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瑜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和發展的大背景下,現代教育領域對農村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加全面、新穎、綜合的要求,強調教師既要傳授學生豐富的學科知識,又要采取多元、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行為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是落實課程理念實現課程改革的基本條件。目前的農村中學課堂教學行為被經驗和習慣行為所代替,嚴重影響了農村中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農村中學教師就要深刻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鑒于此,本研究在對農村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理論研究、問題分析進行探究,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真正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農村中學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農村中學;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0-045-02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高速發展,“全面推動學生發展”的教育模式已逐步得到廣泛關注。因此,農村中學教師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就要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枷鎖,始終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前進,積極審視自己在課堂中教學行為的短板和不足,從而真正為農村中學生創設靈動、鮮活、極具生命力的課堂環境,切實為學生將來逐步成長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人才奠定堅固而夯實的根基。
一、農村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現狀分析
(一)課堂語言缺乏規范性
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使用的語言不夠簡單明了、準確、自然、生動,千篇一律。有時候經常反復啰嗦某個詞,阻礙了學生語言素養的發展。
(二)課堂提問缺乏嚴謹性
教師課堂上為了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從“填鴨式”又變成了“滿堂問”。提問過于簡單,缺乏新意,學生基本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來。或者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而提無意義、籠統、深奧,脫離了學生的認知的問題。當學生回答后,老師常常馬上進行評價,而沒有給予學生自我糾錯的機會,導致學生過度依賴教師,不利于培養學生語言思維能力。
(三)課堂多媒體使用泛濫
課堂教學通過課件演示代替教師啟發引導,已經脫離了粉筆和黑板,重難點都含在課件里。但隨著屏幕的不斷切換,一節課的內容呈現很多信息,教師忽略了給學生足夠時間去對知識的再現和鞏固,學生思維的僵化,反而降低學習效率,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四)課堂板書缺乏條理性
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多媒體,課堂板書隨意性比較大,結構不嚴謹,主次不分,內容空洞,雜亂無章,甚至有些老師一節課下來完全沒有板書。這樣難以激發學生興趣,阻礙了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知識。也不利于學生文化品質的發展。
(五)課堂討論形式化
課堂上經常采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由于大多數教師課前沒有做好教學討論的一個有效設計,表面形式熱鬧,沒有實際性的合作。小組缺乏組織性,分工不夠明確,學生討論的時間比較短暫,沒有充足的獨立思考時間,甚至有些話題缺乏討論的價值,不能進行有效討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六)課堂作業及評價缺乏針對性
課堂作業是學習的鞏固和檢測的重要環節。教師習慣拿現成的作業題,沒有根據本班學生學情設有計針對性的作業,缺乏實踐性與研究性。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同時,課堂作業的評價方式比較簡單,教師忽視了學法指導,淡化了學生求知欲,抑制了學生的反思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進行遷移的學習能力。
二、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意義
(一)有助于課堂教學改革創新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始終占據著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地位,運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單通道為學生傳授、灌輸知識,使學生被動接受、被動吸納、被動學習。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展開學習很容易對學科知識的探究產生錯誤認知,甚至會逐步形成反感、恐懼、排斥等不良情緒,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不盡如人意。教師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不但能夠幫助教師彌補傳統教育思想中的短板部分,又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持續性優化,進而將“知識教育”轉化為“技能教育”,從而全面實現“教師教學質量高,學生學習效率佳”的根本教育目的。
(二)有助于提高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視
核心素養目標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點把握學生學習過程上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在新中考要求下,教師轉變教學方式高度重視教學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試驗探究,刻苦鉆研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進一步的提升。
(三)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在于“推動學生綜合性發展”。因此,農村中學教師就要摒棄傳統教育模式中單一化的教學思想,將“促進學生持續性發展”作為教育核心,并充分運用靈活、多元、豐富的教學手段凸顯核心素養的根本教育價值,這不僅能夠全面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又能夠切實培養出學生良好的感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如: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歷史價值觀等等。教師在中學課堂中始終關注課堂教學行為,并充分滲透核心素養,既能夠有效地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夠全面地推廣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下基礎。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提高農村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基本原則
