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地參加學習,學會用探索性研究的方法思考語文學習遇到的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活動的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教學 語文素養
《小學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整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下面,筆者從兩個方面分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及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作文教學的應用
小學作文源于現實生活,但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往往言之無物,缺少實際生活經驗的支撐。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并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滲透綜合實踐活動,將對目前比較嚴峻的作文教學起到緩解作用。在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有一單元的口語寫話內容是“我喜歡的一種小動物”,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孩子們除了家里有寵物的能說上幾句話,其他同學基本上都是照著作文選上面的內容讀一讀,課堂教學氛圍特別的沉悶。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也為了讓學生言之有物,在這學期開始我就在班級里策劃并組織了一次《我是小小飼養員》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次活動歷時2個月,我讓同學們在這次活動之前,各個小組的組長帶領自己的組員選擇每組最想要飼養的小動物,因為是他們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所以他們特別的會照顧這些小動物,在活動過程中我要求小組成員每天排班來記錄他們組飼養的小動物,從它們每天的外貌改變到它們的自由活動,負責記錄組員也要及時地記錄一下總結亦或是自己的感想,內容不需要很多,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就行。這些活動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學會細心觀察,學會將生活中的一些細微卻溫暖的事件記錄下來以便當作寫作素材。活動最后是成果展示,孩子們把他們飼養的小動物帶到學校的報告廳進行展示,聽著每組成員的介紹,我感到異常的欣慰。活動結束后我們就上了“我最喜歡的小動物”這個口語寫話內容,在課堂上大家爭先恐后地舉手想要說說他們最喜歡的小動物。聽課老師們都驚呆了,他們詫異于我們班的孩子竟然如此的喜歡口語寫話課,而在他們心里孩子們都是不太喜歡作文課的。課后我告訴他們孩子如此積極活躍的原因,他們都表示回去也要試試看。而到寫這個環節時,孩子們更是讓我驚喜,把他們飼養的小動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間洋溢著他們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都可以媲美高年級同學的作文了!通過這次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愛上了寫作,還增強了學生關愛小動物的意識和責任感,樹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也鍛煉了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以及搜集資料分配任務等各方面的能力。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外因是否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作文教學中,內因就是學生自身素質和自身努力,外因就是外部環境如教師的指導,周圍生活人群的互動,等等,而現在的作文教學就沒有能夠很好的協調外因和內因的作用,使得學生和教師的努力都變得空洞無力。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來源于生活,應該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服務,成為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提倡自主作文,自由作文,讓作文教學回歸學生的全部生活,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滲透綜合實踐活動,要讓學生感到作文是生活的一種需要,更是生活的一種自然流露。
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自然感受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而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綜合實踐活動正式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全面調動學習主體的心智技能、動作技能、語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現課題情境,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展開綜合實踐活動勢在必行。
而在教學中,我發現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么辦?過去,一般都有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客觀事物而獲取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能力,而綜合實踐活動正是以學生的體驗感受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通過親身體驗尋求解決問題答案的一門實踐性課程。過去的做法不但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欲望,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聯系生活實際來積累語文的外延與生活是相等的。語文教學不能封閉在課堂內,而要樹立“大語文”的教育觀,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引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如我在講六年級《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時,譚千秋老師在教學樓坍塌的剎那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四名學生,而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生命的光輝形象深深的感染了學生,在這節課的最后階段,我們班的學生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災害來臨時我們應該怎么辦?”于是,我不失時機地推出了《安全伴我行》這一綜合實踐活動。給他們布置了課后任務,讓他們自己去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災害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安全,當災害來臨時,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有效的保護自己,將傷害降到最低呢?通過活動前收集資料,向大家展示一些受災的圖片,讓大家產生了震撼,并讓各小組去調查在我們生活的地方會發生哪些災害?大家對災害有怎樣的認識,并讓各小組分別選擇一種災害上網搜索這種災害的危害,預防辦法和自救方法。經過充分的調查,同學們知道我們這有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是地震和海嘯,然后各個小組向大家展示地震和海嘯發生時的一些照片,這些照片對孩子們的心靈產生了深深的震撼。而后,各個小組向大家講解了當這些災害來臨時緊急疏散的一些常識。在小演練這個環節,我們班組織了一次地震安全疏散演練活動,大家非常積極認真,演練結束后孩子們又積極的進行總結,從各方面說出在演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最后,我們向全校師生發出一份倡議書:“防災減災,從我做起。”倡議大家能熟練掌握安全疏散的方法,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激情四射,不僅完美解答了在《最后的姿勢》中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還讓孩子們在各個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升。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綜合實踐活動恰好給學生提供了與自然和社會相融合的舞臺和學習的平臺。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以語文教材為依托,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體會語文本身的豐富內涵,要敢于把具有豐富內涵的語文知識放到綜合實踐的這個開放的平臺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討論,自由交流,認真總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