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郭滿峰
摘要:以新疆理工學院為例,借鑒“國才考試”的相關構念和任務設計,從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兩方面探討“國才考試”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以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國才考試”的興起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應用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應從通用英語向通識英語轉型,同時采用項目式或案例式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國才考試 思辨能力 新疆理工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021-03
隨著我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國家適時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其《綱要》明確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外語的測評考試也在不斷發展,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測評中心于2016年4月推出職場英語溝通能力認證考試體系——“國際人才英語考試”(簡稱“國才考試”)。“國才考試”所考查的職場英語溝通能力維度基本與《綱要》一致,包括國際視野與協商合作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跨文化理解與表達能力(中國外語測評中心,2018)。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比較偏重對基礎知識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比較欠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既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國家長期發展戰略任務(劉曉民,2013)。應用型院校更應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鑒于此,本文以新疆理工學院為例,借鑒“國才考試”的相關構念和任務設計,探討“國才考試”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一、思辨能力的定義
對思辨能力的定義學界尚未統一,但基本達成的共識是,思辨能力包含認知能力和情感傾向兩個維度(Facione,Peter,1990; 文秋芳等,2009)。
對于認知維度貢獻較為突出的是Bloom。Bloom對認知能力進行了層級的劃分,從低到高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前兩種屬于較低層次的思維技能,后四種為較高層次的思維(Bloom,1956)。Krathwohl(2001)對Bloom的劃分進行了改良,將后兩種更改為評價和創造。Bloom和Krathwohl都強調大學教育要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尤其要突出后四種思維層次的培養。
情感傾向包括信心、勇氣、好奇等,對思辨能力的發展起著補償和促進作用(任文,2013)。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討論的思辨能力主要是指認知能力維度,并參考Bloom劃分的認知層次。
二、國才考試的構念與任務設計
構念是指一項考試所測量的能力。傳統的各種英語等級考試的核心構念往往是語言能力。與傳統的考試不同,“國才考試”旨在評價考生在各類國際職場交流活動中的英語溝通能力。因此,“國才考試”設定了復合型構念,既包括了傳統的語言能力和一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維度,也涵蓋了思辨能力的維度,各個維度由“溝通”統領(楊莉芳,2018)。“國才考試”體現了強烈的應用性,旨在為國際組織、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招聘、選拔人才提供參考依據。“國才考試”根據不同崗位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初級、中級,高級、高端和高翻5個類別,最終的成績解釋采用標準參照式,從低到高,分為不合格,合格,良好,優秀四個等級(羅凱洲,韓寶成,2018)。
“國才考試”所設計的“溝通任務”與其構念設定保持一致,體現了綜合性和真實性。“國才考試”將“溝通任務”分為“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兩類,通過“聽+說”“讀+聽+說”“ 讀+寫”等形式使綜合語言能力得到測量。“溝通任務”以各類職場中常見的情景為背景,再現真實的語言使用活動。綜合和真實只是手段,都以促使考生進行“語言輸出”、完成溝通為最終目的。
三、新疆理工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新疆理工學院(原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旨在立足于阿克蘇,面向南疆,輻射全疆,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建成在西部地區有影響力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作為新疆理工學院的基礎課程和公共必修課程,一直是教學改革的主要部分。
新疆理工學院的新生入學時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并表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據統計,59%的新生高考英語成績處于90分以下,5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差或很差。新疆理工學院于2018年開始在各年級各專業中積極推行“國才考試”初級,然而成績不甚理想。2018年5月,總成績平均分為145,2018年11月,總成績平均分為131,2019年5月,總成績平均分為142,2019年11月,總成績平均分為142。以上成績平均分均低于全國考生總成績平均分,在合格與不合格之間徘徊(初級140分以下為不及格)。
新疆理工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為50人以上的大班授課,使用《新視野大學英語》進行4個學期12個學分的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由于學生基礎較差,課堂對詞匯、語法、句型和文化知識的講解占據了絕大部分的課時。邊疆地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其他諸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指南》里提出的語言技能類、語言文化類和語言應用類課程并未開設,專業英語類課程只在各專業中開設1—2個學期。
大學英語是覆蓋面最廣的課程之一,新疆理工學院為實現辦學定位,培養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就要突出其應用性和實踐性,突出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在這一點上,是和《綱要》相統一的。然而,正如上所述,新疆理工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面臨著學生基礎較為薄弱,大學英語課程群不完備的現實障礙。對此,在“國才考試”的構念和任務設計的啟發下,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討論“國才考試”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四、“國才考試”對大學英語改革的啟示
