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健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卒中中心的建立對腦卒中患者的搶救、治療及預后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建立卒中中心的腦卒中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2018年2月~2019年2月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比較兩組患者各項指標、Bartnel指數和Fugl-Meyer評分、療效。 結果 研究組患者DNT、CT檢查時間、檢驗結果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Bartnel指數和Fugl-Me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救治過程中,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優(yōu)化預后、治療、搶救流程,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建立卒中中心;腦卒中;搶救;治療;預后
[中圖分類號] R743.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25-0092-04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on the rescu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KONG Jianhua
Emergency Department, Hexian Memorial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 in Guangzhou City(Pany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on the rescu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CA).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CA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befor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30 patients with CA from February 2018 to February 2019 after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The various indexes, the Barthel index(BI), the Fugl-Meyer score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DNT and CT examination, the time for testing results and the tim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Barthel index and the Fugl-Meyer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CA,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can optimize the prognosis, treatment and rescue process, which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Cerebral apoplexy; Rescue; Treatment; Prognosis
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腦卒中對于中老年人群來說屬于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中腦卒中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急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變化快、發(fā)病率高等特點,同時也是急診危重癥的一種。發(fā)病后的救治時間決定了是否可以將腦卒中患者成功救治[1]。所以急救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早,發(fā)病后的4~6 h是治療的關鍵期,并且越早越好[2]。正確、快速的急救可以為之后的治療做基礎,有效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3]。所以如何優(yōu)化救治過程,協(xié)同各科室進行治療,幫助腦卒中患者縮短治療的時間是目前臨床中較為重要的問題[4]。合理地建立和實施卒中中心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相關治療,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2018年2月~2019年2月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對比兩種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建立卒中中心的腦卒中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2018年2月~2019年2月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診斷標準:①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超過8分;②病程在2周以內;③經過MRI及頭顱CT確診為腦卒中。納入標準:①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診斷標準者;②出現(xiàn)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者;③所有患者和家屬知情此研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不配合檢查者;②伴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惡性腫瘤、意識障礙、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蛛網膜下腔出血、四肢癱瘓、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50~78歲,平均(63.7±1.7)歲;研究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52~80歲,平均(64.2±2.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未建立卒中中心前,患者就診后需要按照常規(guī)實施急救處理流程:接診-分診-測量生命體征-掛號-報告醫(yī)生-建立靜脈通道-采血-建立卒中檔案-等候醫(yī)生問診后開出各類化驗、檢查單-家屬繳費-家屬送血標本檢驗室-護送檢查-各項報告出結果-通知會診醫(yī)生-相關處置(收治專科)-辦住院手續(xù)-護送住院。
1.2.2 研究組? 建立卒中中心后根據制定的相關流程實施:接診懷疑腦卒中或確診為腦卒中的患者,并立即啟動綠色通道,首先將患者轉移到搶救室之后補掛號,從進門的10 min之內將采血完成并建立靜脈通道和通知會診醫(yī)生,之后建立患者卒中方案,醫(yī)生將檢查單、各類化驗單迅速開出(先檢查后補費用),在單子上蓋上卒中綠色通道的章后,醫(yī)務人員迅速將血液標本送到檢驗科中,告知是此類患者的標本。從入門開始25 min之內將患者送到CT室進行檢查,在搶救過程中要監(jiān)督血標本報告時間,對于各科室之間的工作要協(xié)調好。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其中包含的有溶栓時間(Door to needle time,DNT)、CT檢查時間、檢驗結果時間、急診停留時間[5]。
