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龍
摘 要 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的開展,農林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會取得相應的發展。我們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之處,給予高度關注,強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工作,在生態文明視域下,文章主要研究了如何加強具有農林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工作。
關鍵詞 農林類高校 生態化視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4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ill also achiev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We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ay high attention to the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生態化視域下農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意義
(1)目前農林類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學、完善的育人工作機制,不能夠將教育合力的作用,高效體現出來,具備比較低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如果以生態文明觀教育為主旨、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恰好促成內外部形成高度和諧、功能強大的合力系統,形成“大思政”格局。
(2)現階段,一些事務性工作屬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內容,不注重了解當前大學生的具體需求,農林特色“生態文明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廣大思政工作者提供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可以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與學生思想特征的“生態化”的工作方式進行研究,以先進技術為載體,利用科學的方式方法,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現大學生抵御不良思想的防護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全面保障農林類高?!敖逃鷳B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
(3)長期以來,由于農業、林業屬于艱苦行業,許多大學生專業思想不牢固、學習積極性不高,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地位,讓廣大農林類學子看到行業的前景和曙光,產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我們必須尋找突破口、著力點,乘勢而上加強生態文明觀的通識教育。
2 加強生態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
2.1 樹立和踐行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從人與社會關系的層面上來展開的,眾所周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始至終亟需提升的環節就是人與自然關系以及社會與自然關系,必須依據人的屬性,確保人類物質與精神、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協調統一的實現,在體現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還應當遵循客觀規律,統一起目的性與規律性,促使人、自然與社會處于和諧發展狀態之中;應該發掘農林類高校蘊含的生態渠道、生態價值,樹立全校師生都是“生態人”的理念,以“生態”和“系統”的視野開展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依據辯證唯物主義中關于人的屬性論述,換而言之,人是全面發展的人,促使人的物質與精神、主觀與客觀世界處于統一之中,同時考量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自然規律,統一起目的性與規律性。在農林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將其生態價值表現出來,利用相關職能方式,以傳統的生態價值為前提,人的思想行為作出轉變,促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調整,為此必須樹立以下新理念:
第一,確立 “宣傳、研究、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就是認真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進教學科研、后勤與政工各自為陣的缺陷,形成管理、科研、教學、思政隊伍協同機制,打造有核心、無邊界的“大思政”格局。
第二,確立實現“生態化”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真正回歸的理念。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幫助人們由自然人進化為經濟人,再至生態人,隨著相關審美價值與生態文明新理念的出現,推動了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理解,也強化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整個體系深化了對生態文明觀念和理念的認識,有利于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思想受洗禮、信仰堅定功效,也將進一步深化“以人為本”的理念生根落地,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題真正的回歸。
2.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習總書記上升了生態文明,使其達到人類文明形態高度,明確指出,生態建設活動與文明成果息息相關,以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政教育根本任務,隨著時代進步、社會變革、文明提升,要求思政教育內容應當緊跟社會發展,不斷開展相關改進與優化活動,確保所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內容,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對教學內容的“入腦入心”也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特別要與農林類高校學生專業的具體情況緊密聯系起來,對課程內容中所包含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進行深入發掘與研究,進行生態道德教化和行為養成。“生態化”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除了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等,還應該包括:生態認知教育、生態道德素質培育和強化生態意志行為。生態認知教育、生態道德素質培育、強化生態意志行為是“三位一體”、循序漸進的內容和過程,要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方式方法,促使生態文明思想朝著校園化與大眾化的方向發展,廣大師生中強化開展相關的普及活動,不斷擴大其影響范圍,達到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讓大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教育,在浸潤中樹立生態文明觀,成為廣大師生踐行生態文明思想、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的有力武器,應該把生態文明思想內容納入全校德育中心工作,堅持生態文明教育與建設先行,充分利用我校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中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網格化環境,以最直觀和感性形式,激發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的主人翁感和責任感。
2.3 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實現我?!吧鷳B化”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下,第一層面是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模式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避免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軟”和“兩張皮”的局面,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工作者“單兵”作戰方式,采取多渠道、多途徑、全方位的“生態系統”方法,深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中內部與外部信息聯系,對具備農林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運行系統進行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凝聚力的提高。一方面應當將課堂教育這一主陣地充分利用起來,在教學大綱中,將生態文明文明教育內容加入進來,使其融入至教材體系,保障其涵蓋各個農林類學科,確保生態文明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從根本上保證教育的實施;同時充分發揮教師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全面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無縫連接課內課外,推行“教管學研用一體化”模式,打造全方位的生態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第二層面是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對全方位生態人進行培養,實際上,這是思政教育職責和最終目的所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思政教育專業知識體系,而且還需要掌握生態學、倫理、與美學等知識內容,此外,還應當具備運用思政教育方法的科學化、生態課堂化、 理論實踐一體化的發展與創新,以帶領學生進行生態科技創新、生態文化培育等。同時加強大學生實踐環節,促進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從理論學習到實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以往“要學生做”改變為學生“自己要做”,即促進規約與自覺相結合,完成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其內容比較繁瑣,通過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訴求和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化、生活化、現實化,促使傳統的道德教化枯燥死板的說教鮮活化。農林類高校積淀了深厚的生態文化與文明思想,全面建設新時期具備農林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應當緊緊抓住以生態環境主干學科為優勢,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思政課程為方向,以農林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為主陣地,以踐行生態文明主題的社會實踐為抓手,以言傳和身教的方式讓廣大青年學子培育生態責任感,培養生態自覺性,達到“知— 意— 行”有機統一;讓生態文明觀念潛移默化地深入到每一位大學生心中,加強對農林特點的校園文化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廣大師生的主人翁意識,促使其積極開展自我認同、教育與熏陶活動,幫助大學生積極遵守生態道德規范,加快培養其良好的思維習慣,實現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綜合素養的提升。
3 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為開展農林特色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變革和發展。農林類高校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圍的擴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變得更加多樣,我們在高度關注物質文明建設活動的同時,還應當對道德建設與人文關懷給予重視,促使生態環境的自然美得到保護,通過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促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范圍得到了延伸,由人與社會的關系朝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利用全新的視角促使人類文明經濟上升至空前高度,教育生態化轉向工作順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具時代性。生態文明建設不單單屬于人類基本生產方式的范疇,更屬于方法論的內容之一。利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方法,能夠對人、自然與社會間的關聯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屬于人類最為基本的方式。農林高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傳播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教育與建設納入納入中心工作,堅持生態文明教育與建設先行納入環境美化,構建別具特色校園生態環境;納入課程建設,提增生態文明教育育人水平;納入教學科研,助推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提升;納入文化建設,打造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品牌;納入社會服務,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價值取向;福建農林大學生態文明教育和實踐常年不斷線,構建了完善的教育體系,并發揮基地示范輻射作用,引領校園和社會風尚,從而形成了具有農林類高校特色的育人生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