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應蓮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閬苑里的一朵奇葩,它凝練含蓄,美不勝收,熠熠生輝,是我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心靈,還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學生應背誦160篇古詩詞,由此可見古詩詞的重要性。作為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教學,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古詩詞教學,讓語文課堂詩風意蘊,韻味無窮。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詩風意蘊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教師只注重知識的提煉,一味地要求學生背誦記憶,而忽略了對古詩詞美的追求,未能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唯美意境,導致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只停留在詞語的積累上,不能理解詩詞學習的意義,導致學生對古詩詞學習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探究古詩詞的教學策略意義重大。結合古詩詞的學習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反復朗讀
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將語言文字內化為語文素養的有效手段。通過朗讀可以廣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古詩詞言簡意豐,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教師要加強朗讀教學,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讓學生讀出精彩、讀出韻律、讀出感情。當然,反復朗讀并不是讓學生機械地一遍遍讀,而是帶著感情讀,帶著思想讀,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詞表達的思想,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并真正了解古詩詞文化。
以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清平樂·村居》一詩為例,這首詞以明快、流暢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恬淡、愜意的田園美景,呈現出清新、寧馨風格。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鄉村生活的靜謐與美好,加速與詩詞的融合,教師應有步驟地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首先,配樂范讀,為學生播放《山居歲月》這一背景音樂,隨著音樂的響起,康振教授富有磁性的朗讀把我們快速帶入詩詞的意境中,強化了學生的注意力。其次,讓學生自讀,輕輕地讀,讓心情隨著詞的意境逐漸平靜下來,去尋找那種清凈、平和、愜意的感覺。并解決生字詞的困惑,了解該詞的主要內容。接著,默讀。能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困難。最后,品讀。包括品環境、品人物、品感情。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這一家共有幾口人?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學生有喜歡小兒的,有喜歡大兒、中兒的,還有喜歡翁媼的,讓學生在各抒己見中促進個性的發展。就這樣,短短的一首詩,教師采取各種各樣的讀法,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聯想入境
古詩詞的精彩之處就在于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生動的意向。如何讓學生體會詩詞的美妙,感悟它的精彩,就需要教師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創新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聯想進入詩詞的意境中,從而讓詩詞教學精彩紛呈、魅力無限。具體在操作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兩句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可能會問些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歷想到很多,如朋友、父母、妻子等。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表演這一情景,演繹王昌齡的親友與辛漸相見問東問西的場景。在想象中引發對“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思考。這樣由點想到面,由送別想到看不到的相問的場景,深化了主題思想。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典范。
三、繪畫重現
詩畫合一是古詩詞的一大亮點,很多古詩詞詩與畫互相滲透,融合為一。在學習這類古詩詞時,教師可以用繪畫的方法直觀表達詩詞的意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力。
以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宿新市徐公店》一詩為例,這首詩將景物與人物相結合,運用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使得看似平淡的景物光彩奪目,為我們呈現出一幅恬淡自然、寧靜清新的晚春風光。全詩一句一景,有動有靜、有遠有近,宛若一幅渾然一體的美麗畫卷。色彩的交相輝映,遠近高低的錯落有致,使得該詩畫面明麗、情感歡悅。為了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有效地突出重點,落實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采取繪畫會意的方法,通過繪畫將學生引入意境,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如教師在學生了解該詩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詩中的景物籬落、一徑、樹頭、兒童、黃碟、菜花等用筆勾畫出來,涂抹上色彩,并將這些畫展現出來,互相欣賞,看畫吟誦,陶醉其間。
總之,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靈活教學,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渠道,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詩詞素養。
參考文獻:
[1]祁鳴.傳承經典 徜徉詩詞海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9).
[2]張羅薩.吟之誦之 入境入情: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析[J].甘肅教育,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