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平
摘 要: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在發展自身力量的同時,出于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角度,實施對外援助,一直持續到當今時代。1949年至1978年,隨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對外援助規模擴大,受援國數量增多。本文分析了1949年至1978年間新中國對外援助的成效及局限,并從中獲得啟示促進新時代的對外援助發展。
關鍵詞:新中國;對外援助;成效;局限;啟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百廢待興,依然對朝鮮、越南等國家進行援助;50年代支持援助社會主義國家和亞非民族主義國家及民族解放運動;60年代團結廣大亞非拉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對外援助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70年代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援助。29年間,新中國對外援助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有所局限,因此,要不斷吸取階段性啟示促進現代對外援助進程。
1 新中國對外援助獲得的成效
1.1 新中國對外援助服務于國家的政治、安全利益
1949年至1978年間,新中國與廣大受援國建立了深厚外交關系,增強了在聯合國的整體支持力量,加強了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間友誼,對外政治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對外援助不僅僅是對想要尋求援助的國家的一種給予,更是對社會主義力量和民族解放斗爭的支持,最終實現世界和平發展。
國家的安全利益在國家四大利益中是最重要的核心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決定中國采取的外交政策是和平的,新中國遵循“對外援助八項原則”,同時按照毛澤東主席所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援助,第三世界國家反帝斗爭的勝利為新中國國家安全提供了保障,為新中國長期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1.2 新中國對外援助促進深入開拓外交局面
一個國家是否在國際社會上有地位與建樹與其外交往往是合為一體的。1949年至1978年間,新中國進行對外援助,在國內建設條件艱苦狀況下,盡全力滿足受援國的需求,幫助受援國進行經濟建設。50年代,新中國援助亞非民族主義國家,支持亞非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使得新中國與亞非國家建立友好外交關系;60年代,新中國調整外交政策,援助民族解放運動和新獨立國家的經濟建設,同諸多國家發展良好關系,發展新的外交局面;70年代,新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交好,恢復在聯合國合法權利。1949年至1978年,新中國對外援助國家總量達到68個,與世界各國建立更加緊密的外交關系,促進外交局面的深入開拓。
1.3 新中國對外援助促進中國發展模式及理念傳播
在援助受援國的過程中,新中國對受援國多加尊重,不干涉受援國的政治,全心幫助受援國的經濟建設發展。如今,新中國的地位逐漸升高,很多受援國也更加認可新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新中國對外援助不是從私利出發提供援助,更多的是體現促進人的發展,從而促進世界共同發展。自70年代后期,大力發展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注重提高人的自身發展能力,這在改革開放后成為新中國對外援助開展對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一環,為新時期增強國家話語權發揮著重要作用。
2 新中國對外援助存在的歷史局限
2.1 新中國對外援助初期與國情實際狀況不相匹配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一窮二白,進行對外援助有著對人類自由平等的信念,將這種信念貫穿到對外援助的具體操作來講,缺少站在國情角度考慮的因素,缺少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其中,單單是贈與受援國的援助總額占對外援助總量的70%—80%。新中國在1967年已出現22.5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赤字情況,1968年的對外援助金額高達22.4 億元。“文革”期間,我國對外援助的規模和水平與國內現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相比已完全超過國力承受能力,超越實際情況。
2.2 新中國對外援助管理機制難以實現雙贏
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大多出于對國內本身利益采取相應的外援措施,多采用雙邊援助,國家政府機構對外援規模、水平進行界定,放大了政府決定權,缺少民意體現,容易導致援助決策管理的沖動性,帶有較強的政治性色彩。從理論指導層面上來說,未形成完整的對外援助理論體系,缺乏完整的理論指導,加之超越國情的因素,援外工作的進行會帶有主觀色彩,不利于新中國與受援國實現雙贏發展,在進行援助與被援助的過程中無法得到雙贏結果。
2.3 新中國對外援助受意識形態因素主導強烈
