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教育是鄉村旅游的重要功能,有助于提高村民和旅游者的環保意識,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但在我國廣大的農村,環境教育長期沒有得到重視。本文分析了我國鄉村旅游中存在的環境教育問題,提出我國鄉村旅游中應通過開展以綠色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開發環境教育主題產品等措施促進環境教育實施,提升環境教育水平。
[關鍵詞]鄉村旅游;可持續;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 F590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鄉村旅游是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渠道。要抓住鄉村旅游興起的時機,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是廣大農民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促進鄉村旅游的前提條件。在當前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旅游既有助于鄉村環境的美化,滿足城市居民的回歸自然的需求,又能激活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我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新亮點,農民增收的新渠道,鄉村經濟振興的新引擎。但是,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過去,很多鄉村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果蔬甜美、裊裊炊煙的小小村落已經變成我們回不去的“故鄉”,取而代之的是圍村的垃圾、逐漸凸顯的水污染、日益擴散的土壤污染、下降的農產品品質,讓人恐懼的癌癥村等。生態環境保護在有些鄉村旅游地區甚至變成了“被愛遺忘的角落”。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經營和服務人員環境意識不強,環保知識匱乏,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導致鄉村旅游景點的生態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一定會殃及鄉村旅游景點,必將嚴重影響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通過環境教育促進我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 我國鄉村生態環境及鄉村旅游開發經營存在的問題
2.1 我國鄉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2.1.1鄉村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
隨著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推進,通過規范建房、硬化亮化道路、綠化田園、凈化村莊環境等多種措施協調推進,我國廣大鄉村已經改變了過去臟亂差的面貌,村容村貌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在一些田間地頭,林蔭樹下,河道兩邊,山坡溝底總能看到一些農藥瓶、玻璃、廢棄的地膜、塑料袋、丟棄的衣物、建筑垃圾等。這些日益增長的生活、生產垃圾絕大多數被任意丟棄和無序堆放,不僅影響村容村貌,還會污染土壤、大氣和水體,進而影響食品安全甚至威脅居民的健康。雖然多地進行了垃圾分類宣傳,部分農村也在積極探索垃圾源頭分類及資源化應用。但目前僅停留在試點階段,能實現資源化回收的農村還是少數,絕大部分鄉村對垃圾處理還是采取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模式,從投放、收集、轉運以及最后的處理都比較粗放。而且這些試點鄉村在垃圾分類以及資源化利用的實施過程中還會面臨很多困難,由于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以及終端處理技術無法對接而難以持續。
2.1.2 鄉村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民居日漸式微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鄉村在社會結構轉型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破壞性開發屢禁不止,鄉村規劃中缺乏對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融合發展的考慮,更忽視了對鄉村歷史、記憶、感情的保存,特別是寄托著中華兒女鄉愁的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民居日漸消失。然而,恰恰是這些古村落、古民居附著一方建筑理念、鄉風民俗等濃郁的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彌足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也是游客鄉村旅游最神往的地方。現在,鄉村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民居日漸式微。鄉村的鋼筋混凝土房屋,樓上樓下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毫無二致,游客到鄉村旅游,即使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也很難留得住鄉愁。
2.2 鄉村旅游開發經營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鄉村旅游缺乏強勁的可持續性,這與鄉村旅游開發、經營理念存在的問題不無關系。
