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
摘要: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鼎盛的朝代,其版圖之大遠遠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尤其是在西北的西域地區,唐朝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實現了對西域的控制,并相繼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統治機構。將西域正式納入到版圖中來,此后對西域的控制前后長達百余年,影響非常深遠。本文通過簡要分析唐初對西域的開拓以及統治方式,探求唐朝對西域獨特的經營策略,為研究邊疆治理和地緣關系提供一些歷史性的借鑒。
關鍵詞:唐朝;羈縻;西域;西突厥
一、唐初對西域的開拓策略
(一)遠交近攻,聯合西突厥制衡東突厥
早在隋唐之際,西域地區[1]就已經分布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綠洲國家,然而這些國家都附屬于西突厥汗國,史載西突厥汗國全盛之時,“北并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賔……控弦數十萬”[2],實力十分強大,“鐵勒、龜茲及西域諸胡國,皆歸附之”。此外,西突厥汗國對西域諸國實行嚴密的控制,“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頡利發,并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征賦”。這使得西域諸國處于西突厥嚴密的監視之下,并為西突厥繳納巨大的財賦。因此,富饒的西域成為了西突厥重要的經濟命脈。
然而唐朝在立國之初,其主要精力是應對來自北方的東突厥汗國。由于隋末戰亂,國家百廢待興,此時的東突厥實力遠勝于唐朝。因此唐朝統治者不得不采取妥協的態度[3]。但是東突厥素有“憑陵中國之志”,所以屢犯唐朝邊境,給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為了制衡東突厥,唐朝積極拉攏當時與東突厥對立的西突厥汗國,“與之并力以圖北番”[4]。早在武德三年(620年),唐朝與西突厥雙方就已經進行了軍事合作,建立了同盟關系。而且效果十分明顯,致使頡利可汗“聞之大懼”。此后唐朝與西突厥通使交好,雙邊關系一直處于良好狀態。
(二)循序漸進、開拓西域
貞觀四年(630),就在東突厥滅亡后不久,唐朝順勢收復伊吾,設置西伊州,領伊吾、柔遠、納職三縣。但是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唐朝卻對西域持于觀望態度,并沒有急于進軍,其背后原因十分復雜。首先,此時的西突厥已爆發嚴重的內亂,這使得唐朝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完全可以“觀望”西突厥的衰落;其次,由于吞滅東突厥未久,需要時間來安撫降服部族,因此唐朝沒有精力進軍西域;再者,由于西部的吐谷渾勢力沒有解決,形成了唐朝由河西地區進軍西域的巨大障礙。所以在貞觀十三年(639年)以前,唐朝并沒有大規模的出兵西域,更沒有將西域地區進行實質化的占領。即便如此,唐朝并沒有停止對西域的經略,相反,唐朝一直密切關注著西域的態勢,為進軍西域做準備。
唐朝的準備首先體現在西域情報的搜集上,在高昌未與唐朝決裂之前,其國王鞠文泰就曾入朝進貢,并將“西域諸國所有動靜,輒以奏聞”。情報的收集使唐朝對西域地區的地理、風土、邦交、政令等有了充足的了解,為發展與西域諸國的關系提供了指導。其次,唐朝積極發展與西域諸國的關系,這從根本上動搖了西突厥在西域的統治根基,疏遠了西突厥與西域諸國的關系。而這種“遠交”政策非常奏效,通過邦交,西域諸國紛紛遣使來朝,并主動歸附。唐朝也因此獲得了許多西域國家的支持。更有甚者,直接請求唐朝出兵,“復請開大磧路以便行李”。這些舉措使得西突厥在西域愈發孤立。迫使剛剛結束內亂的泥孰可汗遣使內附,并接受唐朝的名號及“鼓纛”,成為唐朝冊封西突厥可汗之始。
也正因如此,使得唐朝與西突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又恢復了原有的良好關系,也為唐朝集中力量解決河西黨項、吐谷渾勢力提供了時機。終于在貞觀九年(635年),成功平定了吐谷渾,這使得河西與西域之間的聯系更加暢通,掃清了進軍西域的一大障礙。而繼泥孰之后的沙缽羅咥利失可汗(咥利失可汗),則是繼續保持與唐朝的友好關系,并遣使朝貢,接受唐朝冊封。這使得雙方關系進一步加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暫緩了唐朝對西域的出兵。遺憾的是,咥利失可汗錯誤地將權力下放給“弩失畢五部”以及“咄陸五部”兩大對立聯盟。這使得原本就暗流涌動的西突厥政局再度惡化,極大削弱了西突厥內部的凝聚力。此外,由于咥利失可汗的“和親”之議被唐朝拒絕,這使得其威信大幅度下降,部下開始反叛,西突厥也因此再次陷入了內亂。
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命令侯君集出兵攻打西突厥在東部的“橋頭堡”高昌國。并于貞觀十四年(640年)順利將其消滅,并設置西州、庭州。九月,又設置安西都護府于交河城,將其徹底納入版圖。而高昌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挫敗了西突厥及其附庸國的士氣,宣揚了唐朝的國威,使得西域諸國紛紛倒向唐朝,大大加快了唐朝在西域的征服。
