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核心素養是近一年多來基礎教育界的“熱詞”,統一化的三維目標在新課標背景下逐漸細化為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核心素養。依據學科核心素養制訂教學目標展開研究性學習,有利于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可以突顯愛國情懷核心素養,為新時代青年學生承揚代代相傳的家國情懷提供人文熏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學習歷史是對思維的培養和對社會人情感知最好的方法。新時代青年學生只學習歷史知識,是無法真正獲得社會主義制度認同感的。加強歷史學科五大素養在高中教育活動中的融入,引導學生在家國情懷、道德修養的感召下延承中華歷史文明,可以為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良好基礎。
(一)家國情懷素養概述
歷史學科需要一定的歷史觀。全球史觀、階級斗爭史觀、唯物史觀使得歷史事物的解釋、現實問題的解決方式趨于多樣化,但它們難免有局限。通過歷史教學實踐對學生展開家國情懷素養的滲透,指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多元共生的國家命運,尊重世界優秀傳統,增進新時代青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形成正確的三觀。以家國為緯,以時代為經,帶領莘莘學子回首崢嶸歲月,致敬英雄傳奇,樹立家國情懷。傳統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它也教我們仁、義、禮、智、信。民族的才是國家的。不管是單一民族國家還是多民族國家,組成的個體都是民族。而一個國家的主體精神,其內在支撐就是一個個傳續至今的民族精神。換言之,沒有民族精神,國家就無法在奉行叢林法則的世界生存下去。
(二)培養高中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
究其根本,我們整個人類社會都構筑在歷史之上。是過去發生、代代傳承的一件件事和其背后復雜的敘事共同造就了如今的我們。想要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甚至是我們的民族是怎樣的民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有歷史感。歷史感是一種穿越歷史和歷史敘事本身,在深入掌握史實、其背后邏輯鏈條以及與現實的各種聯系之后,同時在直覺上和理性思維上達到的一種洞見。很多時候,光有理性思維是不夠的,這樣對歷史的理解缺乏情感上的觸碰和溫度,它并非真真正正地是學習者的一部分。只有讓它在自我心中激蕩起比理性思考更直觀、更動人的情感,才能真正構建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及學生自身與歷史的私人化聯系。
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教學對于維系國家認同和凝聚力起著重要作用。人除了吃飽喝足,剩下的都是為滿足精神需求。歷史教育是從根上找歸屬。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統一,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國家統一或者地理區域上的國家統一,更關鍵的是我們尋根溯源的唯一性和我們全民意識的唯一性。這也是歷史教育對所有公民的一種塑造。沒有最好的國家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學習設身處地站在那個時空,帶有悲憫的俯視所發生的所有事情。知道原因,知道事情的經過,揣摩主要人物的心理狀態,從而了解人性的黑暗和卑劣以及極少的光輝之處,了解人的階級決定一個人做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有的事情便有了源頭。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歷史教育中,置身歷史場景去思考世事變遷,在風云詭局的史海沉浮中鑄煉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 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途徑
(一)對比歷史教學內容,展現家國情懷
很多時候對歷史人物看法的改變是隨著自身閱歷和眼界的變化而改變的,但是教科書可以讓我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歷史教材書寫和編撰重論點不重史料的遺留問題在的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有所改善。部編版教材以傳統文化為根本,以核心素養為原則,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更加重視史料本身。新編高中歷史教材把大量中華文明史、近代史以及現代史實簡化成歷史線索,通過時間軸理順主干知識的結構,于世事推演中把握歷史背景與現象的關聯性和遞進性規律。并把曾經作為背景知識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統、多民族政權并立與元朝統一等內容轉為教學重點,其中所蘊含的民族團結、國家主權以及領海權利意識,無一不表明家國情懷素養構建在歷史教學中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們在歷史課上大講特講歐美選舉制、代議制,其詳盡程度甚至超過了對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講解,這到底能達到怎樣的教育效果呢?坦白講,真正助力國人愛國教育的是一百年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鄙夷與敵視。若沒有留洋經歷,很難想象百年前孫文會提出“民族復興”,魯迅會寫出“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時代變革的大浪已蠢蠢欲動,不管這浪將把我們推向哪里,只希望當今的華人能如百年前的英雄們一般,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二)創設有利情境,突顯家國氛圍
學習歷史不可以太功利,它見效不快,是不斷淬煉的過程。環境和意識決定了學生的歷史認知。受到自我學識、閱歷和社會和自身所處環境的影響,認知也會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歷史書字里行間都是人情,先賢志士都讓人感動。要正所謂讀史可以明智。歷史究其本質而言就是事實的記述,歷史觀念的提出是因為人們需要從歷史的記述中尋找經驗,吸取教訓。學生從思考和感悟中建立自己的認知和知識體系,培養思考的習慣。歷史是根據年代而成的,以橫縱觀念全面性地看待問題,有認同感的批判是在了解自己國家歷史的基礎上作出的辯證批評。