旅游開發只有進行調查研究、科學規劃,才能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指引正確的方向,鄉村旅游開發更是如此。當前鄉村旅游,全國各地區基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長期規劃。由于沒有對當地的可供旅游的資源進行系統的論證和調查,缺乏對市場規律及游客的需求進行了解,所以也不能對鄉村旅游開發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由于缺乏規劃,在旅游項目的開發上盲目跟風,旅游產品“千村一面”,游客喪失興趣,重游率極低,導致景區資源浪費或場地閑置現象嚴重。報到稱山東煙臺市福山區2009年就有185個村建立了農業示范園,示范園區面積達8293畝,僅長島縣就建立了20個民俗文化村,漁家樂就有700個漁戶。這樣的生搬硬套、重復建設,必然導致內容的雷同,游客到此游覽,常會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重游率極低。
有些開發項目即使做了規劃,也存在重形象、拼規模,求高大上,或者只考慮博眼球,不顧及長遠發展;導致鄉村旅游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項目開發中投資動輒百萬、千萬,開發面積從幾十畝、幾百畝到上千畝的屢見不鮮,有些地區的鄉村旅游在景點還沒有發育成熟的情況下就開始修建別墅、豪華酒店,但由于旅游開發層次低下,產品定位不夠準確,與游客的消費需求相悖帶動不了經濟而荒廢,示范園變成荒草園。有些景區盲目引進外來動植物,埋下了外來生物入侵的隱患。如千島湖景區因旅游需要建立高爾夫球場而引進了外來草種,因景點開發、景觀建設的需要景觀樹種、觀賞動物,加重了松線蟲、日本松干蚧等危險性生物對本區域生物的威脅。
2.3 鄉村旅游經營理念存在的問題
在一些貧困的鄉村和偏遠的山區,很多鄉村旅游的開發經營者急于收回成本,只重視當前的經濟收益,輕視生態環境的價值和長期的社會效益,對于鄉村旅游中產生的污染物隨意排放,極大地污染了景區環境。大量游客人住鄉村旅游區內的酒店、旅館后,必然產生大量生活垃圾如塑料、飲料瓶、泡沫飯盒以及剩茶剩飯等,遠遠超過了當地對垃圾的承載能力。這些垃圾不及時集中處理必定會污染環境,影響村容村貌。大部分鄉村旅游景區缺乏污水處理設施及技術,景區產生的廢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域,造成水質下降。旅游活動必然會引起大量的資源消耗,進而產生一定的環境影響。每一個生態系統都有它的環境容量,農村自然生態系統又屬于敏感區域,人為地過分擾動極易導致生態失衡。鄉村旅游景區大多是開放式區域,屬于公共空間,容易導致“公地悲劇”,在“誰都應該負責,誰都不負責任”的情況下,景區基本是缺乏管理,經營者追求的是怎樣快速獲取經濟效益,所以會從環境中無限制地索取,導致景區環境破壞或生態惡化。在我國西北一些水環境容量比較小的干旱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加快消耗有限的水資源,而且嚴重影響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如甘肅敦煌的月牙湖由于旅游業的發展一度面臨消亡的危機。
3 我國鄉村旅游環境教育的現狀
鄉村旅游興起主要緣于鄉村獨特的民俗文化和優美的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但在鄉村旅游活動中,無論是地方政府、當地居民、旅游從業人員、還是游客都缺乏持之以恒的環境保護意識,普遍認為鄉村不像城市對環保要求的那樣嚴格,可以容一時的或部分的忍臟亂差現象。這樣的思想認識極易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壞,而鄉村生態環境的惡化現狀又將嚴重制約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如能適時開展環境教育,必將促進鄉村旅游活動長期健康發展。我國鄉村旅游起步晚,人們對它的環境教育功能認識還很模糊;農村地區受觀念、資金、人力的限制,環境教育并未深入進行;所以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都比較缺乏。
3.1 管理者對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一些貧困的鄉村,鄉村基層干部對環境問題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環保意識低下;他們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上級政府對鄉村基層干部現有的政績考核多是以經濟CDP來衡量,所以政府關注的重點是鄉村旅游能否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帶來的環境問題,更是忽視環境教育。在我國,鄉村旅游目前基本屬于大眾旅游,旅游者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數人生態環保意識欠缺或淡薄,在鄉村廣闊且無人監督的環境里,很容易放縱自我,亂丟垃圾,踐踏草坪。
鄉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員主要是村干部和農村居民,一般文化水平偏低,環保意識不強,管理經驗不足,導致鄉村旅游的教育功能就很難實現。調查顯示:有88%的游客都認為相關部門不重視鄉村旅游教育功能的開發與宣傳,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還是停留在低層次的生態觀光、農家樂模式上,缺乏深層次的體驗類產品,更沒有涉及到能夠觸動游客心靈的環境教育。
3.2 環境教育體系尚未成熟
