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珠
摘 要:本文以《民法典》為范本,剖析自助行為制度確立的意義,分析其作為免責事由的效果,從比較法與司法實踐角度分析其構成要件。
關鍵詞:自助行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民事自助行為是指行為人于情勢緊急無法及時求助公力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時,對債務人的財產或人身實施的一種符合必要限度要求的強制性措施。現實生活中“霸王餐”、拖欠債務等現象經常發生,被侵權人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出于本能往往會采取自助行為。
一、自助行為制度確立的意義
(一)滿足人性本能反應
當被侵權人合法權利遭受侵害時,為了保障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在公力救濟難以及時到場的情況下,被侵權人往往會采取本能反應,留置他人財物等行為。自助行為符合個人權利意識本能。
(二)有利于彌補公力救濟的不足
我國長期盛行公力救濟方式。但公力救濟存在許多不足:1.成本高。當事人如果選擇訴訟途徑維權,當事人要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2程序嚴格。公力救濟通常有嚴格的程序。3有限性。公力救濟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滿足民眾的需要。
(三)完善法律救濟體系
比較法上,自助行為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一并構成免責事由。但我國立法上對于自助行為的態度一直搖擺不定。但自助行為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是有區別的,三者不可互相替代。自助行為應得到獨立法律地位。此次《民法典》終于將自助行為制度確立下來,完善私力救濟體系。
二、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
對于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學界有不同的認識。為正確適用自助行為制度,本文從《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出發,解構自助行為。
(一)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行為人可以實施自助行為的前提是其合法權益受他人侵害。對于“合法權益”應該從以下三方面理解。首先“合法權益”指行為人能夠通過公力救濟獲得保護的權益。因為私力救濟是在特定環境代替了公權力機關的強制執行。例如,已過訴訟時效的請求權。其次,行為人采取自助行為只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普通人很難對國家利益、他人利益是否受損作出準確理解。若允許恣意“助他”行為,易造成權利濫用。最后,這里應包含合法權益實際的遭受侵害的含義。因為行為人對于其權益受損非實際發生,僅憑想象,則可能構成理論上的“誤想自助”,而不構成合法自助行為。對于此《德國民法典》第231條作出相應的規定,稱為“錯誤的自助”。
(二)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
行使自助行為有時間限度。所謂“緊迫”,是指等不及公力的救濟,且行為人若不在該時刻為之,其權利將無法實現或者實現困難。因為任何個人都沒有執行權。自助行為只是例外賦予行為人保護自已合法權益的權利。例如,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發生車禍后,司機甲企圖開車逃跑,受害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當時又無法及時獲得公安機關的救濟,本能拔下甲的車鑰匙,防止其逃跑,該行為自然符合自助行為,構成免責。
(三)不立即采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
該條件強調只有存在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能情形下,才能實施自助行為。有學者認為,自助行為是生活行為,不需要增加如此嚴格的限制條件。但是自助行為本身處于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邊界,如果適用不當,容易引發權力越界現象。即現實情況下,行為人出于對自我權利保護的本能意識,可能慣性實施自助,該自助行為往往有可能是非法的。
(四)行為人實施了必要的自助行為
法條表述為“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采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必要范圍”,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一、類型上,行為人只能對債務人的自由 予以拘束或者財產予以扣留,不予許直接剝奪其所有權。二、程度上不能超越保護權利的界限,否則構成侵權。例如唐生虎與向均、向多香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中,法院認為以不法行為制裁不法行為是法律所禁止,不構成民法上的自助行為。對于自助行為的限度,《德國民法典》第230條也規定“自助不得超越避免危險的必要程度”。“必要范圍”是否包括拘束他人人身自由?學者有不同觀點。我認為“等”字應解釋為包含拘束人身自由的行為。司法實踐已經支持該觀點,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的案例做出相應的認定。其次,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德國民法典》第229條也規定行為人可以拘束有逃亡嫌疑的債務人。該點值得借鑒。
(五)行為人及時請求國家機關處理
自助行為畢竟是私力救濟,在暫時避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以后應及時請求公力救濟。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也不提倡過度適用私力救濟。若民眾紛紛采用自助行為,與野蠻社會無異。文明社會里,原則上禁止私力救濟,民眾將執行權讓渡給公權力機關,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行為人采取自助行為然后,應及時交還“執行權”。
結論
本文從不同角度論述自助行為確立意義。 本文從司法實踐角度解讀自助行為的五個構成要件,便于實際適用。可以看出《民法典》規定了自助行為,回應了司法實踐中無法可依現象,有利于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實現法律正義與秩序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新寶,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4.
[2]焦清揚,民事自助行為的價值定位及制度構建[J].法學雜志,201,07.
[3]程孟琳,我國確立民事自助行為的妥當性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06.
[4]周友軍,民法典中違法阻卻事由的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5.
[5]張梁,自助行為的司法判斷,載于微信公眾號審判研究,2019年10月31日.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