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利
摘 要: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之下,德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逐漸滲透在各學科的教學當中,于高中物理教學而言也不例外。德育是通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形成正確的觀念。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適時滲透德育,可以使物理知識的學習更加透徹。基于此,對高中物理教學中德育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以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課程,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物理教學;德育;策略
于物理而言,其屬于自然學科,物理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中隱含著一定的德育因素。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還需要將德育貫穿其中,從而促進物理知識與德育的有效結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基于此,教師需要對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進行充分挖掘,在開展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以及德育知識,使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并掌握相應的問題解決技巧,從而逐漸形成實事求是、堅毅的良好品質。
一、利用物理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于高中物理課程而言,存在諸多的愛國主義內容,利用這些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物理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介紹我國的科技成就,這些科技成就離不開物理學家的積極探索以及努力,正是由于物理學家的堅持,才推動了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在介紹科技成果時,教師可以將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引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讓學生擁有無比的自豪感。除此之外,可以將物理學家的種種事跡進行介紹,比如在講解“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這節課程時,教師可以重點介紹伽利略。伽利略進行了比薩斜塔實驗,通過該實驗可以得知,物體下落運動情況和物體的質量沒有關系,在講解這一內容時,可以重點介紹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大權掌握在教會手中,伽利略通過實驗捍衛了真理。此外,還可以介紹其他科學家的事跡,通過介紹這些科學家的事跡以及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可以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學生逐漸樹立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的目標。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德育的滲透提起重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教材內容開展教學,在教學中創設道德沖突的情形,引導學生對這一情形進行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當中獲得有效的體驗,使學生的道德責任逐漸提高,使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以及道德思維逐漸提升。例如,在物理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開展重要定律以及原理的實驗,在實驗開展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漸形成認真的科研態度,并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之上不斷成長。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創新精神為主導地位,并適時融入德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具有諸多的實驗素材,這些實驗素材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素材制定探索性的實驗,在引導學生完成實驗的過程中,使學生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結果來驗證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了使探索性實驗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踐情況以及實驗的內容制訂實驗計劃,在實驗開展之前,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來完成實驗,通過對實驗最終結果進行驗證,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有利的條件。
四、培養學生的科研態度
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適時開展德育,有助于學生科研態度的培養,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精神,并形成捍衛真理的堅定信念。在培養學生科研態度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可以利用名人的成長歷程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科學家在完成科學實驗以及真理驗證的過程中,不畏艱難險阻,鍥而不舍,這些精神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撼作用,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對高中學生進行科研態度的培養,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實驗作用,因為物理實驗與普通實驗不同,在物理實驗中需要嚴格按照流程開展實驗,需要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并進行詳細記錄,如若實驗中出現了問題,也需要積極面對,不能為了實驗成功而篡改數據,在無形之中使學生逐漸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并形成正確的三觀。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當適時滲透德育,根據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挖掘德育教學內容,通過德育的有效滲透,實現物理教學教書育人的目標。在高中物理德育開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探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效統一。
參考文獻:
[1]代保新,丁嵐.高中物理教學應加強德育滲透[J].中國教育學刊,2019(4):106.
[2]華德偉.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學科德育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3]張喜斌.高中物理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5):48-49.
[4]唐雪松.基于新課程下高中物理教學德育教育實施策略[J].名師在線,2017(1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