1.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了加快國家戰略的實現,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公共英語需要打破傳統所謂的“循序漸進的外語教學規律”,制定符合社會和院系要求的教學目標,不能將學生生源差與英語水平低當作降低標準的理由(蔡基剛,2019)。不管是國家還是新疆理工學院,對人才的培養要求都體現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鑒于新疆理工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筆者提出通用英語應適時向通識英語轉型。
通識英語有別于傳統的通用英語。傳統的通用英語的課文主題包括“成功”“女權”“愛情”等,雖然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但是與新時代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嚴重不匹配。Bloom的認知能力模型在思辨能力研究中被廣泛認可,Bloom將認知能力由低到高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個層級,并指出各個層級的能力存在由低到高依次發展的關系(Bloom et al.1956)。“成功”“女權”和“愛情”等課文甚至難以更新新時代大學生已有的知識,致使學生止步于對課文理解的層次,較為高階的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等思辨能力的培養則收效甚微。
鑒于以上情況,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可以借鑒“國才考試”的全球視野的特點,轉向通識英語教學。通識英語的課程是一門培養思辨能力的課程,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性特點。通識英語的課文可涉及當下時事政治、時評分析、經濟發展、社會熱點等。在夯實學生語言基礎的同時,著力培養獲取和評價信息的素養、對文章結論可靠性和科學性的質疑能力、對觀點的假設、背后的立場,不同角度的思考,以及發現問題并準確清晰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蔡基剛,2019)。
2.教學方法的改革
針對通識英語的課程特點和培養目標,同時借鑒“國才考試”任務設計的真實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筆者提出以SCQA為主導,文本分析法為輔助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SCQA是金字塔式的思考方式的英文縮寫。它源于麥肯錫公司第一位女咨詢顧問芭芭拉·明托于2006 年所著的《金字塔原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困難主要源于思維的抽象性和不可視的特點,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普遍存在切入角度單一,論述缺乏條理和邏輯性,說服力不強等特點。
SCQA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思維流程,可以使思維變得可視化、邏輯化,用來識別問題、設計研究方法、確認正確的分析、進行有效溝通,而這些問題、研究、分析和溝通都呈現金字塔的結構,將問題以有序的方式進行排列(錢麗娜,2012)。金字塔結構中的現狀(Situation)是指無可爭議的事實,所有引出“現狀”的句子都具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即都能夠“鎖定”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沖突(Complexity)是指那些改變穩定的現狀、制造出困難的因素。通常,現狀是敘述“故事”的起點,“沖突”則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因素,引發疑問。問題(Question)由沖突引出。分析(Analysis)則建立在具體的問題(Question)之上。
SCQA的應用是以項目或者案例為依托的。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教學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完整的實踐性的工作打算或教學主題按照一個由學生自己開發的計劃來實現(Boehnm,1982)。案例分析法是針對有爭議性的真實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多視角的解讀。針對通識英語鮮明的問題導向性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或者案例教學,搭建一個以英語語言為工具的模擬平臺,使課程教學變得直觀、有效、充滿體驗感,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從而形成一個理論知識教學服務于知識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采用SCQA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文本分析法是傳統精讀法和后來發展起來的語域分析法、篇章結構分析法、語類分析法相結合的綜合文本閱讀和分析的方法(蔡基剛,2019)。文本分析法作為輔助方法,可以運用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旨在發揮通用英語的教學功能,夯實學生的基礎,加強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
SCQA為主導文本分析法為輔助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國才考試”的復合型構念是一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綜合了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在綜合的語言活動教學中,不再分離式地進行語言知識與技能教學;同時避免學生的思維停留在知識理解等較低的思維階段,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五、結語
新時代為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國才考試”的構念和任務設計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對應用型高校的外語教學具有較大的啟示意義。對于應用型高校,要適時向通識英語教學轉型,改變一味夯實學生基礎的局面,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式和案例式方式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適應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定位,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Bloom B S et al.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s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I: CognitiveDomain [M]. New York: McKay,1956.
[2]Bohm,W. Worterbuch der Padagogik [J] Stuttgart,1982: 426.
[4]蔡基剛.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修訂及理論依據[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3):3-16.
[5]楊莉芳. 融合思辨能力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語言測試任務設計:以“國際人才英語考試”為例[J]. 外語界,2018(2):50-52.
[6]中國外語測評中心. 國際人才英語考試官方指南[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7]羅凱州,韓寶成.國才考試的構念界定、任務設計與評分方法[J].中國外語教育,2018(1):40-4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