(2)比較兩組患者Bartnel指數和Fugl-Meyer評分。對患者運動功能評定使用的是Fugl-Meyer 運動評分量表(FMA),滿分為100分,其中Ⅳ級:輕度運動障礙的評分為97~100分;Ⅲ級:中度運動障礙的評分為86~96分;Ⅱ級:運動障礙明顯的評分為50~85分;Ⅰ級為嚴重運動障礙的評分為低于50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使用的是Barthel評分量表(BI),分數越高說明運動能力越好。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管床醫(yī)生在入院24 h之內和治療3個月后評估[6]。
(3)比較兩組患者療效。根據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對卒中中心建立后腦卒中患者的效果進行評價。其中顯效:神經功能殘缺評分減少47%~90%,殘缺程度為1~3級;進步:神經功能殘缺評分減少19%~46%;無效:神經功能殘缺評分減少<18%;惡化:神經功能殘缺評分提高18%,或者死亡。總有效率=(顯效+進步)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DNT、CT檢查時間、檢驗結果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Bartnel指數和Fugl-Meyer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Bartnel指數和Fugl-Me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這種疾病的發(fā)生具有以下幾種特點:再次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起病急、致殘率高、病情變化快等。患者在發(fā)病后的4~6 h內接受專業(yè)并且有效的治療,可以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
我院成立軍民區(qū)域協(xié)同遠程急救網絡系統(tǒng)(胸痛中心),這種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有效幫助專家在醫(yī)院中遠程指導急救現(xiàn)場,同時可以提高基層醫(yī)院的搶救成功率及遠距離現(xiàn)場的搶救成功率[7]。腦卒中中心系統(tǒng)是以成熟的胸痛中心為基礎,更好地治療腦卒中患者的急救系統(tǒng)[8]。這種信息系統(tǒng)主要依靠的是快速反應系統(tǒng)、整體急救流程管理系統(tǒng)、無線實時傳輸系統(tǒng)、急救指揮、急救電子病歷系統(tǒng)、無線生理信息采集系統(tǒng)[9]。這種網絡系統(tǒng)是將現(xiàn)代醫(yī)學科技和現(xiàn)代無線通訊專利技術進行結合,同時集合康復指導、急救、監(jiān)測、預防為一體的急救醫(yī)療服務系統(tǒng),診斷儀器使用的是:無線血糖儀、無線血壓計、診斷型無線十二導聯(lián)實時心電監(jiān)護儀、無線血氧飽和度儀等,可以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通過平板的形式將具體的數據通過3G傳輸網絡發(fā)送到急救管理平臺中[10]。這些設備不僅移動性好、體積小,同時在急救現(xiàn)場、救護車、直升機上均可以使用[11]。專家只要在3G網絡的區(qū)域中,就可以通過監(jiān)測大屏幕、智能手機、手提電腦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遠程的診斷和分析,還可以和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實施指導,共同急救,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12]。實施遠程急救網絡系統(tǒng)的優(yōu)勢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快速建立卒中通道,從院前到直接進入手術室進行相關的急救等[13]。②建立全新的醫(yī)療物聯(lián)網遠程救治模式,患者還沒有入院,醫(yī)院就可以掌握患者的信息。③建立遠程急救物共享平臺,不同級別的網絡醫(yī)院同步標準的數據共享、救治流程、統(tǒng)計分析、病歷管理等。④急救電子病歷的應用和設計,通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對現(xiàn)場進行錄制或者和監(jiān)測人員進行溝通,保證現(xiàn)場的信息可以準確的反饋,添補了相關的空缺[14]。⑤對于疑似卒中或確診為卒中的患者搶救時間記錄管理、實時跟蹤、救治質量分析,為急救質量得到更多的信息。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DNT、CT檢查時間、檢驗結果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
建立卒中中心之前,對于就診時間要求并不嚴格,搶救時還會出現(xiàn)繳費、掛號排隊等候導致救治時間延長,各科室合作差、分工不明確、效率低等問題。
在建立卒中中心之后,患者的就診流程比較明確。患者從入診開始,就開啟腦卒中綠色通道,醫(yī)護工作流程簡化、人員分工明確,協(xié)調配合,救治有序,職責清晰,和其他科室可以完美結合,避免家屬排隊時間較長,患者可以在急診科中得到高效、準確、快速的救治[15-20]。
在本科室中建立護理質量持續(xù)改進小組,并選出成員和組織,對于每天就診的腦卒中患者處理流程進行有效的分析,如果出現(xiàn)超時需要找到發(fā)生的原因,和科室相關的負責人進行協(xié)商,并改進處理的流程,找到相應的問題后進行追蹤和反饋。每月定時召開一次由信息科、急診科、醫(yī)療科、CT室、檢驗室、腦血管科等其他科室的腦卒中中心質量分析會議,討論較為特殊的病理,對于常見的問題進行修改,同時制定相應的規(guī)定,幫助患者得到更加規(guī)范、有效地搶救、治療、預后等。
研究組患者Bartnel指數和Fugl-Me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建立前后對患者的相關數據分析,得到以上結果,說明建立后的患者身體各方面有所提高。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幫助腦卒中患者提高生存率,同時得到及時的搶救和治療。在接到腦卒中患者后立即啟動綠色通道,促使患者在驗血等檢查均可以及時的進行,第一時間得到準確的結果,立即制訂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爭取患者可以盡早得到治療。同時先檢查后繳費的策略,可以減少繳費耽誤的時間,避免患者因為時間延長導致死亡,所以最終的效果會好于未建立卒中中心的患者。
雖然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更好的幫助患者接受治療,但是不能照搬國外的救治流程,更不可以千篇一律,需要根據當地以及患者的情況實施,建立區(qū)域性的救治網絡,同時有效的增加廣大群眾的整體健康抑制,提高防控水平。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救治過程中,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優(yōu)化預后、治療、搶救流程,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福東,黃詩雅,趙宏宇.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首次運動康復治療時間對運動功能的影響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8,21(25):69-74.
