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開展意義重大,能夠讓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也能強化其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彰顯出基本的探究意識。重點分析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開展,結合探究式學習活動的意義,分析相關學習活動的積極應用,明確具體的運用方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開展對策
小學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老師應該在開展相關的活動中,積極關注科學手段的采取,保證運用合理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1]。探究可以視為一種傾向,同時也是一種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積極地開展探究式教學模式,如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其可以在學習中彰顯出主體地位,更好地凸顯出自身的主體價值,穩步地強化學習的成果。
一、關注探究目標的設定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想要積極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應該積極重視探究目標的設定,同時還應該營造出特定的探究情境。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老師應該積極重視自身地位的體現,切忌磨滅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在體現他們主體價值的基礎上,彰顯出自身的引導作用,保證更好地彰顯相關教學活動的實踐意義[2]。比如在對學生指導課外讀物的過程中,當學生接觸到《雨后》這一課的內容時,老師可以設定出特定的情境,表現雨天情境之下兄妹倆的狀態,由此加深學生的認識,當分析到兄妹倆的狀態之后,學生會按照以往的思維分析兄妹倆的基本情況,認為他們肯定會哭泣或者是狼狽,但是實際的情況是他們兩個在摔跤之后顯現出高興的姿態,甚至想多摔一跤,這種心態使得學生擁有了探究的欲望,原因是這與他們的固定思維產生了分歧,由此可以適當地將學生引入文章之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應該積極關注提問的方式,通過明確問題的多種類型選擇,相對于開放性問題,盡可能少地采取封閉式的問題,保證相關問題的提出,可以對學生的思維開闊有積極的影響。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三袋麥子》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為學生講述文章的基本內容,這個過程能夠引人入勝,使得學生主動去探索麥子中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后可以根據這袋麥子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去充分聯想和猜測,啟發他們通過閱讀實踐解決相應的問題。
二、鼓勵學生細致地通讀文章
具體的閱讀教學中,老師應該積極地關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引用,對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通過強化他們的閱讀次數,使其對文章擁有更深的感悟[3]。在對文章內容進行講解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導著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和有效的探究,在不斷提出質疑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可以增加與同學之間的互動,也能拉近與老師之間的距離,積極地進行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老師應該讓學生對課文充分了解,鼓勵他們多讀幾遍文章,這樣學生對課文會有深刻的感悟,在閱讀到第三和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明確總分結構的基本特征,由此圍繞著漓江水及桂林山的基本特征展開細致的闡述。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理解不同段落,對于文章結構上存在的相似地方,他們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相應的問題,對于桂林山水的描述,他們會詢問為什么整篇文章是先描寫水,然后再描寫山,這與他們固定的思維產生了分歧,通過這樣的疑問,能夠證實學生對文章做出了細致的分析,可以通過適當的解釋,使得學生得到有效的啟發。某些遷移問題的存在,也可以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通過整個過程對學生的心性加以磨練,使得他們真正能夠發現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質疑,對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
三、積極地落實探究式問題的設計
老師應該積極地依照實際的情況落實具體的探究式問題設計,保證更好地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需求,由此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針對探究問題的設計,老師應該結合相應的文章做出科學的分析。比如在講解《豐碑》一課時,老師可以借助對老戰士的描述,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老戰士的英雄形象,根據老戰士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問題,比如詢問學生,為什么在如此寒冷的天氣情況下,老戰士并沒有穿厚厚的衣服?學生會根據這樣的問題,做出深刻的探討。在帶著問題的探究實踐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的閱讀,由此強化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保證學生積極地揣摩老戰士的心理活動,通過不斷深入探究,使得學生心中的疑惑逐漸解開,進而對老戰士的高尚品德產生崇高的敬意[4]。
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該積極地明確探究的目標,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將所涉及的環節合理地規劃,由此才能保證相關行動的落實更加有效。老師應該明確學生的基礎情況,對探究式活動進行科學的設計,保障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徐小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J].小學教學研究,2019(9):66-68.
[2]李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開展[J].學周刊,2019(3):103-104.
[3]姜麗麗.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開展[J].中國教師,2018(S1):118.
[4]曹金霞.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式學習的開展[J].科技風,201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