由于傳統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受到挑戰,一些省市的鄉村旅游區開始探索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環境教育策略,但現有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多是在一些發展成熟的生態旅游區。大部分鄉村旅游地的環境教育才剛剛起步,另外受鄉村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人才、資金及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影響,鄉村旅游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一是環境教育培訓人才短缺限制了環境教育的推廣。環境教育本身涉及到多個領域和學科,對人才的要求比較高,另外由于地方經濟的限制,各級政府對環境教育資金投入不足,社會力量難以補充,致使沒有形成專業的環境教育人才隊伍。二是環境教育內容缺少專業性和系統性。到目前為止,旅游景區的環境教育僅僅是淺層次的不亂丟垃圾、不踩踏草坪等,很少涉及環境法制教育和環境倫理教育等內容綜合體系,對游客缺乏約束力。三是環境教育的合力還未形成。環境教育是政府、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因此應該通力合作,目前我國環境教育還是以政府主導下的學校教育為主,社區、媒體、民間團體很少參與。
4 環境教育視域下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提升路徑
環境教育是鄉村旅游的重要功能,有助于提高村民和旅游者的環保意識,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針對我國目前環境教育功能在鄉村旅游中發揮不足的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4.1 開展以綠色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機制
鄉村旅游教育功能的實現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作為環境教育中最重要的主體之一,農村基層干部本身文化水平偏低,認識不到農村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環境責任意識差,而且最看重的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政績。如果對基層干部的政績考核偏重經濟GDP或者與環境保護無關,則會引導他們過分追求經濟GDP的增長,根本就不可能考慮旅游帶來的環境問題,更不會考慮環境教育。若眼光只盯著經濟發展,忽略環境的承載能力,就會加速對農村資源的過度開發,這一傳統發展模式必然最終導致鄉村貧窮、衰落的窠臼。因此應該首先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進行相關的環境道德、法律培訓,將生態環境質量、環境教育納入到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政績考核中來,促進他們重視環境教育。被稱為“中國生態第一市”的浙江省麗水市在全國率先將鄉鎮考核的重點放在生態建設上。在生態立市的理念引領下,政府非常重視環境教育,目前麗水市已經創成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個,省級綠色家庭20戶,麗水已經闖出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的跨越之路。
4.2 整治人居環境,保護鄉村文化
農耕文明、詩書傳家是鄉村文化保護的思想基礎。鄉村振興與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不應是與中國鄉村文化的疏離,而應是精神家園的重建。我們要把保護民俗文化融人到鄉村文化中去,融入到農村人居環境的規劃中去,培育民俗文化生長的土壤,激發民俗文化的活力,鼓勵和支持鄉村社會恢復各種民俗文化。河南新縣田鋪大垮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田鋪大垮是一個山區小村莊,保留著民國初期具有典型豫南文化特色的老建筑,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代表。游客到此參觀時,可以看到黃土坯墻、圍墻庭院、木頭房梁、頗具年代感的綠瓦房頂等只有農村獨具的民俗文化。最近,田鋪大垮還登上了央視,被全國人民關注,大量的游客慕名而來。
4.3 教育基層干部做好鄉村水生態環境的安全防護
鄉村水生態環境是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鄉村旅游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像聞名全國的周莊、烏鎮等,游客就是慕名這里優美的江南水鄉而來的。然而,就在這一地區星羅棋布的鄉村水域,當地青少年和外來游客溺水身亡事故頻發。防止類似事故發生,教育基層干部做好鄉村水生態環境的安全防護,至關重要。教育地方基層干部要以人為本,積極作為,采取切實措施,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第一,對本區域內的河流、塘壩、池堰、溝渠等景點進行勘測,對深水、激流等危險區域,加固防護設施或對危險情形進行改造,降低危險等級。第二,禁止在河流流域無序采砂行為。過去無序的采砂行為,對河流挖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深坑、壕溝,造成了許多溺亡事故。現在,一定要嚴厲打擊非法無序采砂行為。在合法有序采砂區域的范圍內,要做好安全防護工作。第三,對于水深l米以上的靜止水域,在容易發生事故的岸邊要設置安全護欄,并提供簡易救生設備。第四,督促家長做好假期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監管。中小學生溺水事故大多發生在暑假或者周末,教育好監護人在暑假或者周末對孩子的監管,若因監護人疏于監護而發生中小學生溺水身亡事故,盡管是遇害人的親屬,也應該依法追究監護人的責任。第五,實行水長制。自從我國實行河長制以來,河流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但是,鄉村的溝渠塘壩幾乎無人問津,安全隱患突出。要把河長制擴大到水長制,在鄉村,只要是有水域的地方,都應該有人負責治理和安全防護。
