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昕
摘 ? 要: 本文從大學生的視角出發,分析線上直播教學存在學習平臺較多,直播技術和部分施教環境不太理想;直播教學時間偏長、作業量偏大,課程之間缺少協調;教師多注重課程內容傳播,對線上教學方法及學生心理情感關注不夠;學生的學習環境不良、自律性不足影響學習效果等突出問題,并從學生視角提出建議,以豐富對線上教學的多視角關注,實現教學相長。
關鍵詞: 網絡教學 ? 直播教學 ? 學生視角
一、引言
新冠疫情打破了常規的教學節奏,2020年1月以來,教育部先后發布多個文件,要求各高校積極開展在線教學活動,保證教學進度和質量。線上教學對教學平臺功能與網絡穩定性、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各高校積極響應并組織完善線上教學,現有研究大多從教學管理部門或教師視角關注線上教學問題。本文從大學生的主體視角反思線上教學,尤其是線上直播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學生視角提出建議,以豐富對線上教學的多視角關注,實現教學相長。
二、大學生視角下線上直播教學存在的問題
疫情防控背景下筆者所在學院95%以上的專業課程采取了語音直播的形式,誠然,直播教學是最接近線下課堂教學狀態的教學方式,落實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標,但鑒于網絡教學中師生處于隔空分離狀態,線下課堂的教學策略和內容難以復制到網絡教學中,學生學習質效較難把控,線上語音直播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教和學的效果。
1.學習平臺較多,直播技術和部分施教環境不太理想。
以筆者所在的翻譯專業為例,本學期共開設了九門課程,教師們采用了釘釘、騰訊課堂、騰訊會議、智慧樹等六個平臺進行線上直播教學,有的一門課程還同時使用多個平臺,特別開學初,學生對課程和教學平臺都不熟悉,常常搞混課程直播平臺,甚至造成在不同平臺誤傳誤發信息的情況。為配合教學幾乎每門課教師在直播平臺之外又新建了各類QQ和微信教學群,但因各類群太多,老師發相關信息時常常遇到學生列隊刷屏回復,以致不少同學不堪信息之擾直接屏蔽了群消息,導致經常遺漏甚至錯失一些課程的重要信息。直播過程中有的平臺技術支撐不夠,出現卡頓情況;有的則屬于教師信息技術水平障礙,尤其老教師在使用直播平臺初期常有誤操作、直播畫面不流暢、共享屏幕跳出小廣告的情況發生;少數教師的施教環境不夠安靜,有時會有家人特別是孩子的吵鬧聲切入。
2.直播教學時間偏長、作業量偏大,課程之間缺少協調。
雖然所有課程按照線下課表時間安排線上直播,但是因為缺少線下師生現場交流、互動,線上直播教學節奏普遍較快,相同時間內教學內容大大多于線下授課的信息量。教師對于線上教學效果存疑,總希望通過線上多講、課后多練的方式彌補線上教學的不足,導致作業量激增,特別開學的最初幾周,作業量幾乎是平時在校的幾倍。因為疫情防控影響,教師線下交流和開展教研活動的次數相對銳減,整體感覺授課教師間缺少溝通交流、課程間缺少協調,每位老師都本著自己所授課程至上的原則,大量布置學習任務,忽略學生要同時學習若干門課程的事實。大量的作業要趕制,導致學生不能認真對待學習任務而采取敷衍的態度,只重數量完成而忽略質量的提高。
3.教師多注重課程內容傳播,對線上教學方法及學生心理情感關注不夠。
線上教學中大量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導致教師工作量大增,客觀而言教師非常認真敬業,但因為師生處于隔空分離狀態,學生學習狀態較難把控,線下課堂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經驗在網絡教學中很難復制和適用;又因為倉促上陣,教師普遍把網絡授課看做臨時行為和權宜之計,授課過程中普遍缺少對線上教學方法的研究和關注,特別是教學互動性缺失,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即便是語音直播,多數時候也是“老師干巴巴地講、學生靜悄悄地聽”的狀態。在網上教學新環境下,師生依然習慣“教主學從、以教定學”的傳統模式,依然遵循師生的傳統教學角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不積極。
線上教學中,教師多關注授課知識目標的實現,對學生學習的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實現關注不夠。具體表現在對疫情之下學生長期宅家的學習壓力、心理壓力,對學生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科學精神的培養及核心素養的培育、關注有待提升。
4.學生的學習環境不良、自律性不足等影響學習效果。
首先,部分學生受家庭條件的限制,缺乏獨立、安靜的上課環境,易受外界干擾,影響學習效果。其次,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居家長達數月,造成生物鐘紊亂,每天連續、長時間地線上聽課后,常視力下降甚至感到精力不濟,客觀上導致反應速度變慢學習效率降低;有的同學白天連續學習后,夜間便報復性娛樂,第二天甚至躺在床上昏昏欲睡地聽課,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再次,線上教學沒有了線下課堂中老師隨時隨地的督促、同學間的相互監督和競爭的群體性壓力,加之線上聽課相對單調,部分自律性差的同學便經常“開小差”甚至逃課。大多數課程中老師因考慮授課平臺的卡頓問題不要求打開視頻聽課,不少學生便會在上課期間刷刷空間或朋友圈,更有甚者利用電子設備登錄平臺貌似正常聽課,其實并未就位。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控力,網上紛繁的信息極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表面似在學習,其實學習效果差強人意;如果課程學習內容太難會造成學生自主學習不力,產生挫敗感,進而影響學習主動性。有的線上課堂,老師較隨和或管理不嚴,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學生便會把隨時發表看法、點贊、接話等網絡習慣遷移到網上學習中,致使教師所講內容被一些無效信息解構或覆蓋,授課內容碎片化,影響順暢地習得和理解課程知識。
三、學生視角下改進線上直播教學的建議
1.選擇穩定統一的教學平臺,改語音直播為視頻直播。
所有課程資源和教學平臺都應為教學效果服務,既沒有完美的模式,又沒有完美的工具,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科和學生特點選擇教學直播平臺,從實踐來看建議選擇釘釘、騰訊會議等穩定性較高的網絡平臺開展直播教學。集中使用統一的教學平臺,方便師生操作使用,便于師生共同開發和深挖軟件功能;學校要加強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并加強督導和技術指導以便增強教學效果。
建議在直播教學中盡量改語音直播為視頻直播,倘若只是聽著教師不露臉的“填鴨式”講授,看似新穎的直播教學形式因忽視互聯網思維中的“強調參與、注重體驗”等用戶思維,效果會大打折扣。通過視頻直播的線上課堂能夠面對面清晰地看到老師、同學的神態和表情,互動更直接順暢,現場感更強;視頻出鏡有利于師生注意力“聚焦”并隨著課程內容變化不斷“調焦”,便于對教學活動形成監督和約束,有利于提高教和學的質量。