西突厥的戰略最終得到成功,也標志著唐朝最終實現了對西域的全面控制。
在此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雖有過幾次對西域的得而復失,但從整體上看,唐朝對這一區域的控制依然是非常穩固的,并且影響非常深遠。這一切源于其獨特的統治方式。
二、唐朝對西域的統治方式
(一)州縣化與羈縻制相結合
在征服西域過程的前期,在唐太宗的堅持下,唐朝在新征服的伊吾、高昌等地設立了伊州、西州、庭州等州縣,并將這里徹底州縣化,建立了和中原內地相同的管轄制度。后來在征服天山北部的西突厥余部和天山南麓的焉耆、龜茲等國時,唐朝設立了相當數量的羈縻州府,并在龜茲設立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這些“羈縻州府”的長官都是由歸附的國家、部族的首領所擔任,負有朝貢和守邊等義務。并且唐朝將這些羈縻地區視為本國疆域的一部分,擁有很強的控制權。
總的來說,根據距離的遠近,唐朝對西域主要實行了兩種統治模式:一種是將靠近隴右地區的西域諸國如高昌、伊吾等國直接編戶齊民,設立流官,推行均田令,實行租庸調制,使其成為唐朝直接掌控的州縣;另一種則是把那些距離偏遠,漢化較弱的地區用中原王朝傳統的羈縻制度加以控制,而這些羈縻地區,依其形式和地位,“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此外,各羈縻州縣隸屬于羈縻都督府,而羈縻都督府則聽命于安西和北庭兩大都護府。雖然各羈縻州府“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這種羈縻政策極大減少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阻力,使得許多部族傾心慕化,壯大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根基。因此,唐朝在西域極盛之時,“右西域諸國,分置羈縻州軍府……自天寶十四載已前,朝貢不絕”。
(二)軍事職能為本
再者,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機構主要是以軍事職能為主,這是受西域地區地緣環境所影響的,由于該區域一直是幾個強大政權(唐、大食、吐蕃、突厥等)彼此爭奪的場地,因此戰爭較為頻繁,其機構建制也多以軍政為主。為了應對周邊幾個強大的勢力,唐朝在西域先后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都護的職責就是“掌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其權利甚大,“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唐朝以安西都護府和后來的北庭都護府作為西域最高軍政機構,下設安西四鎮等重要軍鎮,并在險關要地駐扎大小不一的軍、守捉等。還設置大量的館、驛,方便了邊疆與內地的往來,加強了雙方的聯系。這些都為西域的安定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安西和北庭這兩大都護府是由中央直接掌控的,更代表著中央對西域地區的絕對權威。
綜上可知,唐朝開拓西域的策略是基于當時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而做出的合理選擇,這加快了唐朝控制西域的步伐。此外,唐朝對西域的統治方式也是根據當時的具體環境而選擇的最佳方案,正是這種正確的經營策略,才使得西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并且為邊疆治理提供了極大的借鑒意義。
注釋:
[1]西域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巴爾喀什湖以東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主要包括中亞、西亞地區等。唐代所經營的西域多是指狹義上的西域。
[2]《舊唐書》卷194《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版,第5181頁
[3]《舊唐書》卷194《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版,第5155頁“高祖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優容之,賜與不可勝計”。
[4]《舊唐書》卷194《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版,第5181頁
參考文獻:
[1]《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4]《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唐)玄奘.《大唐西域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7](宋)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宋)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