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兵



摘要:近年來,我國醫患沖突不斷發生,阻礙醫療技術的進步。本文闡述了我國醫患矛盾產生的背景,尋找醫患關系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借鑒前人的研究,探索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針對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提出相應的建議,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醫患關系;評價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
隨著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壽命逐漸延長。然而,國民健康不容樂觀,亞健康成為常態,使得醫院看病人數激增,醫療資源需求增加,而醫療資源相對有限,這種供需矛盾為改善醫患關系增加了難度。醫患關系是醫方與患者基于醫療行為而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科技的進步,促進了醫療水平的提高,然而醫療人文環境并沒有改善,醫鬧事態反而更加嚴重,使得一部分人不愿意從事醫療行業,醫療人力資源減少,更容易激發醫患矛盾。
1956年,美國學者薩斯和荷倫德在《內科學成就》上發表了《醫患關系的基本模式》,這是最早關于醫患關系的理論。兩位學者根據醫生和患者的角色及地位的差異,提出了三種模式:主動型——被動型;指導型——合作型;共同參與型。總體而言,全國范圍內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矛盾依舊存在,醫鬧事件也時有發生,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下降,醫護人員不得不采取防御措施,醫療環境不容樂觀。
一、醫患關系評價指標體系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醫患關系評價指標體系能全面反映醫患關系的現狀。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性。醫患關系不是受單一因素的影響,而是受多個相關主體影響,選取的指標要高度銜接,多角度反映醫患關系的主要特征。(21科學性。設置的指標必須有意義和符合實際,具有一定的實用性。(3)目標性。必須圍繞既定目標設置,建立公正的評價指標。
(二)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
隨著時間的推移,醫患關系演變成了一種更為復雜的社會關系,涉及的群體數量更多,不僅是醫生和病人。通過對以往研究進行梳理,發現影響因素主要是政府、社會媒體、患者、醫務人員這四個方面。
醫生和患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對職業的認同與否影響二者的關系。患者對醫生的認同度越高,越能融洽相處。醫護人員對職業越認同,就不會輕易離職,還會提高醫生的職業獲得感。對醫務人員來講,良好的溝通可以促進患者對醫務人員的理解和認同。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建立心中有彼此的和諧關系。
媒體輿論對醫患關系有重要影響,有些輿論報道夸大醫患關系的緊張程度,使得新聞報道片面失真,加劇醫患之間的緊張程度。相反,媒體對醫療常識的宣傳,客觀公正地報道醫患感人事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矛盾,也讓醫患雙方意識到彼此的重要性,進而促進醫患和諧發展。
政府是醫療衛生政策的制定者,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醫患行為。醫療體制不合理,影響醫療活動的正常運行,必須有相關的衛生政策、衛生組織制度做保障。若政府管理缺失,就會導致醫療市場秩序混亂,進而影響醫患關系。
(三)醫患關系評價指標
構建醫患關系指標體系,直觀反映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根據研究目的分為四大影響因素,即政府、社會媒體、患者、醫務人員。按照四大影響因素將指標歸類,構建醫患關系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二、醫患關系評價指標權重
層次分析法是美國學者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種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常被運用于多目標、非結構化的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分析方法。
(一)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找出相應的主體和影響因素,將指標分解成目標層、標準層和方案層。分析影響醫患關系的四大因素,建立四因素層次結構模型。(如圖1)。
(二)計算權重
1-9判斷矩陣的標度,通過大量的模擬實驗證明得出的,相比其他標度,能更有效地將思維判斷數量化。根據有關專家對指標的評定,可以運用層次分析法求出各指標權重。
三、建議
(一)提升醫患雙方滿意度
利用信息技術,將患者基本信息與醫療服務的相關系統有機結合起來。醫院增設一些提示的標牌或志愿者服務,引導患者方便就醫,緩解患者焦慮情緒,這種人性化服務,可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患者提供便利服務,彼此有益。
(二)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崗位培訓
醫護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技能和職業素養,與患者實現良好的互動,能夠有效地降低發生矛盾的幾率,這是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基礎。崗位培訓不僅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素質,也可以建造豐富的專業知識。
(三)增加財政對醫療資源的投入
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政府可以考慮加大對社會醫療衛生的投入,保證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同時支持非盈利醫療機構的發展,發揮公益醫療組織的作用,保證整個醫療衛生系統健康運轉。
(四)完善基層醫療機構
不管大病還是小病,患者為了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偏向大醫院就醫,加劇了這些醫院的負擔,而社區資源閑置浪費,這顯然不合理。因此,政府應大力發展基層醫療,讓社區醫療機構發揮作用,居民可以就近買藥看小病,滿足基本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