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
摘? 要:高職教育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技能化、專業化人才的教育。近年來隨著高職教改的不斷深入,其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日益得到創新,技能訓練和理論講授也日益得到強化,而這對于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可持續發展是極為有利的。基于此,該文主要就如何在高職教改的背景下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展開探討,以期為其他高職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教學改革? 可持續發展? 高職教育?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8.5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9(a)-0118-0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killed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ts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mode are increasingly innovative, and skills training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are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which is extremely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ers.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ability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不僅可以分擔普通高等教育壓力,體現教育公平性,而且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多元性,增加學生畢業就業優勢。在最新的高職教育學術報告中指出,截至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已多達1200多所,其院校開設數量、畢業生數量、招生人數已達到普通高校的一半以上。以上數據均表明,在當前背景下,持續推進高職教改,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是極為必要的。
1? 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普及化階段,應屆大學生的數量日益增加,但是崗位需求大致不變,這也導致應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增加。而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久發展的理念,將其作用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面,要求學生不斷積累經驗,增長技能,豐富自己,以此來適應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企業對于員工職業能力的要求主要體現為3個方面:一是要求員工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二是要求員工具備與職位匹配的專業能力;三是要求員工具有發展意識,能夠不斷適應職場變化。但是,當前高職教育普遍比較注重技能和理論講授,而缺少對學生適應社會和匹配崗位能力的教育,這就使學生在畢業之后極易因應對能力差、職業能力不強而產生消極無助的負面心理,從而無法順利就業。即使順利就業,也極易因崗位調動,職業變化而無法順利工作,甚至遭遇失業。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深化教學改革,將職業能力放到教學首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畢業后得到更好的就業和發展。
2? 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教學觀念是教學工作的思想引導,不僅決定教學方法的采取,而且決定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手段的選擇等,并最終影響教學的整體質量。因此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就成為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 。
2.1 基于多元智能,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
“因材施教”是由孔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教學思想,具體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及特長,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恰好為因材施教思想提供了理論佐證,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可以分為相互獨立的八大部分,如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等,每個人具備的智能優勢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多加嘗試探索,組合學生接受并感興趣的教學方法,設計適合學生能力提升的導向課程,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媒介,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的智能優勢,不斷強化學生的自我認可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實現可持續的職業發展。
2.2 基于構建主義,引導學生突出主體地位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與外部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對外部環境知識的認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往復中不斷發展、豐富。通俗來講,就是學習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只有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或是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才能更具學習的效率。因此,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教學氛圍的營造,努力構建“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雙主模式,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突出自己的主體地位,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
2.3 基于科學發展觀,引導學生樹立職業信念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而且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職商”,教師可以將價值觀、學生觀、就業觀有機地滲透到人才培養模式當中,將激勵、認可無形地融入教學評價當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具職業發展信念,擁有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2.3.1 深度開展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工作與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并不是簡單對工作情境進行模擬,而是使學生真正融入到實際工作中,與普通工作人員一樣享有報酬,從而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切實得以鍛煉。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比較常用的教育舉措,而國家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高職教育質量提高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要推行工學結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因此,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工學結合加強認識,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先學習后工作,而是構建以課程開發為基礎、以兼職教師隊伍為條件、以教學管理機制為保障、以工學結合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將工學結合有機地融入校內生產實習、理實一體化教學、執業資格考核、校外頂崗實習等所有教學環節當中。而且,所有教學環節的開展,教師都必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參考學生的職業發展歷程,突出該專業的特色優勢,滿足學生的實際工作需要,使學生在大量的工作和學習任務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方法能力、專業能力及職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發揮工學結合的作用,實現“在做中學”的教育目的,而這對于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也是極為有利的。
2.3.2 切實推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高高職院校的整體就業率,而且可以與周邊企業注入新鮮活動力,帶動周邊企業發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帶動周邊企業的經濟發展也可以視為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職能。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深化教學改革,切實推進校企合作,與相關企業建立緊密關系,將企業理念引入院校教學中,將院校文化輸出到企業發展中,只有這樣,高職教育的質量得以切實提升。校企合作是國際公認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將其有機地引入高職教育中,不僅可以節約企業創新改革的成本,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增加發展的潛力與資本,而且可以使院校對企業真實需求增進了解,精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這對于縮短學生職場轉型期,實現院校與企業無縫銜接是極為有利的。此外,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也有利于企業員工與院校師生的互兼互聘,在充分發揮企業實踐及院校科研優勢的基礎上,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即使企業提前了解學生,增加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認可,也使學生提前進入企業,提高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從而促進企業與院校更好的合作發展。因此,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密切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做到教材跟隨生產過程走、教學跟隨任務項目走、課程跟隨職業能力走,才能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得以切實提升,順利完成擇業和就業。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不斷創新教學觀念,調整培養模式,完善課程設置,使學生逐步養成踏實進取的工作態度、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高超卓越的職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的就業形勢下,頂住壓力,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 張新欣,王菊.“雙創”視閾下高職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策略新探[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31-34.
[2] 胡文聞.慕課視閾下混合式教學在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16):176-178.
[3] 蓋金龍,杜翠,姜奉奇.養成教育視閾下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J].就業與保障,2019(24):166-167.
[4] 袁翠珊.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17):91,93.
[5] 丁絢.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5(33):85-86.
[6] 方娣.職業能力導向下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9):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