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數學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過程中經歷觀察、實驗、歸納、分析、抽象、概括、優化等多樣性、綜合性的活動。通過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學生們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與成就感,使學生真正地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更運用于實際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興趣
數學實踐活動更加顯現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所以通常把數學實踐課安排在學期末進行。期末復習階段,教師們會引導學生們進行2-3輪的橫向、縱向復習。對于喜歡新鮮感的學生來說,這種“回鍋炒飯”讓他們失去了興趣和挑戰性。因此,數學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和重點,不斷挖掘適合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活動體驗進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反思等能力。隨著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我們有以下驚喜的收獲:
一、無壓力下的勇者
數學實踐活動的實施,需要教師提供活動的目標、活動器材要求、簡單的操作流程指導。準備工作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做什么”“怎么做”。參加活動的小組之間不存在競爭與比較,沒有量化打分及等級評定。 為促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對參與活動的小組給予適當的獎勵。在獎勵和班級風氣的影響下,學生們踴躍報名并組建自己的活動小組。在組隊中,平時數學學習起來有些吃力的孩子也積極起來,和組長一起商討分工安排。古有“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今有“無壓力之下必有勇者”。為那些平時對自己沒信心的學生提供很好的體驗機會,更是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增強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二、無差異下的合作
在實踐活動小組組隊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們會根據性格、日常熟絡程度等來組建小組,而不是以成績、能力為標準。這是非常驚喜的現象,讓教師們看到學生們內心的單純與相互間的平等。他們在分工中,能夠充分發揮組員的特長,任務明分工確,工作安排合理。分工中出現的小矛盾也能夠主動在內部“和平”解決,簡直是個有組織、有計劃、有分工、有想法、有溝通的數學實踐“團隊”,有一種勇者們抱成團迎難而上的風范。
三、無成績下的智慧
數學實踐活動沒有量化標準,重在參與,這種“無成績”下的活動,發揮學生們的特長。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他們不同尋常的一面。這張插畫(圖一)出自一個非常內向且對數學沒信心的女孩之手。她在數學學習上一直是老師們“干著急”的對象。但是通過這幅插畫中眼睛的畫法,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內心世界非常細膩的女孩,有自己的幽默,有自己的靈敏的感知,有自己對數學的期待。這幅小小插畫,凝結了一個小女孩的智慧、可愛及對被人認可的期待。
圖二中,器材準備只需要用到一把15cm的直尺就可以解決操場上起跑線定位問題。讓很多學生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一個平時看起來一點“不起眼”的小男生的發現。他的智慧在于先想再行動。他讓同學們刮目相看,讓他堅信自己一定可以學好數學。
四、無競爭下的分享
盡管適當的競爭是學生們進步的推進器,但是數學實踐活動重在參與和體驗的宗旨與競爭促進相矛盾。因此,活動小組之間的活動過程、活動結論均不做對比。我們把活動成果的呈現以分享的形式開展,強調學生在過程中的閃光點,弱化過程與結論中的瑕疵,側重問題的解決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一個個小組匯報展示的互動中,逐步感染其余小組的積極性和活動經驗的借鑒,使活動效果更加顯著。盡管學生們站到講臺“做小老師”不是第一次,但是他們通過團隊合作的成就感讓他們的雙眼閃著光,心里裝著蜜。這個經歷,讓學生對數學不再陌生,不再“紙上談兵”,不再覺得“數學無趣又枯燥”。學生們的表現以圖片的形式分享到家長群里,家長們甚感自豪的同時也促進了家長和教師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五、無對比下的優化
在數學活動中,我們注重學生體驗過程、注重方法多樣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存在“優化”現象。對小學階段五、六年級的師生而言,數學方法的優化過程是他們必然要經歷、體驗的。小組成員之間在活動操作中實現分工、測量、計算的優化;在不同小組匯報分享中,“小聽眾”們不知不覺地體驗小組之間不同方法的優化過程。例如,從學生們找體育老師借長長的軟尺到15cm長的直尺就可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思路分析中考慮到操場跑道線段部分和彎道部分”到“只需要考慮跑道寬度決定起跑線定位的方法”,這個優化的過程是學習上質的飛躍。鑒于學生理解能力的差異,在他們匯報成果的時候,無論他們采用哪一種方法,我們都會側重學生對解決問題的理解與運用,而不是強調越簡潔的方法越好。這樣,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與熱情都很高,更加專注于運用自己的想法來解決問題,獨立、有主見,不懼困難。
數學,從來不是簡單的計算、畫圖、解決數學問題,而是一種思維能力和學習的態度;數學,從來不是枯燥的符號與圖形,而是鮮活、有趣的世界;數學,從來不是讓學生會做什么,而是讓學生會思考什么。美妙的數學實踐活動,會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