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皖玉
摘 要:自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精準扶貧”政策提出以來,舉國聚力脫貧攻堅,全國上下的新聞記者一同涌入實踐的激流中,在這時代的洪流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精準扶貧報道,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錘煉鍛造則是記者講好扶貧故事的立身根本。
關鍵詞:精準扶貧;四力;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0-00-02
記者之榮光在于記錄偉大的時代,而在時代的洪流中,“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錘煉鍛造則是記者立身根本。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政策以來,舉國聚力脫貧攻堅,全國上下的新聞記者一同涌入時代的激流中,這是我國奔向全面小康路上的一場時代戰役。何其幸運,這也是一首我國新聞工作者在偉大時代譜寫的扶貧
華歌。
一、生于時代之偉大
(一)涌入扶貧——源自時代的召喚
“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源自時代的召喚。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展大規模扶貧工作以來,我國近6億人口摘掉貧困的帽子,而在2013年年底,我國還有8 249萬農村人口依然掙扎在貧困的邊緣。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湘西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他強調扶貧工作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這是我國對貧困發起決戰的號角,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帽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
線任務。
“言必行,行必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將脫貧攻堅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截至201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自2012年末的9 899萬人減少至1 660萬人,累計減少8 239萬人,脫貧運動浩浩湯湯,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在這特殊的歷史階段,我國新聞工作者有幸作為見證者、記錄者、參與者親身經歷這場令人為之振奮的脫貧攻堅戰。扶貧是一項循序漸進的持久性工作,當今的精準扶貧工作是對我國過去扶貧工作的延伸與補充。2016年是閩寧協作20周年,新聞工作者楊振武在實地調研后著成《閩寧攜手20年合力脫貧攻堅》的報道,報道既是對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支持西部,先富幫后富”思想政策的追溯,又將西海固從寸草不生到如今脫貧繁榮的過程生動地記錄下來,讓世界為之驚奇。
(二)精準記錄——聽見人民的呼喚
“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孟子于兩千多年前提出的民本思想,也可看做我國“以人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新聞報道如何“得人心”?那就要走到人民中間去,去傾聽人民的呼喚。在精準扶貧的報道中我們看到一大群腳沾泥土、貼近人民的新聞工作者,他們洞察世情百態,見人所未見,錄人所未錄。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全國中央新聞媒體130余人奔赴22個省份、110個村,蹲點一個多月,采寫報道21萬余字。記者們睡土家大炕,用土家灶燒飯,幫村民翻地鋤草、修房壘廁、上課支教,與村民建立親密關系,成為他們的知心人。在導演苗月創作電影《十八洞村》期間,她曾在開拍前先后兩次前往十八洞村調研采訪,整個拍攝期間她記滿了一整個采訪本,而電影中主角楊英俊原型的靈感來源,便來自苗月多次主動和村民老楊的談心。作為我國首部展現精準扶貧戰略的主旋律電影,《十八洞村》脫離宣教的視角,用唯美的視覺語言和動人的農家故事將國家扶貧工作喚醒人之脫貧自覺的過程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新聞報道就是要以人為本,要聽到群眾的聲音,要深入到群眾的生活,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這樣才能產生靈動又深刻的報道。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一句古語“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群眾的聲音是新聞報道的力量源泉,是新聞作品永葆生命力的必經之路,精準扶貧報道便在于精準傾聽人民的呼喚。
二、立于“四力”之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廣大宣傳思想戰線提出殷切希望,要不斷“增強本領能力”,在近幾年有關扶貧的大量報道中,許多新聞記者用實際行動展現出,當代新聞工作者如何在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過程中打磨出時代精品力作。
扶貧報道是最接地氣的報道,它是沾著泥土與露珠的芬香的,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又是一個有機相連的整體,因此新聞記者需要將“四力”根植在腦海中,堅持群眾路線,深入到“走轉改”的活動中,用心用情傾情書寫出有品質、有溫度、有高度的新聞作品。
(一)在行走間捕捉扶貧報道的靈魂