中國人的祖先用這樣的故事告訴后代:“可以輸,但不能屈服。”中國人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勇于抗爭的精神已經成為遺傳基因。中國人以同根同種來維系文化基因,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和教師們的素質息息相關,所以師德十分重要。為師首要是德高,你是什么樣的,祖國就是什么樣的,因為無論你愛或者不愛,你都代表著自己祖國的某個方面,然后無數的“你”就是在其他國家眼中你的國家的樣子。教師不要只把歷史當成考試科目,還要引導學生真正把歷史的五大素養記于心間,真正能在生活中發現、應用于生活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向他們真正地“學習”,不是為了分,而是為了做一個更好的人。愛國情懷的潛移默化需要在環境熏陶中循序漸進,并加以貼近性史料典故佐證說明。于此,學生才會記住三皇五帝、孔孟之道、四大發明、絲綢之路,因為這些深刻地影響并塑造了現在的世界。
(三)挖掘人物事跡,感悟家國情懷
如果連基本的事件都不怎么了解,就滿篇地學習歷史規律,完全就是造空中樓閣。歷史本應是最有趣的學科。讀史也講求共情。受壓迫當然要暴起,被傷害自然想復仇,得意之時且飲酒,去國路上舉目愁。中國人的大歷史觀,卻造成了對“人”的忽視。從當事人的角度,去看看他們那些作了古的英雄,那些臭了名的政客,那些王侯將相是怎么想的。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和人物事件,提升學生保持課堂注意力的時間以及對于知識的興趣。分析歷史材料是理性思考的過程,如唐朝如何任用西洋人當官的開創包容政治制度。在基奠深厚的歷史知識前提下才能幫助學生訓練足夠理性的思維能力,借助用史料哲學據理力爭,又能在飽含對歷史的溫情和情懷中關心人文,了解人性。譬如晉商早早建立了錢莊,形成了初期銀行形態這一類課外材料的補充。
他們或許在年輕氣盛的歲數無法真正理解這些事件道理,但引導他們主動地浸入那個氛圍,通過沉浸式的感知獲取情感上的升華積淀。譬如講述宋金遼關系時,可以對文本的文言注釋展開拓展。“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三年兩個月,元朝逼他誘他,軟的硬的都使了,文天祥并不動搖:“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賜我一死就滿足了。”那些能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在他的價值觀和意識中,一定有什么信念超過了他求生的欲望。民族大義、救亡圖存、不茍且偷生、對黨忠誠使他們不懼怕死亡可以與侵略者抗爭到底。評價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歷史地位,應該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深刻揭示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無數英烈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維護世界和平與國際公平正義,舍生取義、壯烈犧牲,他們的英雄業績永載史冊,他們的崇高精神萬古長青。
(四)開展實踐教學,提高愛國熱情
教師要精準把握學和考的關鍵內容,從具體的歷史背景出發,利用各種新活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思考、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思維習慣,增進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讓學生們走出大學校園,去博物館、紅色革命圣地等歷史遺跡感知家與國的真實體溫。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性,讓學生們發表自己對國家一些當下形式或政策的看法,讓學生們有參與感。提問法引導學生去在歷史文獻資料與實踐經歷里細細探索品味。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遇到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的歷史,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在歷史佚事和教材理論的聯系過程中完成過去與現在、未來的時空思考。
感知力從來都是潛移默化中培養的。沒有大量的觀察積累、大量的閱讀與實踐,人的狀態是空的,又怎么可能建立廣泛聯系、觸類旁通呢?繼承和發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用歷史教育人,用歷史培養人,用歷史升華人,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熱愛家長的情感。通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和君子“六藝”,讓學生體驗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人文研學工作的開展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等充分融入本地文化特色,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不僅能夠接觸最前沿的科技,也能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
三、 結語
每一個抽身離去的背景身后都有一個文化的注腳,都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或者縮影。文化比武力更強大,更持久。歷史教育對于培養民族認同感很重要,通過家國情懷素養培養,讓新時代青年在正確歷史觀的指導下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問題,為新時代特色社會建設與民族復興偉業貢獻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陸玉梅,張桃花.例談家國情懷下高中世界史教學[J].當代教研論叢,2020(5):86.
[2]南亞敏.核心素養背景下“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培養思考[J].科技資訊,2020,18(12):136+138.
作者簡介:馬生貴,甘肅省臨夏州,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喬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