首先,教師要保障課堂內容的趣味性。興趣是帶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掌握學科知識最好的老師,而教師采取豐富、多元、科學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靈動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的最佳手段。因此,在開展農村教育教學工作時,教師就要優化自己的表達形式、重新規劃自己的授課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思維。與城市的學生相比,農村中學生的思維靈活度相對較弱、聯想能力相對較差,教師在課堂中展開啟發教學時,就要加強啟發性語言的針對性,使農村中學生能夠快速的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其次,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手段的多樣性。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經濟水平的提升,部分農村中學有能力為學生購置簡單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就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師的“提問方法”、學生的“應對方式”更加多元、飽滿和豐富。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又能夠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如: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為其播放與討論內容和課堂內容相關的音頻資料,使學生始終處于代入感極強的課堂氛圍中,進而深化知識的理解。
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課堂教學行為的合理性。處于青春期的農村學生相對比較敏感,教師在課堂中始終采取嚴厲、嚴肅的課堂教學行為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緊張心理,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阻礙學科素養的形成。因此,教師就要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保障課堂教學行為的科學性、合理性,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展開學習,進而獲取豐富的學科知識和形成核心素養。
四、核心素養視角下提高農村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措施探究
(一)規范課堂用語,提升人文素養
課堂上教師應用規范的語言表達,運用精煉、明確、得體的語言,體現教師的人文素養,在授課中言傳身教,優化教學語言環境,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品味。
(二)合理使用多媒體和課堂板書,提高教學效果
1.多媒體的高效利用的核心在于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復雜的、抽象的教學內容,通過投影、音頻等過媒體設備輔助知識講解,從而在視覺和聽覺上多維度展示出課堂知識點中精彩而關鍵的部分。旨在讓學生在適時的多媒體學習中從“眼看”、“ 耳聽”、“ 手動”、“ 腦動”四個方面深入學習和理解課堂內容,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發散性思維能力。
2.教師應注重課堂板書的適用性和邏輯性。以貼合教材、符合學生學習習慣為目標,將不同形式的板書靈活地運用在日常教學當中,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其中板書的邏輯性體現在板書的格式上,例如聯系式、提綱式、圖文式等等格式的設計則有益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的加強。
3.課堂教學應將板書與多媒體配合使用,兩者相輔相成,而不能相互代替。板書的展示是實時的,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適配性。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根據課堂狀態和反應及時進行相應的板書,提煉重點內容,也有具有導向意義。而多媒體以課前設計準備的幻燈片為主所作的展示,減少了單一板書的負擔同時承載了整個課堂內容的走向,但卻很難根據課堂臨場反應來作相應調節的功能。因此建議教師可以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同時配合學生課堂反應來進行必要的板書和講解教學,只有兩者合理使用才能呈現完美的教學效果。
(三)提高課堂提問、討論有效性,啟發學生思維
1.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向學生提問時,應注意問題的設計以及提問對象的選擇。問題的設計應從課堂內容出發,由淺易到深入,循序漸進地提問,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思考,隨教學的進行慢慢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提問對象應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提問,鼓勵學生進行課堂反饋,引導缺乏積極性的同學也能適當參與課堂互動。
2.針對教學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議題討論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討論中產生思維碰撞,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思考交流,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啟發學生對已學課堂知識思考。例如以班內辯論等形式根據議題進行積極討論,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深度討論,有效形成善于思辨的學習氛圍。此外,教師應控制好討論的節奏及方向,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做有效引導,聚焦討論范圍,鼓勵所有學生都參與討論學習。
(四)轉變課堂評價觀念,實施多元化評價
1.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課堂表現,如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等方面提出客觀而有針對性的課堂評價,對于出彩的表現給予適度的肯定和鼓勵,同時舉出課堂當中的不足進行規勸。通過教師的有意引導,給出專業的改進方向和方法,讓學生在中肯的評價中找明方向,學會反思,在以后的課堂學習中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善學習方法,取得更大進步。
2.評價方式是多元化的,包括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組內評價等,不同的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以及提高學生全面發展水平。設計學生自我評價手冊、小組作業互相評價等環節,讓多元化的評價落實到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風氣進行審視和思考,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多樣化課堂的推進。
(五)課堂作業分層布置,實施因材施教
教師在課堂習題訓練中,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反應,選擇合適而典型的題目進行分層布置,習題應難度適宜、題型豐富、題量精簡。前期提煉題目的關鍵點作適當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先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過程中及時關注學生完成情況并適時提醒易錯要點,最后再統一講解,結合學生獨立練習時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既有獨立練習的過程又有規范的指導,更好地消化所學知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農村中學教師要加強對課堂教學行為的關注,通過多元、科學、合理有效的手段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推動教學整體穩定全面的發展。同時,農村中學的教師要始終基于學生學習和發展需求視角,自覺拓寬文化意識與眼界,豐富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環境,增強課堂教學行為的自律性和他控性,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學會自主學習,真正有效地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陳曉燕.關注教師教學行為改進,讓核心素養培養落地[J].? 小學教學,2019(24).
[2]廖婧茜. 核心素養時代教師課程適應的“難為”與“可為”[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
[3]趙洪波,徐典. 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學生健康行為評價模型研究[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