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惠
摘 ? 要: 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使得英語成為各國溝通的重要工具,英語連通了全世界多個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在各國教育體系中都有著很高的地位。在目前中國英語教學實踐中,普遍以課本為核心就事論事地進行語法單詞等工具性內容的講解,忽視對其中文化內涵及思想的探索和批判性的辨析。必須在大思政格局視野下開展對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
關鍵詞: 課程思政 ? 高職院校 ? 英語課程
大學英語是高職院校公共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學語文等課程不同的是,大學英語開設長達四個學期兩個學年,且范圍面向高職院校的全體學生,這是一門對全校整體學生文化思想影響深遠的課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這門課程對高職院校全體學生對于文化交流、政治意識、社會認同等諸多方面的關乎意識形態底層的內容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因此,必須堅持黨在高校中的領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中的第一主課地位。通過課程思政這一教學方法的新模式,將馬克思主義與大學英語課程相結合,打造一個真正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對外溝通、社會交往、正確認識世界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體系。
1.課程思政是什么
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提出了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核心要義是將各科專業課的知識內容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努力打造一個不空洞、不獨立、結合實踐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通過引入課程思政這一概念,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單兵作戰”“孤島化”窘境,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認識到我國悠久歷史的深邃智慧,以及近、現、當代愛國人士、愛國科學家對于我國科學技術、綜合國力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在“課程思政”的指導下踐行人人講政治的課程教學模式,通過實際知識的學習與思想政治認識的提高,全面提高對于我國文化的熱愛程度,以及對于近現代、當代科學家拼搏意識的學習,從而實現思政課程強化學生思想意識,助力我國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
2.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與課程思政
2.1英語課程是思想政治的重要陣地
在更早年間的英語教學中,我國英語課本里存在大量有著共產主義特色的課文內容,包括敘述美國工人運動的相關內容,Joe Hill在斗爭中英勇犧牲的故事成為一代人英語學習的記憶;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為了能夠讓我國的青年學生學到更純正的英語,我國的英語教材的編纂任務大多交由以國外專家為核心的編輯團隊進行。因此,如今市面上大多數英語教材、課本,雖然是中國的科研院所、著名大學所主持編纂的,但是核心主編、顧問均為英美國家的專家,課文內容多由這些來自英美的專業人士進行書寫與組織。這些課文的內容、思想,大多是西方視角的觀點和相關內容。當中國的學生希望通過學到的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思想和認識的時候,則感到詞窮或根本沒有學過相關方面的知識。
這告訴我們,英語課程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英語課程,是思想政治的重要陣地,是我們培養出的社會主義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中國思想、中國見解的重要工具,必須以大思政格局看待高職英語課程,嚴守這一陣地,對其開展課程思政相關內容實踐。
2.2高職院校是課程思政整體布局的重要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高校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動搖,始終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不動搖。這說明黨在高校的領導是絕對的,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等教育中的第一主課地位。而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的學生比本科教育數量多,覆蓋的領域范圍比本科教育廣,培養出的人才大多在一線領域尤其是技術相關領域工作,高職院校學生的意識形態問題是關乎我國生產建設發展的重要問題。自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到學術界廣泛熱議以來,各高職院校黨委領導、相關課程安排部門均對此紛紛響應,在校黨委學院黨委等部門的領導下,積極探索、努力開拓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新方法、新道路。
3.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中的問題
3.1欠缺相關方面的重視
因為課程思政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在傳統的高校公共英語教學課程實踐中,英語課作為一門公共類課程,對于畢業的關鍵作用導致在考核中并不會嚴格對待非專業類學生,而在高職高專等院校開展英語相關課程時,難度和師生間的重視程度也會進一步下降。在傳統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一般只重視對于課文句意的翻譯及單詞內容的背默記憶工作,大部分教師僅對課文內涵和主旨進行翻譯式的講解和傳達,缺乏進一步的辨析和拓展內容。
以國外專家為核心的英文教材編纂制度、立足于國外思想文化內容的課文,容易使學生的思想及其對于西方文化、西方思想的認識產生偏差,使大學英語課堂成為單純的西方文化、西方思想的灌輸場合,不利于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英語教學事業。
3.2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目的性不強
