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友



[摘要] 德育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更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旨歸。依據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的功能和特點,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有必要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以下策略:教學目標的定位滲透德育、教學設計的創設觀照德育、學習評價的實施凸顯德育,從而使德育觀念在學生生命世界中落地、萌芽、生長,肩負“育德”使命的體育教師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 體育教學;德育;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學習評價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習近平總書記重視體育,強調要通過先進的、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體育教育落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教育的根本目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中也提及“要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以體育與健康學習為主,滲透德育教育”。縱觀歷史,許多教育學者提出了關于體育教育的論述,如蔡元培先生的“健全人格首在體育”,就抓住了體育教育最重要的特點——教化育人這一“牛鼻子”,彰顯了體育教育對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獨特功能和價值。那么,體育教育如何滲透德育、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本文試以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初一年級(水平四)“游泳與技能練習”模塊(以下簡稱“游泳與技能練習”模塊)為例,探索體育教學“育德”的實施策略。
一、教學目標的定位:滲透德育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體育教師應樹立明確的目標意識以及目標引領內容和方法的思想,將德育要求滲透到教學目標中,將德育內容具體化為每堂課的學習目標,通過實現每一堂課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德育效果。
【教學案例】筆者在設計“游泳與技能練習”模塊教學時,安排了8個課時。學習目標如下表所示:
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把德育大目標細化為教學小目標,再落實為模塊教學中的學習細目標,即在著眼整體的前提下,從局部上觀照內容并有序推進,使德育目標與模塊教學目標有機銜接。體育教育的德育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生動活潑、新穎多樣的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道德感知,培養學生道德情感,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心理品質等多元發展。案例中,筆者將學科教學的短期目標融入“立德樹人”的德育大目標中,把每堂課、每個教學模塊要達成的短期目標置于學生成長、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之內,以促進育人目標的落實。例如:第1學時的學習目標3是“消除怕水心理,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游泳的樂趣,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精神”,在該目標的引領下,筆者設計“問答”環節啟發學生思維,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怎樣克服水對身體的浮力”“怎樣才能換到氣”等問題,讓學生在分享和交流的過程中反思不足、獲得進步,正確認識挫折的原因,保持良好的心態。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和練習,讓掌握動作的學生進行展示和表演,提高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完成動作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鼓勵和幫助,激勵他們樹立信心,戰勝困難。第3學時的學習目標包括“增強腿部力量,養成勇于糾錯、處事果斷的良好品質”,筆者讓學生列舉自己在體育活動中果斷決策的事例,有學生分享了自己在水中游戲比賽中根據場上的形勢變化果斷作出決策行為的經歷。通過發揮同伴教育的作用,使學生自尊自強,主動克服內外困難,培養學生勇毅堅強的意志品質。
二、教學設計的創設:觀照德育
教學設計不是生硬的,而是生動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以必要的情境素材為載體,通過精心設問呈現學科知識。教學設計也不是空洞的,而是充實的,在活動任務解決的過程中觀照德育理念。教師要注重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活動環節和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進行完整化、結構化的體育學習,形成豐富的、深刻的、個性化的運動體驗,以便更好地完成德育任務。
【教學案例】在“游泳與技能練習”模塊第1學時的學習中,筆者做了如下教學設計:
體育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活動,要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勇敢頑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力爭讓每位學生更能、更強、更健康。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對于運動基礎較好的學生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促進他們更好地形成運動專長;對于運動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循循善誘,耐心給予指導和幫助,使他們在所學的運動項目上有所進步。要創設積極進取、團結合作、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使每一位不同運動基礎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進步,感受和體驗體育學習的成功感和樂趣,提高體育學習的內在動力,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案例中,筆者預設在水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喝水、嗆水、耳朵進水、疲勞等,所以設置“快樂鉆水洞”游戲。游戲規則是兩名學生站立水中雙手對拉形成一個大的“山洞”,整組學生手拉手,依次憋氣從“山洞”內滑行鉆過,目的是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勇氣與信心,讓他們克服困難、掌握動作。筆者認為:在不同的練習過程中,可以采用游戲和比賽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比賽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如公平、誠實、友愛、禮貌、尊重等,并遷移到日常生活中。案例中,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國際體育仲裁裁決孫楊禁賽8年”事件,旨在讓學生討論和分析體育活動和比賽活動中發生的較典型的違反道德的事件,并相互評價事件相關人物的道德表現,以培養學生負責任的行為,遵守規則、文明禮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競爭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
三、學習評價的實施:凸顯德育
學習評價是衡量學生表現的有效方法。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行為進行觀察、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衡量課程目標和德育目標的達成程度。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學習評價,用多元評價助力立德樹人,凸顯德育功能。
【教學案例】在“游泳與技能練習”模塊學習中,筆者把全班學生分成4個學習團隊,每個學習團隊6人,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應為團隊的成功而付出努力。教師根據團隊表現情況打分,關注團隊完成任務的質量、時間以及合作行為、進取精神、意志品質、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等表現。模塊學時結束時,每個團隊的所有課堂表現總分即為該團隊中每個成員在該模塊學習中的平時成績。筆者制作了三張評價表,分別用于學生自評、團隊互評、家長評價,以督促學生將體育與健康學習和日常生活相融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體育品德。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過程中,評價內容和方法的選擇應立足德育,選擇多元評價內容,注意多種評價方法的有機結合,強調多元評價主體的共同參與。
合理的評價內容。教師要評價學生的體能,評價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程度以及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應用能力,更要對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煉中的情感表現、意志品質、人際交往和合作行為等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內容的反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與健康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多樣的評價方法。可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對體能、知識與技能指標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比如等級制評價、分數評價,對態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指標采用定性評價的方法,如評語式評價。還可使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注意觀察與記錄學生的思想與行為表現,可以用口頭評價的方式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信息,幫助學生端正思想態度。在期末評定時采用終結性評價,寫出評語反饋給學生,通過總結進步提出希望,培養學生的體育品格、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
多元的評價主體。為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地實現德育效果,既要采用教師評價,也要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并發揮其他人員如體育委員、體育小組長、體育實習教師、班主任、家長的評價作用,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體育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使優良品德在學生生命世界中落地、萌芽、生長,肩負“立德樹人”使命的體育教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