2.直播教學時長應適宜,加強教師間、課程間的協調。
線上聽課的相對單調易產生疲累感,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要充分“留白”,學生不喜歡教師整節課不停地講解,更不喜歡教師對網絡上隨處可查的知識內容簡單重復。建議教師設計好在線教學時長,講解盡可能“畫龍點睛”,并調整講課速度,方便學生在另一端記筆記;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建議每次直播盡可能留給學生探究思考和互動討論的時間,不斷鍛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原動力。
另外,教師之間加強溝通協調,課程之間加強聯動。一是課程設計時通盤考慮,避免課程群之間的交叉知識點多次重復地在不同課程中被講解,應有所側重地提高效率;二是網絡教學中的作業量要通盤考慮,不能各科老師本著本課程至上的原則各行其是,一味地增加作業量并不會取得等值的學習效果,相反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建議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隨時收集學生網絡學習的反饋,并本著增強學習效果的原則真正重視和落實這些反饋。
3.教師充分發揮“傳道、受益、解惑”的角色優勢。
線下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眼神、表情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把握教學進度,反復講解教學難點重點,便于學生消化吸收。線上課堂師生無法面對面接觸,若非學生集中提問,教師不易發現學生的疑難點,難以及時有效地答疑解惑。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線上教學模式更應注重和加強學生的有效參與,更需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等合理引導。比如,疫情期間教材大多未能發放,因教材的使用限制,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難度大,建議教師可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學習目標傳達給學生,當一個知識點、一節課或一個章節結束時,單獨制作一張思維導圖PPT用于總結,在下次上課前,可以用這張PPT對上次課內容進行復習強調,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回顧和鞏固。教師還可以從課前預習、課堂授課、課后作業等多環節設置互動加強對學生的學習引導,如,設置課堂搶答、頭腦風暴、快速投票、隨機點名、小組討論等實用、靈活的線上課堂互動小技巧幫助增強教學效果。
其次,直播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思想的引導。線上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人格影響不如線下課堂那么直接和強烈,因此教師更需抓住課堂機會,不僅要傳授學業,更要對學生的“三觀”進行引導,對學生在疫情下的不適、困惑甚至惶恐進行疏導。雖然線上互動交流缺乏線下交流的情感和溫度,但是伴隨互聯網成長的“00后”學生線上交流比面對面交流思路更活躍,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多引導學生發言交流,發現學生的思想新動向。
4.多管齊下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強化主體性意識。
線上課堂教師備課的認真程度、授課的投入程度、講解的熱情程度等,均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除了發揮任課教師的帶動線上學習氣氛、課后學業督促的主導作用外,學生管理部門、班主任等也要通過網絡會議、班級群、個別談話等途徑和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促,各級學生會、學生社團發揮自制自動的優勢,通過學長經驗分享、討論、答疑等形式,幫助大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強化主體性意識。學生要主動尋求提高學習效率的辦法,比如,制訂學習目標和計劃,規律作息,遠離電子產品干擾,和同學組建學習小組等,總之通過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確保學習目標的實現;上直播課時,建議要有類似線下上課時的儀式感,整潔著裝,正襟危坐,確保上課效率。
學生家庭要盡可能創造獨立、安靜的學習空間,孩子學習時不干擾;學習之余多督促孩子鍛煉身體、常和孩子交流聊天,及時掌握學習動態和思想動態。尤其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大部分時間居家生活,面對社會風險和各種網絡言論,父母更應做好示范,特別是在公共精神培育、科學素養涵化、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等方面給孩子及時良好的引導。
四、結語
疫情必將過去,線上教學將是未來發展趨勢,疫情背景下的網絡教學會進一步推動網絡技術、信息化建設、師生信息化素養培育等各項工作的深化。只有師生共建、教和學雙方互動才能真正增強網絡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學校和教師多傾聽學生的聲音和對網絡直播教學的反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網絡教學真正成為實現教學和教育目標的有效工具,而非只是疫情之下開展教學的權宜之計。
參考文獻:
[1]關少化,范愛玲.線上教學的教與學屏障及其突破[J].北京教育(高教),2020(5):55-57.
[2]康小江.線上教學的痛點和策略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5):166-168.
[3]趙興隆,于興業等.疫情防控背景下提升線上教學效果促進學風建設[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59-64.
[4]劉燚,張輝蓉.高校線上教學調查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20(3).
[5]王俊虎.疫情防控時期高校本科線上教學工作的思考與探索[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7-22.
[6]張超,呂淑云.疫情期高校線上教學質量保障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科學,2020(9):32-33.
[7]葉崇涼.疫情下線上教學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計算機教育,202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