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桃蘭
摘 要:《政治生活》的內容是以憲法和法律為基礎的,正常的政治活動都是以遵循憲法和法律的要求為前提的,教學把憲法和法律這條主線亮起來,不僅能為教學中一些難題的突破找到合適辦法,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利于學生提升法治意識,涵養學科素養。這條主線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講好法律知識,強化政治知識的法律基礎;涵養法治意識,收獲敬畏法律之心;培養依法言行的習慣,扎實學科素養。
關鍵詞:法治意識;核心素養;憲法;法律
教師依照《政治生活》教材本身的政治學體系組織教學無可厚非,按照圍棋的術語叫“本手”。直到有一天,作為評委聽一位教師以學習《憲法》條文為主線講授《政治權利和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時,我有一種頓悟的感覺,我的評價是“妙手”。因為《政治生活》的內容是以憲法和法律為基礎的,正常的政治活動都是以遵循憲法和法律要求為前提的。教學把憲法和法律這條主線亮起來,不僅能為教學中一些難題的突破提出合適辦法,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利于學生提升法治意識,涵養學科素養。因此,我們嘗試《政治生活》以“法治素養”涵養為主線組織教學。本文擬以《政治生活》教學實踐為基礎,談談強化法制教學的體會。
一、講好法律知識,強化政治知識的法律基礎
由于教材的編寫者有意無意避開憲法和法律具體條文,從《政治學》體系“說事”,導致教學內容的法律依據基本不見。其實,我們稍做梳理就會發現《政治生活》的教學內容有近三分之二是法律內容,具體涉及憲法、選舉法、信訪條例、人民法院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多部法律條文;其他內容都以相關的法律為依據。我們表面上從政治學角度學習政治學知識,其實,它們往往基于法律規范,是法律內容的政治學表達,所以為了把問題說清楚,往往從講法律知識入手效果更好。比如《政治生活》教材第一個知識點“我國的國體”就是依據《憲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來編寫教學內容的。在政治學體系中,“國體”具有根本性意義。因為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又派生其他政治制度。但是,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國體的規定必然要以憲法為依據。改變國體或政體必須先修改憲法。可見,在一定意義上看,法律知識與政治知識有根與葉、源與流的關系。從法律角度講政治學知識,是從“根”上入手,“根正”收獲“苗紅”。
《政治生活》以法律知識為主線組織教學是有依據的。客觀地說,以學習政治學的視角組織教學與以學習憲法和法律的視角來組織教學,教師和學生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因為法律具有權威性、規范性、原則性、強制性、穩定性等與生俱來的特征,這是一般教學內容所不具備的,所以,當我們以法律知識為主線組織教學時,學生面對憲法和法律,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學生不僅知道了政治學道理,還知道這些道理背后的法律依據。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明顯。
二、涵養法治意識,收獲敬畏法律之心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要建設法治國家,不僅要掌握法律知識,更要培養法治意識。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的精神支柱,是衡量一國法治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魯迅先生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這樣說過:“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把他的觀點遷移到當下的法治中國的建設之中,必須承認我國民眾的法治意識才是我國法治之樹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從學校教育來說,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學生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加強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不僅有利于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更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培養高中學生的法治意識,要重點在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意識、理性認識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培養認識和處理問題的程序意識。在此,以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意識為例說明,所謂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意識,就是培養敬畏法律之心。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它們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令。如果一個人對法律沒有敬畏之心,那就是所謂的“無所畏懼”,對于他的言行,我們就無法預知。對于建設法治國家的我們來說,不是福,而是禍。我們說敬畏法律包含以下三個層次,首先讓學生知道“有所不可為”,開出負面清單,幫助他們能遠離各種違法犯罪的行為,做一個不違法的合格公民;其次,讓他知道“有所為”“合法的為”,不是“無所畏懼”的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公民;再次,把“合法”與“合德”結合起來,做出更高層次符合社會需要的“為”,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極推動者。如在講到“負責地行使監督權利”時,教材指出:“公民在行使監督權時,一方面,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惡勢力進行斗爭,勇于使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監督權;另一方面,必須采取合法的方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干擾公務活動。”上課時,我們截取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組鏡頭,組織學生作為劇中角色進行模擬監督,要求學生指明是哪一方面監督,依據是什么,什么樣的監督是合法的,如何合法地行使監督權。在模擬過程中,有學生提到了越級上訪而且獲得少數學生認同,根據這一情況,上課時及時補充有關上訪和越級上訪的最新規定,進行相關法律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不能濫用監督權,知曉什么樣的監督是違法的、什么樣的監督是合法的;其次,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們要敢于使用監督權,維護國家的、他人的和自身的合法權益。寓培養對法律的敬畏之心于活動之中。
三、培養依法言行的習慣,扎實學科素養
新的《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征求意見稿)指明了高中政治課的性質,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是幫助學生確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提高法律與道德修養的公民教育課程;并明確“法治意識”作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目標之一,規定“法治意識”的內涵,即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就是主動自覺地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發自內心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如何評價學生是否具有法治意識素養,就要看他面對問題時習慣用法律的方法還是世俗的辦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看他一時的表現。因此,養成用依法辦事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抓手。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證明了培養習慣的重要性,提出著名的習慣公式。他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一過程可以簡化為“行動—習慣—性格—命運”這樣一個變化鏈條,它啟示我們,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用重復某一行為的辦法有意培養或改變某一方面的習慣對學生的素養的涵養意義重大。基于此,《政治生活》教學中把法律這條主線亮起來,反復學習、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政治生活中的問題,培養依法言行的習慣,對提升學生法治意識素養、培養合格公民意義重大。
如教材第45頁用整頁篇幅介紹2006年11月S市政府在H區興建二甲苯(PX)項目的案例,2007年兩會期間,105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簽署提案,建議該項目遷址。此事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對此,市政府作出了回應。提出如下做法:(1)宣布緩建該項目,并就該項目是否停建、續建、遷建重新作出決策;(2)啟動公眾參與程序,廣開短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來信等渠道,充分傾聽民意;(3)免費向市民發放25萬冊科普讀本《PX知多少》,為市民解疑釋惑;(4)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專家作環境評估報告;(5)召開由社會各界代表參加的座談會。除了教材對案例進行的從政治生活的角度探究外,我在上課時還提出以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1)政府作出回應的法律依據何在?(2)如果你是S市的公民,你如何行使權利和義務?你的行為的法律依據是什么?(3)如果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你的觀點是什么?你的法律依據又是什么?通過討論,學生不僅知道政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民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而且知道他們行為選擇背后的法律依據,這為學生將來的角色發展提供了理性的指導。
休謨說過,“習慣是人生偉大的指南”。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習慣選擇從法律入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說,學生不僅在更高層次上理解教學內容,而且收獲了法治素養,這為合格公民的教育使命的完成邁出了堅實一步。有了法治意識,意味著學生面臨棘手問題之際,不會做出任性之舉,而會選擇合法、理性的方式去化解問題,能公正、平等地對待問題的參與方,為難題的妥善解決提供了必要的保證;同時,由于提升法治的素養,心里多了自我約束,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收獲了更多的思想和行動的自由,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