王滬寧曾說:“決策的過程受決策者價值體系的制約。一定的價值體系決定決策者的態度、信仰和原則……政治意識形態對決策過程有直接或間接的制約作用,一定的公共政策總是帶有一定的價值觀念。”在建國之初,新中國出現濃重的政治意識形態,在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下,新中國對外援助將政治利益擴大化,犧牲國內的經濟利益。在60年代——70年代,新中國在對外援助上將國家經濟利益讓位于意識形態,對越南、阿爾巴尼亞援助的援助可以體現,由于后期兩國同新中國關系破裂,新中國受到嚴重經濟損失,對兩國的外援也隨之停止。
3 新中國對外援助的經驗啟示
3.1 對外援助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從國家安全利益的發展角度出發,要依據實際分析受援國對我國的國家利益的發展狀況,以實現和平發展為出發點,著重分析我國與受援國實現雙贏援助措施,維護我國的國家安全利益,發展和維護國家政治利益、經濟利益。
從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發展角度出發,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21世紀前20年,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政策,進一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將援助逐漸變化為經濟合作,通過與貿易相關的援助提升受援國開展國際貿易的能力,提高其對外貿易規模,進而通過貿易的引導作用促進受援國的生產和經濟增長。
從對外援助內容的角度出發,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加強對外援助理論研究,服務對外援助的實踐過程,賦予非政府組織一定的參與權,注重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雙向外援工作。
3.2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增強對外援助互利合作意識
“命運共同體”是我國政府反復強調的關于人類社會的新理念,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新的發展階段要尊重協助國和受援國的國家地位,營造平等、積極、向上的援助氛圍,在和平中合作,在合作中發展;開展援助國、協助國、受援國三方合作機制,對現存資源整合,對受援國開展援助項目,減少國際發展援助的碎片化,加強與新受援國之間的協調;在援助合作中要有同受援國構建伙伴關系的意識,改變對外援助的雙邊援助機制,發展多邊發展模式;采取援助堅持平等互惠互利的理念,不將并且不會向受援國額外附加損害受援國政治利益的不當條件,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為重要原則的互利合作意識。
3.3 增強國家話語權并促進人文交流“軟援助”
2013 年9 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將以“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與沿線各國共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國將用“軟實力”吸引各國共建“一帶一路”。隨著我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世界上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力度也逐漸加深,有效將“軟援助”貫穿到援助方式當中,傳播中國文化,彰顯中國力量;在對受援國加大“軟援助”力度時,要自覺認識“軟援助”的層次水平,深度界定“軟援助”的性質與援助適用范圍,尊重文化差異性原則,不逼迫,不強制地傳播援助內容;不斷提升對外援助的質量,對援外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與規范,提高素質水平,在援外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與合作、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援助方式中轉變援助角度,以質的提升促進“以人為本”的時代發展理念,在國際發展援助領域增強自身話語權,更好地建設人類“地球村”。
3.4 建立“國經中心”新機制并制定對外援助管理政策與法律規范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是對一個國家的管理政策最高規范,一個國家有法才能治理有效,對外才能有所體統,國家的人民才能管理有序,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創新、求實、睿智、兼容”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以下簡稱CCIEE)的建立宗旨,要發揮好CCIEE對外援助中聽取民意、政策研討、決策制定的作用。新時代對外援助面臨的國際環境更為復雜,要更加精準地分析需要對外援助的具體事宜,收集相關援助意見,審時度勢,仔細了解各個受援國的政治取向、接受程度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在援助體制上采取科學決策原則,并采取相對應的“一對一”援助政策,在相關外援管理方式上進行創新,實現援助的保質保量化。
參考文獻
[1]Tianbiao Zhu, “Nationalism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China Review, Vol.1I, No. 1, Fall 2001:11.
[2]馬齊彬:《<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290.
[3]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8.
[4]朱丹丹,黃梅波.中國對外援助能夠促進受援國的經濟增長嗎?——兼論“促貿援助”方式的有效性[J]中國經濟問題,2018,(2):26.
[5]徐彥婷,中國軟實力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智庫時代,201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