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尚榮
摘? 要: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只有將現實生活與數學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數學教育成為真正的數學教育。數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使學生形成初步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然,讓數學教學回歸現實生活,既是創新數學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從三方面著手,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路徑與策略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導入;探究;實踐
于小學生而言,生活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最直接來源。而數學作為一門極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學科,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其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必將在極大程度上導致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的進一步弱化,更無從談起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進,生活化理念已被滲透進了數學教學的方方面面。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在教學理念上有所轉變,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感觸生活,即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運用生活元素,實現有效導入
常言道:“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亦是如此。若教師只是根據教學大綱及目標平鋪直敘地引入新課,必將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鑒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妨運用生活元素來引入新課,使學生與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產生共鳴。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以“三角形的特性”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先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相關圖片,并對學生說道:“我們的城市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的變化。瞧,正在建設中的會展中心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落成,成為我們城市新的標志性建筑。你在建筑的框架上、吊車上發現三角形了嗎?一共有幾個?”在學生觀察并交流過后,我繼續問道:“同學們,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體上還見過三角形?”待學生回答完畢,我順勢引出了新課:“看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點?這節課就讓我們來一同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如此導入,既喚醒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又使學生感知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為新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基于生活情景,布置探究任務
小學數學課程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既是由數學課程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也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運用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繼而在此基礎上通過布置探究任務,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以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二)”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動畫情景:在森林中,有美麗的蝴蝶、火紅的楓葉、低飛的蜻蜓……之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其中的物體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待學生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對學生說道:“沒錯,蝴蝶、楓葉、蜻蜓都是對稱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因為對稱而讓人覺得美的物體。那么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點呢?”學生答道:“左右兩邊是完全一樣的。”于是,我追問道:“用眼睛直接觀察會不會出現偏差呢?你能想辦法驗證嗎?”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學具中的旗幟圖片動手操作,想辦法對其軸對稱性進行驗證。如此,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展開合作探究的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注重應用實踐,實現學以致用
數學學習本身就應放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檢驗,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效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完成了課本知識的傳授后,還應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所學知識加以應用實踐,以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在完成了“條形統計圖”這節教學后,我讓學生在課下以小組為單位,在路口統計20分鐘內幾種機動車(轎車、面包車、客車、貨車)通過的輛數,并將統計的結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同時,我提出了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1.路口通過的哪種機動車輛最多?哪種最少?2.你還能從條形統計圖中得到哪些信息?3.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議?如此,通過應用實踐,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而且還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了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為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立足于教材,取材于生活,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能力的培養,使數學教學生動化、形象化、通俗化,激勵學生始終保持較佳的心理狀態,并積極投入到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探究與實踐過程中,從而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鄭紅艷.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應用[J].數碼設計,2017,6(11):200.
[2]田桂軍.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現代交際,2016(1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