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運用互聯網技術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之前的互聯網只是一個簡單的思政教育載體,而在互聯網+這一大背景下,高校能夠建立一個思政教育微載體的全新模式。基于此,本文將對建設思政教育微載體的路徑進行分析與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
關鍵詞:微載體;思想政治;高校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0-0-02
在創新2.0下,互聯網+屬于互聯網的發展新業態與新形態。就當前狀況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和互聯網的融合依然處于初級階段,運行模式也表現出一般性、單一性特征,還沒有在根本上沖擊與影響傳統思政教育的工作。由于思政教育微載體源自微文化傳播,屬于其嬗變的衍生物與產物,因此,研究建設思政教育微載體的路徑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激活微載體的陣地
習近平指出,要想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就應朝著活思想與現實問題的方向前進。從這里可以看出,思政教育要想具有時效性與針對性,就應加強對現實問題的重視,有效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借助其喜聞樂見形式構建一個思想文化的陣地。因此,高校需要進行全局謀劃,堅持不壓制、不回避,以主動融入、接納和接受的心態,成為傳播微文化的領跑者,對建設思政建設微載體全新路徑進行大膽嘗試與探索,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從單一、靜態、平面逐漸轉變到多維、動態、立體,將思政教育微載體塑造為日常學生服務管理教育的全新陣地、空間與平臺。[1]例如,某高校對學生熱衷、關注的微文化傳播特征進行了深入了解,將學生主體地位和自主性發揮出來,使用學生的智慧為微文化傳播提供發展的引導。
二、創新微載體的實踐
一方面,應建立一個微課程的平臺,讓高校思政課程實現共享、寫作、平等、開放。高校應意識到建設微文化載體的前提是與教學彼此結合。在互聯網技術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圍繞教學主題,做到學習過程自主化和教學過程定制化,促進課程應用以及開發。[2]另一方面,應建立一個微教學的平臺,對全新的立德樹人途徑進行擴展。在翻轉課堂、手機課堂、微課、慕課等新興教學方式涌現以后,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與教師不會再保持傳統的互動,而是將原有課堂的空間與時間限制完全打破。構建為教學的平臺以后,學生能夠在任意地點和教師、其他學生展開交流。教師可通過思政微信平臺、微博的建立,邀請學生參與其中,隨時隨地把教學課件與成果上傳到共享服務器中。借助移動終端,教師能夠快捷地進行學生的生活指導、專業輔導與思想引導。
三、突出微載體的功能
建設思政教育微載體的過程中,高校應將微文化傳播具有的積極媒介功能當作切入點,把無處不在、互聯互通等優勢充分轉變成服務思政教育的一項功能。應將互聯網屬性與微載體屬性當作基礎,建立一個具備行為監管與功能監管的微載體監管制度,對思政教育微載體機構組織的業務邊界與法律定位進行明確,充分提升互聯網思政教育配置資源率。始終把握互聯網+的連接一切、尊重人性、結構重塑、跨界融合等特性,加快建設三通兩平臺,對原有的組織形式進行變更,搭建動態化與小型化的學生微組織。[3]
四、加強微載體的融入與創新
在互聯網+條件下,高校的培養人才模式、目標定位、辦學理念等多個方面都處于不斷變革中。憑借互聯網大量的學習資源與便捷的交互功能,學生進行學習時不會被空間與時間所限制,這給其個性化學習營造出有利條件。比起高校長期存在的學生上課玩手機睡覺和下課玩游戲看電視劇的現狀,高校需要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對微文化傳播用更加開放的視角來看待、用更為開明的心態來審視,將微文化傳播由工具和載體上升至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把各種偏見完全消除。[4]
除此之外,高校應將微文化具有的傳播載體作用發揮出來,注重使用筆記本電腦、ipad、智能手機等多種移動終端,讓學生間、師生間實現真正的互動。思想政治相關工作人員還要發揮出微文化所具備的紐帶與橋梁等多種功能,借助角色換位訪問學生熱衷的門戶網站,對其追捧的流行語進行第一時間掌握與了解,將思想政治教育套話、官話放到一旁,盡可能地學習和使用流行、時尚網絡語言。