在大思政格局視野下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工作中,因為這是一個新概念、新事物,一些一線教師乃至工作的督促者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重點。在綜合推進結合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中,因為缺乏目的性,導致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論或認識講解,與課程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由于開展工作的目的性不強、思政內容與英語教學內容的結合性不強,使得本應活靈活現、結合知識的課程思政工作成為照本宣科。
3.3欠缺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
在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學成果評估階段,大多數高職院校依舊采取單一的考試分數評價制度,部分院校引入結合聽力和網絡課程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制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結合課程思政開展的高職英語教學工作,評價維度除了對于英語知識本身的應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外,還有對于相關思想文化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前者可以通過完善的傳統考試體系予以考察并以分數形式量化,后者因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導致一些院校的人力與物力有限,沒有很好地開展相關的評價測試。
對于學生的評價欠缺關于思想認知、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考核,使得他們在這方面的學習中欠缺重視。
在教師的評價尺度方面,如今高職類院校教師的評價尺度并不能很好地考查教師是否在一線教學工作中,真正將課程思政的相關精神落實到位,即使教師將這一精神落實到位,但如今評價系統仍不能給其以符合其投入的相應回報;對于不能很好落實到位的教師,沒有詳盡的監督機制督促其及時改進教學內容。
4.大思政格局視野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4.1貫徹大思政格局視野
要推進高職類院校英語課程思政工作順利實施,首先應當提高校方、教師及學生對此的重視程度。要對教師開展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高校司等方面的相關文件、指示、精神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深入講解,使教師明確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方面的工作。加強各學院間的合作,促進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院與外語學院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全面優化相關教師的思政格局、思政視野,鼓勵教師積極接觸國際最新局勢、國家熱點問題。從教師做起,提高對思想政治的認識,強化思想政治意識,以教師為表率,通過高職英語課程,強化學生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4.2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
教師應結合相關內容進行更科學的教學內容設計。以馬克思主義第一主課為指導,圍繞課文內容進行相關文化、思想內容的辨析教學,通過對課程的整體設計、內容架構、具體課文的精神主旨的把握,結合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方法和態度,開場課程思政模式探索。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要能夠真正為社會主義教育、為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出應有的力量。為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強化其政治局勢意識,塑造其良好的、全面的、系統化的對世界的認知態度,保證其能夠擁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思想認知,為其將來工作注入強大的信仰力量。
4.3建立全面的評價體系
為保障課程思政能夠平穩有序地推行,必須制定科學全面的系統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引入結合聽說讀寫的多種考評方式,通過引入主題演講、短視頻制作的新型考核方式,激勵學生使用英語表達出見解、觀點、思想認識,并通過學生的這些表達,全面了解學生這一學期的學習情況,對該階段結合課程思政的高職英語教學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并探尋能夠更好地實施高等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思政的路徑。
應當引入更完善科學的評估機制,建立有序規律科學的課堂巡回制度,通過派遣相關的考核團隊,深入教學一線實際掌握教師的教學情況、教學內容。對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高職英語教師予以一定的鼓勵和適當的獎勵,對于依舊不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高職英語教師及負責人予以一定程度的批評和懲罰,保證大思政格局視野下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工作能夠平穩有序地開展。
5.結語
通過以上諸多方法,全面打造一個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國際社會、我國國際地位全面認知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從而樹立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打造一個能夠使高職院校學生深刻認識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從而樹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力。通過這些手段,我國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水平不斷提高,培養出一批有信仰、有技能、有紀律的高水平職業技術人才,讓他們在專業技術領域貢獻出力量,進而在世界范圍內發出中國最強音,助力我國社會平穩有序發展,努力將我國建設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
參考文獻:
[1]管麗娟.“文化育人”視閾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17):206-207.
[2]王軍梅.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探析[J].科技資訊,2019(36):55-56.
[3]王飛.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文教資料,2019(17):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