過程中,卡爾威特的父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同時,職業女性會因為家庭瑣事和工作因素影響到情緒,這樣會大大影響自身和父親育兒效率。
參考文獻:
[1]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M].楊娟,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2]付亞男,馬丹.從《卡爾威特的教育》看家庭教育[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5):123-124.
[3]李霞.父親角色在孩子人格發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