“好新聞是跑出來的”,在當下萬物互聯的網絡時代,新聞信息似乎敲敲鍵盤便可輕松得到,但在扶貧報道中,扶貧信息容易獲得,可扶貧過程的感受卻需要記者深入一線去體會。
“把罐頭倒在碗里,送給老婆婆,自己用空罐子裝涼茶喝”,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這篇《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里的“空罐子”細節讓許多人對習總書記當年在基層工作踏實為民的狀態有了深入的理解。據了解,這是報道人員在當地采訪時,看到當年的照片里的空罐頭瓶后追問當地村民才得到的故事細節。這篇3 000余字的報道張政一行人在寧德幾天行程數百公里,閱讀相關文字資料14余萬字后反復修改后生成的精品力作。[1]
導演苗月在電影《十八洞村》公映后對記者這樣說道:“如果不是拍電影,我可能不會如此深刻的理解‘貧困對于一個走向偉大復興的民族意味著什么。”為了全面展現湘西生態環境,苗月和劇組幾乎走遍了十八洞村的每一個村落,在她看來,如果沒有精準扶貧,她永遠無法接觸到像十八洞村一樣身處最底層、最清貧的人生故事。
(二)在辯證中洞察扶貧里的百態人生
新聞記者要具備獨立的觀察能力,不可人云亦云,在“四力”中,“眼力”要求新聞記者要眼界開闊、眼光敏銳、視角獨特,要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觀來分析扶貧工作中的問題。新聞記者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發現“角落里的光輝”,見人所未見,識人所未識。
福建寧德赤溪村有著“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稱號,2016年2月,習總書記與赤溪村通過人民網視頻連線,讓赤溪村再次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當年6月,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楊振武與赤溪村脫貧進程中的關鍵人物——王紹據、杜家住在其辦公室中會面,一見如故,三人侃侃而談。楊振武對二人囑咐一定要擦亮“中國扶貧第一村”的品牌,奮勇爭先,讓赤溪村成為扶貧開發、脫貧致富的先行者和領頭羊,這是楊振武在人民日報三十余年來對赤溪村脫貧的見證與陪伴的基礎上為村子點出的發展要義。
在全國新聞媒體“精準扶貧駐村調研采訪活動”期間,央視記者石云松在重慶奉節陽壩村蹲點采訪期間,為了解決當地村民吃水問題,連續幾個星期跟隨當地村干部翻山頭找泉水,在最終找到泉水時,當地一名干部無心的一句“我們現在這么做,實際上是在還以前欠老百姓的債”被石云松記錄下來,用在報道中生動地展現出扶貧干部踏實質樸的工作作風。
(三)在深思中追問扶貧背后的本質
提問,是記者的本職。對事實進行辨識,向報道對象提問,在扶貧報道中,各地貧困情況不一,這要求新聞記者一定要能夠對掌握的采訪資料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用自己的思考撥云見日,直擊事實本質。每一篇報道都要有自身的思考與特色,根據不同的報道對象要寫出因地制宜的“脫貧經”。
導演苗月在拍攝電影《十八洞村》之前,對“精準扶貧”政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層面,在經過十幾個月的采訪調研、拍攝之后,她有了這樣一種思考:精準扶貧政策體現國家的一種關愛,幫助你去提高生活的品質。他們(村民)可以很平靜、很淡定地接受命運的安排,但政府不會因為你不要就不給你,而是要幫扶你過更好的生活。
2016年5月,楊振武在寧夏閩寧鎮等地調研期間指出,閩寧兩地各自發揮優勢,探索出了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發展道路。在調研結束后他將自己的思考寫入《閩寧攜手20年合力脫貧攻堅》報道中,全方位展現了閩寧二十年攜手合力脫貧攻堅的“東西協作”樣本。
(四)在錘煉中探索扶貧故事講述新方式
“文無定法,行云流水”,手中的筆是新聞記者看家武器。在互聯網時代,扶貧報道和許多報道一樣,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的同時,需要創新形式適應不同媒介終端的傳播,要創新表達方式,寫出受眾喜歡讀的報道。
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的《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一經發出,各方反響較好,不僅傳統中央媒體連連轉發,騰訊新聞在微信插件重要位置重點推送,跟帖熱評超過4萬條。數十家新媒體網站和移動端App在首頁或首屏轉發,今日頭條等平臺在熱點位置多次推送。全國各地熱議報道中多展現的細節,可見在網絡時代,并非只有碎片化的信息能夠得到受眾的青睞,一篇形式靈活、采訪扎實、寫作靈動的報道同樣可以適應新媒體的傳播形式。
就在楊振武會見王紹據、杜家住的當天,人民網針對赤溪村精準扶貧的《“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幸福嬗變》訪談直播網頁被網友點贊150余萬次,網友相關貼文近500條,同時人民網據直播編發的預告貼、圖文直播頁面和新聞頁面被瀏覽25萬余次。人民網這場訪談直播通過全方位、多渠道、多媒體的傳播方式得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該新聞報道以網絡新聞作品種類在2017年獲得了中國新聞獎。
挽住云河洗天青,物華更與歲華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作為黨的政策傳播者、人民故事的講述者、時代風云額守望者,我國的宣傳工作者要站好脫貧攻堅的最后一班崗,以高度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深入基層、駐守一線,貼近人民、關愛人民、反映人民,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新聞作品。
參考文獻:
[1]楊馳原,左志新.站在新起點開啟新征程——訪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J].傳媒,2019(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