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軍
摘 ? 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程思政,關鍵在于教師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內容中,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強化本課程對大學生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同時組織教師通過把準脈、相切磋、守好渠、重實踐、強示范等途徑加強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使立德樹人落地落實。
關鍵詞: 高校 ? 思想政治理論課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 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指所有課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依賴的教學主渠道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主渠道,另一類是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社會實踐課等在內的其他各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主渠道。其他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主要是“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修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內容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1],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主要是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專門培養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能力,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這兩大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發揮著協同育人、合力樹人的重要作用。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是構建全員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重要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大學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一。加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增強本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升大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體驗和效果。
一、如何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特別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系列文件,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們要深入理解。
第一,準確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課程思政不是一回事,二者也不是同一范疇的概念。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教育教學新理念、新方法,正式形成的標志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這段話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的課堂教學,都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都有課程思政的功能。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最根本的是強化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這一根本屬性和靈魂所在,增強課程的思想引領力、融入力和理論說服力。
第二,課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擔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9年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是思政育人主渠道;進入新時代,其他各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成為育人主渠道。在所有教學課堂都是育人主渠道的新定位、新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需有更大責任的專業擔當、課程擔當、育人擔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有更高水平的專業水準,這一課程的作用不可替代。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和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是對新時代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更大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深層次思考,是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客觀要求。
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的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各類課程,猶如思政育人和立德樹人的第一陣地和第二陣地、運動戰和游擊戰,都是課程思政的育人主渠道,合力造就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接班人。與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最根本的是實現思政教育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實效性,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一定意義上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課程和靈魂課程。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就要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這一關鍵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站在思想政治理論的制高點上,站在馬克思主義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徹底性、思想的滲透力、方法的辯證性引領學生,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程思政怎么看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著建設祖國和復興中華的使命,必須了解我國的國情和歷史,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還要了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同樣有課程思政的功能,即增強本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強化本課程的思想融入力和理論說服力,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3](2)。簡而言之,了解和把握“一個規律、兩個了解、四個選擇”尤其是“四個選擇”,就是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育人目標。
第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思想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不是一門歷史課,而是一門以歷史為基礎的思政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這一課程的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有關重要論述融入教學,更好引導大學生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及內在規律性,更好引導大學生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和主流、本質,更好引導大學生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這一課程的課程思政,要求把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融入教學,更好引導大學生認識和把握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等。
第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理論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每一章教學內容都有相應的思想理論和科學的世界觀及方法論作支撐,絕不是簡單的純粹的歷史知識講授。這一課程的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分析理論、革命理論、改革理論、政黨理論、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要矛盾理論、人類社會發展理論等理論闡釋有關歷史和現實問題。“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11),只有從理論上講徹底,才能反映本課程的吸引力。
第三,遵循“八個相統一”的基本要求。增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目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思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如何增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關鍵在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的基本要求。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增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增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親和力、針對性。
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程思政怎么建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全面規劃、循序漸進、尊重規律。不同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要求觀照不同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切實增強每一位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應緊緊圍繞本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這一根本屬性,通過把準脈、相切磋、守好渠、重實踐、強示范等途徑展開,不斷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落細、見功見效。
第一,把準脈。就是查找問題、對癥下藥。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可能不顧學生實際情況而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致使失去課程的親和力、針對性,沒有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也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案例教學而忽視案例的思想性和理論性講授,不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教育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沒有體現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因此,教師應堅持問題意識,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導向,通過組織師生座談會等方法深入了解和把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準課程思政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立德樹人導向更加鮮明,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有效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在教學設計中,應形成具有思想性和理論性的“問題鏈”“案例鏈”“論據連”,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不斷增強案例教學的親和力、針對性及蘊含的思想性和理論性。
第二,相切磋。就是集體備課、互相學習。實踐證明,集體備課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執教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深化課程認識、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備課,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和借鑒,逐漸在很多問題上達成共識,有利于推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創新,增強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應反復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系統掌握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成果,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中國近現代綱要課教師還應學習掌握世界近現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當代中國史等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此外,還必須有針對性地對中國近現代史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研究,為課程思政提供學術支撐。
第三,守好渠。就是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高校課堂教學是育人主渠道,是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教師的根本使命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師要在教學具體目標、教案課件編寫、課堂授課、教學研討、作業論文等環節,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育人的擔當落實到教學每一個細節中。教師要自覺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知識傳授和馬克思主義能力培養過程中,實現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在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方面融為一體。
第四,重實踐。就是重視社會實踐,提升師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能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師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并指導學生開展有關問題社會調研,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更鮮活,更有親和力,立德樹人效果更凸顯,不斷增強學生對“四個選擇”“四個自信”的認知認同。在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尊重學生實踐探索精神,及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強示范。就是抓典型、樹標桿、選最美課堂,加強教學示范引領作用。教師要關注、關心、關愛學生,讓自身的教學能力和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認可、認同,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還應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推選一批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程思政示范教師、最美課堂等。通過示范課堂建設和榜樣群作用,激勵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綜上,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程思政,最根本的就是增強這一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等根本屬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可通過把準脈、相切磋、守好渠、重實踐、強示范等途徑推進。
參考文獻:
[1]萬玉鳳,梁丹.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育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N].中國教育報,2020-06-06(01).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