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華鋒 陳阿琴 呂為群
【摘要】為了提高內分泌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滿足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課程教學團隊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對《內分泌學》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從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實踐。課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對大學生了解內分泌基本常識、增強環保意識、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內分泌學 教學改革 自主學習 環境激素
上海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水產、食品學科為特色,農、理、工、經、管、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應用研究型大學,我校水產與生命學院針對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開設了專業選修課《內分泌學》課程。該課程的設立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一定交叉學科知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內分泌基礎知識的掌握,關注環境保護問題以及加強自身身心健康等方面大有裨益。
內分泌學課程作為我校水產與生命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的一門主要選修課程,主要整合了內分泌學、魚類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內容。課程內容涵蓋了內分泌系統的組成、內分泌器官的發生和結構;各種激素的化學結構、代謝和功能;各種內分泌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環境激素對人體和水生生物的影響。學生通過學習內分泌學課程,理解和掌握內分泌系統的基本知識。課程除了講授內分泌學相關知識外,結合我校水產生物養殖特色,我們將環境激素與水生生物及人體的健康有機的結合起來,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制定、教學方法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就《內分泌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實施過程、效果與體會做如下總結。
一、引入多媒體視頻資料
多媒體教學可以展示典型事例,還可以利用動畫視頻效果將復雜的發病機制,激素調節通路演示出來,具體有形象性和生動性特點,使得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多媒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將其他錄像資料或光盤上對教學有用的資料轉錄過來,博采眾長,實現一定程度的資源共享。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學生注意力易被豐富的幻燈片所吸引,感興趣的學生可以課下拷貝教師的幻燈片和相關視頻材料。傳統教學授課方式下,老師是課堂的中心點,學生目光集中在老師身上,教師易發揮主導作用。引入多媒體教學后既能發揮電腦教學的優點,又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不忽視教師講解過程中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在講解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中的正反饋和負反饋知識點時,將這三部分的關系制作成動畫,同時展示功能紊亂時的疾病,學生收益匪淺。
內分泌學的課程內容涉及內分泌細胞的組成、細胞代謝、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教學內容跨度大、知識面廣且不易深入。因此,除采用板書、講述和啟發等傳統的教學手段外,我們積極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靈活、恰當地利用這一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把文字、聲音、圖像和視頻集于一體,既幫助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又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記憶。
二、將內分泌課程與環境激素保護聯系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其粗放型發展帶來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物,整體的生態環境已進入高風險時期。各種類型的環境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而且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環境污染中主要成分環境激素的來源有兩種:天然產生環境激素和人為釋放到環境中激素。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為釋放的環境激素,包括農業生產中使用的殺菌劑、除草劑、殺蟲劑,以及工業化合物、醫藥污染物等。這些環境激素通過地表徑流或地下水滲漏進入水體,其中一些穩定性強的激素進入水體后,能夠長期存在于水中,并在河流和湖泊的底泥以及水生生物體內不斷累積,通過食物鏈最終影響到其他生物乃至人類。我們在講授環境激素這一章節時,讓學生通過網上查找資料,采用具體事例讓學生理解環境激素的危害性。比如發現被環境激素污染的青蛙產生畸形現象,引導學生提問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這類現象與課堂上所學的內分泌激素作用機制有何關系,為什么相對哺乳動物兩棲類如青蛙更容易發生這樣畸形的現象。通過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具體答案,讓學生自己在網上查找相應資料,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與大學生自身身心健康相結合
在授課過程中,讓課堂知識與自身身體成長和健康理念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怎樣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比如,在講授皮質醇激素章節時,讓學生理解皮質醇是應激后腎上腺分泌的一種激素,是機體用來抵抗外界應激反應的。關于大學生主要素質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問題。究其原因,與教育忽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我們在講授皮質醇這一章節時,把皮質醇和其受體GR的通路與機體抗應激現象聯系起來。比如,為什么有的同學面對應激能正確面對,有的同學做出會有煩悶、憂郁甚至自殺的傾向,文獻報道是因為大腦組織中與應激相關的海馬和下丘腦組織中GR基因表達出現降低所致。讓學生通過對應激及其信號通路的了解,培養正確的身心健康的品格,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機械記憶書本上的理論知識。
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負責講課而學生在下面聽講和進行相應筆記,這一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弊端,如學生往往被動接受,課堂上個別不感興趣的學生往往聽課不認真,玩手機打游戲和睡覺現象時有發生,影響其他同學正常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大膽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在具體實施時,我們將整個班級劃分為4個小組,8人為一個小組。學習小組選擇不同的授課章節作為內容,小組人員自行分工。一部分同學在網上查找相應資料,一部分同學負責整理成幻燈片,最后推選同學代表自己小組上講臺演講,將自己組所負責的課題講授給其他組同學們學習。通過這些過程讓同學具體參與,學生作為主體融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營造主動學習氛圍。討論時每個成員述說自學的相關知識,小組其他成員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解答問題的假設以及依據,充分討論。這一過程指導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小組成員關系。
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過程,《內分泌學》課程已完成初步建設,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完善。在完成好本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如何更好地進行教學與科研方向的融合,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授課將是其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
參考文獻:
[1]馬志敏,黃韻,胡吉.關于內分泌教學方法的探索.繼續醫學教育,2015,(2) :15.
[2]程勝高,但德忠.環境與健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3]朱術敏.環境激素——全球性環境問題.生物學教學,2016,(2) :64.
[4]張曉杰,費洪新.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與重度抑郁癥關系的研究進展.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11) :2839.
項目來源:上海海洋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項目“內分泌學”,項目編號:A1-2005-00-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