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
摘要: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課堂上合理、恰當地滲透情感教育不僅能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此可見,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沒有情感教育的語文教學則是無本之木。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滲透策略
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謂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師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在完成教學過程認知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情感教育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滲透情感教育。
一、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滲透情感教育
人物的典型事例能夠揭示人物的本質,具有強烈的代表性和說服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的性格特點、思維品質都是通過他們所做的事情反映出來的。
例如,在教學語文S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以下統稱“S版教材”)《將相和》這篇課文時,課文中通過藺相如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把藺相如的精神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教師選材上的精準。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刻畫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深謀遠慮、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品析人物描寫的相關語句,通過概括事例小標題感知人物形象,激發學生對人物的敬仰之情。通過學習,學生明白課文選材的針對性和典型性,進一步感知人物高貴的精神品質。通過課堂小練筆,讓學生聯系實際寫出自己的學習感悟,與文本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二、結合文章的表達方式,滲透情感教育
文章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基本的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正是對“議”最好的詮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應用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滲透情感教育。敘議結合,就是在敘述某一件事的過程中,一面敘述,一面進行分析、評論,表明對所寫人物或事件的認識和態度。這種表達方式的好處有很多,不僅筆法靈活、生動,而且根據議論所處的文章位置,可以起到文章總起、提示、過渡和總結等作用,對揭示文章主題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如,S版教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就是應用了先敘后議的表達方式。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父母對作者寫詩的不同評價的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人物的情感變化這一線索,從人物“興奮、靦腆—迫不及待—緊張—失聲痛哭”四個階段的不同情感表現,深刻理解了母親的“精彩極了”帶給作者寫作的鼓勵及創作的源泉,而父親的“糟糕透了”則是對作者的批評、警告,讓學生明白這是兩種不同的愛,在人物成長的過程中兩者缺一不可,進而感知最后兩個自然段在課文中總結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由此將情感教育與課文有機結合,感悟父母之愛的深沉和偉大。
三、應用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滲透情感教育
合作探究學習是近些年課程改革中最為推崇的一種學習模式。在合作探究學習中,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不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還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每個學習小組成員按照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合理分配,在每節課的合作探究環節中,組長根據思考題的難易程度及每位成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布置任務,學生在交流匯報中發揮自身優勢,各盡其職,如擅長書法的學生承擔板書任務,擅長朗讀的學生承擔誦讀任務……這樣不僅可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學生之間合作探究、彼此交流、互幫互助、逐漸調整、多方訓練,同時也積極開展了組與組之間的競爭,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匯報中,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樂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從而讓每名學生融入這個集體,增強集體意識,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完成集體觀念的情感教育。
四、結束語
情感教育不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策略。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恰當地應用這種教學模式和策略,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品析文章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感悟文章中蘊含的道理和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四海.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淺談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學周刊,2017(5).
[2]蔣春梅.將“情感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J].新課程(中學),2017(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王旭.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2).
[5]吳妍英.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J].讀書文摘,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