五、做好微載體的引導和建設
高校應積極使用微視頻、微公益、微電影、微信、微博等學生喜愛和歡迎的微文化傳播方式進行各項思想教育工作,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占領與開辟微文化傳播主陣地,增強責任感與緊迫感,將順勢而為、因勢而動、隨勢而謀當作主要指導思想,加強高校的微文化傳播引導和建設,抓住微文化傳播話語權與主動權,對于大是大非與政治原則應做到旗幟鮮明,處于關鍵時刻不缺位、在重大問題方面不失語,“網”住學生的新,使主流的聲音更清澈、更響亮。應加強網下與網上的協調共同作戰,與學生心貼心、線連線、鍵對鍵、面對面,使網下、網上實現優勢互補并且最終融合在一起。
高校應將學團組織作用和功能發揮出來,建立學生社區、QQ群、微信群等,應進行微領袖的培養,讓微領袖作為論壇、微博等不同類型微文化傳播博主、版主,使其變成傳播主流文化的先鋒與粉碎虛假信息、流言的中堅力量。通過微活動的大力開展,將學生才智全面發揮出來,使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到微公益、微視頻、微電影等多種微文化傳播的活動中,讓高端的思政大道理轉變成接地氣的微道理。
六、優化微載體的設計
高校應加強對總體設計的重視,做好資源配置的優化工作,建立一個縱向貫通與橫向覆蓋的微文化傳播思政教育引導體系,逐漸發展網絡上的領地,構建大量技術專業化、特色鮮明、資源優質、理論先進、與學生成長特點相符的微文化傳播思政教育平臺,使思政教育在真正意義上被做活、做深。與此同時,應構建家庭、學校、企業協作型微平臺,加強和用人單位、家長的交流,使彼此信息更加對稱性,避免信息不對等造成矛盾。應構建反饋交互微平臺,第一時間對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發布,使師生能夠對學校有一個更好的了解,提供給學生與教學所需的便捷反饋平臺,為高校自身建設獻策獻計。除此之外,還應重視和學生間的溝通,保持良好的交流,在學生提出問題或作出咨詢后需要快速進行回應,這樣一來,高校微文化傳播的正常運作才能得到保證,增強高校微文化傳播具有的積極影響,推動高校有序地發展。
七、提升微載體的技防與法防
高校應通過法防對微文化傳播的各種行為進行約束。加強對學生的法律教育,使其遵守國內網絡處罰的規定,強化守法意識。應借助技防使有效消除互聯網。目前,網絡技術處于高速發展的良好狀態,高校需要創建具備預警、監測、檢測功能的安全服務管平臺,從而完善安全網絡應急機制與安全體系,能夠主動處理與隨需應變。除此之外,應根據開放性、時代性、實踐性、整體性、競爭性、層次性以及針對性的思想,發揮出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展現出個體特征性與差異性,同時按照其行為、思想等方面特征,對有彈性、多層次的目標體系進行有效設計,完善思政教育的個性化評價機制。
八、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工作人員應對當前思政教育微載體有深入的了解,可以通過激活微載體的陣地、創新微載體的實踐、突出微載體的功能、加強微載體的融入與創新、做好微載體的引導和建設、優化微載體的設計、提升微載體的技防與法防等多種途徑,實現微載體的全面建設,從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周鵬.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機制探索——以西政毓秀菁英學生骨干培養模式為例[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8,19(6):101-103.
[2]黃建軍.基于新媒體的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創新——兼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J].染整技術,201840(11):108.
[3]王少珺.以使命教育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基于天津高校青年學生的實證研究[J].智庫時代,2018,(47):261-262.
[4]李德富,廖益.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研究——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為視角[J].韶關學院學報,2018,3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