[2] Lilja-Fischer JK,Benedicte Parm Ulh?覬i,Alsner J,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adiosensitivity of HPV-related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J].Acta Oncologica,2019,58(4):1-6.
[3] 王凱,榮良群,魏秀娥,等.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DWI陰性的影響因素及其預后研究[J]. 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9,18(8):790-796.
[4] Chen M,Liu X,Xie P,et al. Circular RNA circ_0074026 indicates unfavorabl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glioma and facilitates oncogenesis of tumor cells by targeting miR-1304 to modulate ERBB4 expression[J].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2020,235(5):4688-4697.
[5] 崔遠航,郭憲民,張春艷,等. 團隊資源管理在急診卒中溶栓綠色通道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64(A01):506-507.
[6] Akyildiz BCook AM,Moritz A,F(xiàn)reeman KP,et al.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hemoglobin using spectrophotometry:Is it useful for the critically Ill chil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analyzer performance based on a retrospective meta-analysis of instrument validation studies:Point-of-care hematology analyzers. Evaluation of 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cranial meningioma resection:A quasi-experimental trial. Controlling phlebotomy volume diminishes PICU transfusion: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and impact. Mean hemoglo[J].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18,45(16):2860-2866.
[7] 徐力,鄭一科,戚進聰,等. 支架取栓與經微導管機械碎栓治療急性重型血栓性腦卒中的效果比較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 廣東醫(yī)學,2018,39(24):3665-3668.
[8] 蘇全喜,陳石伙,吳志林,等. 網絡平臺對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救治水平的作用研究[J]. 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9,18(8):813-817.
[9] 徐高靜,吳毅. 康復治療新技術對腦卒中后腦可塑性影響的研究進展[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9, 41(2):150-153.
[10] 王立童,辛玉英,張洋,等. 子午流注針刺結合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9,34(4):538-540.
[11] 金景,蔣蘇,潘曉勵,等. 經顱直流電刺激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認知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6):415-417.
[12] 湯從智,蔡倩,楊璽,等. 經顱直流電刺激介入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礙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8):570-574.
[13] 趙甫剛,常麗靜,邢軍,等. 腦卒中后構音障礙患者的臨床特征以及舌針聯(lián)合個性化構音訓練治療[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8,5(9):1950-1952.
[14] 張薇,耿圓圓,周鼒,等. 社會及心理因素與腦卒中發(fā)病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9,40(9):1168-1172.
[15] 崔凡凡,石秋艷,李艷玲,等. 阿司匹林聯(lián)合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對進展性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622(21):5173-5176.
[16] 郭劍虹,洪建文,唐小榮,等. 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路徑管理的優(yōu)化與效果觀察[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9,26(36):196-200.
[17] 張榮林,張巡江,劉洋,等. 一站式CTA/CTP檢查措施在急性腦卒中患者診療中的應用價值[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9,17(36):71-73.
[18] 費菲. 移動卒中單元將革命性改變腦卒中救治模式——徐如祥教授解讀“移動卒中單元”中國專家共識2019[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9,9(19):1-3.
[19] 陳勝棣,王敏芳. 優(yōu)化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9,26(14):228-231,234.
[20] 黃小欽,任怡,宋海慶,等. 北京市腦卒中診療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的運行模式探索[J].現(xiàn)代醫(yī)院,2018,18(7):944-946.
(收稿日期: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