4.4 完善環境教育體系
鄉村旅游要想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完善環境教育體系,提高環境教育效果。鄉村旅游景點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管理部門、當地村民和旅游者的全體參與。一、擴充環境教育培訓隊伍。地方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一方面通過人才引進吸收環境教育專門人才,一方面先對農村文化層次較高的黨員、干部、教師進行環境教育相關培訓,培養一批本土的環境教育培訓人才,使其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少數帶動多數;二、廣泛推行環境教育。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是生態旅游,這就要求景點的全體人員都有較高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保持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現狀。所以教育范圍盡量全覆蓋,無論是基層干部、農村居民、旅游從業人員還是游客,都需要接受環境教育。三、多渠道地進行環境教育。除學校進行正規的環境教育外,還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微信、抖音、短視頻等媒體,以講座、廣告、演出、宣傳冊、警示牌、環境解說等多種形式,對公眾進行環境教育。四、有針對地開展環境教育。各級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應針對不同的對象,結合行業特點制訂具體可行的環保教育計劃,設計環境教育內容,如對農民的環境教育可結合農業技術培訓時進行,宣傳化肥和農藥的危害,提倡生產有機食品;對旅游區內的賓館、酒店經營人員宣傳綠色生產理念,宣傳一次性塑料用品對環境的影響,倡導節能減排,規范排放,糾正掠奪行為。對基層政府和管理人員應加強環境法律、環境管理方面的宣傳教育;對于游客,提倡低碳的交通方式,綠色消費行為,杜絕不文明的行為。
4.5 開發環境教育產品
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單一傳統的農家樂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更多游客的需要,若想在市場中獲取競爭力,一方面要深度挖掘自然資源的生態內涵,另一方面要開發深層次的旅游產品,以對接游客求知、體驗的需要。鄉村旅游管理部門要聯合從事生態環保的科研單位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開發環保科普、環保夏令營等項目;引導旅游相關企業多開發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體驗型產品。這種體驗式的旅游活動既能有效地滿足游客求知的愿望,又能彌補傳統的偏理論重說教式的環境教育形式的不足,促進鄉村旅游環境教育功能的發揮,強化環境教育的效果。
4.6 規范旅游景點的環境管理
環境教育既是關于環境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也是通過環境或者在環境中的教育。游客處于整潔的環境中不自覺地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張亂差的環境中,游客會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亂丟亂畫的行為,所以做好鄉村生態環境的維護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環境教育。因此,針對鄉村旅游的無序狀態,當地政府首先需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導村民建立鄉規民約,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營造良好環保氛圍。其次要嚴格環保執法,對于鄉村旅游企業及從業人員實行資格認證制度,對鄉村景區酒店等旅游企業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過程監督,定期進行生態考核,采用與稅收掛鉤,獎懲結合的方式,規范景區的環境管理。設置生態導游員引導游客文明行為。村民長期生活在鄉村,對家鄉有深厚的感情,培養村民充當導游員有很大的優勢:既能對游客進行環境宣傳教育,又能更好地監督、管理游客的行為。
構建生態文明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必然路徑,構建生態文明需要生態價值觀的指導,而教育則是將這種價值觀普及給人們的最佳途徑。確保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讓“好生態”變成“金飯碗”,環境教育是關鍵,必須旗幟鮮明,一以貫之。
[參考文獻]
[1]曹端波,陳榮.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中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J].生態經濟,2008(10).
[2]于穎.我國農業生態旅游中存在的問題與前景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1(04).
[3]王衛東,徐強風,傅建干島湖旅游開發生態風險的調查與分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0(01).
[4]石婷旭鄉村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06).
[5]張建強,王曉政.美麗中國視域下教育價值觀的生態重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下旬),2020(02).
[作者簡介]陳玉華(1977-),女,河南息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