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輝
摘 要:“音樂教育的核心是音樂審美教育,應具有喚醒審美意識、整合人格的力量”。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綜合素質成為當今教育的重點。小學是人們成長發展最關鍵的基礎階段,小學音樂教育更是培養孩子審美和健全人格的關鍵,因此必須對其加大重視力度,進一步完善課程資源中存在的缺憾。
關鍵詞:湘教版;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缺憾
在以往的音樂課程中傳授知識點是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扼殺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更阻礙了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都無法得到有效培養。湘教版小學音樂教材在審美方面有一定的關注度,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課程設置中也和實際有所關聯,能夠強化學生的音樂聯系感,但湘教版在其音樂課程資源的配置中仍舊存在一定的缺憾。
一、教學內容量設計過多
湘教版小學音樂教材每冊的編寫方式都是依照單元主題進行,一冊的單元數量就多達十或者十二個,每個單元都有同樣的模塊,比如“律動”“音樂游戲”“聽賞”等。每冊教材需要學唱和聽賞的曲目一共有三十多首,這是小學一周兩節課時根本無法達到的教學任務,教師往往進行教學時只能蜻蜓點水,根本無法使學生進行充分的鑒賞和自我創造,和小學音樂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但倘若不對教材進行系統性學習就無法達到知識的連貫和融會貫通,這種復雜混亂的局面使教學水平無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1]。
二、知識缺乏一定的邏輯性
湘教版的教材知識缺乏一定的邏輯性,每個單元的主題之間缺乏關聯,顯得十分零散,直接對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教材在聆聽部分的樂曲選擇中過于關注曲名和相應的主題,但并沒有考慮到學生實際的接受度。例如在第一冊第三單元《小鳥獅王》這一課的教學中教材聆聽部分選擇《彼得與狼》中的《小鳥》一段和《動物狂歡節》中《獅王》一段,這種教材選擇沒有任何邏輯性,造成學生的意識混亂。
三、單元主題太突出,缺乏協調感
湘教版教材對單元主題的重視使每個主題都十分突出,造成歌曲選擇沒有按照循序漸進的難易程度進行,教材整體缺乏協調感和科學性。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上冊《雨中樂》這一課的教學時,其中《踩雨》和《電閃雷鳴波爾卡》這種樂曲的聽賞要求十分高,對小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教材在樂器鑒賞后設置的節奏練習也缺乏和樂曲的協調性[2]。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因為教材沒有從整體的角度考慮,一味地重視單元性,導致音樂教育缺乏最基礎的知識邏輯關聯性和審美規律,使學習難度較高,學生學習自信受到打擊,同時降低了學習興趣,課堂效率也無法提升。
四、裝幀和排版方式欠缺合理性
對小學生而言,教材的裝幀和印刷排版是最容易吸引其學習興趣的部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經常存在音樂教材損壞和散頁的現象,對音樂教育的效率有極大的不良影響。教材的裝幀問題是十分令教師操心的部分,湘教版教材的排版方式也同時缺乏一定的規范,歌曲的歌名和調號、拍號,以及作詞作曲作者等信息應該用明確的排版方式使人一目了然,但在實際教材中卻存在許多不嚴謹的地方。例如,在二年級上冊《過新年》這一課的教材中卻缺乏拍號的標注,歌曲不僅由樂譜組成,歌名、調號、拍號、作詞作曲作者等信息也是歌曲的一部分。而排版一旦忽略這一點便會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尤其在小學這種音樂教育的基礎階段,學生很容易受到這些錯誤的影響和誤導。教材對小學生而言具備極強的導向作用,在排版和裝訂過程中必須加大重視,要保持嚴謹、規范的態度進行教材的制作。同時,在教材的排版中低年級學生教材的聆聽模塊也存在缺乏調號和拍號標注的現象。圖畫對小學生而言也具有極強的輔助教學作用,但是在湘教版教材中卻存在圖畫喧賓奪主的現象,忽略了樂曲的內容。這種現象并不利于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容易使學生顛倒學習內容的主次。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材十分重要,不僅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好幫手,教材在具有一定權威作用的同時也對小學音樂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人們必須加大對小學音樂課程教材的重視力度,在新課標要求下對教材進行嚴格的審視,在發現問題的同時尋找相應的解決對策。只有通過不斷改進和努力才能使小學音樂教材得到全新的改變和持續的完善。優秀的音樂教材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合理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只有不斷對小學音樂教材中存在的缺憾之處進行分析才能進一步對其進行改善,使小學音樂的課堂效率能夠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吳優優.人音版與湘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之比較[J].藝術評鑒,2016(14):62-63.
[2]羅選久.略談湘藝版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寫思路[J].兒童音樂,2017(8):71-73.
[3]朱向東.談湘教版小學音樂課程資源中的一絲缺憾[J]. 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