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佰勝
摘?要:學前階段是學生認知發展逐漸形成的階段,是學生思維、人格性格形成的萌芽時期,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美術欣賞作為目前引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夠幫助學生回歸到人文精神的起點去探索世界的發展規律。本文主要遵循了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將美術欣賞應用到學生教育中,引發學生的人文思考。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欣賞?人文思考
作為美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欣賞在人文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在美術欣賞教育中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會被挖掘,思維方式和情操也易被激發。因此,在我國學前教育中教師應當充分地了解美術欣賞教育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了解學前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
人生來就具備審美結構,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無法抗拒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千差萬別,因此教師利用美術欣賞課程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時,首先,要提前了解學前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學前兒童在認識事物時總是喜歡去了解具體的事物,因此對事物的認識是直觀且感性的。由于兒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兒童的情感具備一定的可塑性,容易被作品中存在的審美情趣所感動,進而推動了兒童的審美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欣賞美術作品時,他們總是被作品的外在美所吸引,顏色和形狀等是他們欣賞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色彩多樣且構圖復雜的美術作品作為學生的欣賞內容。其次,雖然學前階段的學生對于世界充滿了太多的好奇心,然而他們的認知水平還無法去了解廣闊的物質世界,兒童的思維活動方式比較跳躍,整個注意力無法集中。教師在課堂上引入更加多元化的美術作品,激起學生的感受力、創造力、理解力,讓學生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感受文化的相似性和獨立性,從而形成對本民族藝術和本土文化的認識。
二、促使美術教學生活化
自“新課改”以來,美術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的理念便開始盛行。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若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引導學前兒童感受和發現生活的美景,便可提高學生的審美敏感性。將美術欣賞教育轉化為日常生活的欣賞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周圍的自然景觀產生一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一定程度上還調動了學生感受美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獲得審美的愉悅感。由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具備的人文精神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結合當地的人文景觀進行美術欣賞教育,帶領學生去當地的文化氣息濃厚的居民建筑和工藝美術等地區進行參觀。美術教學生活化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深入地結合,從而推動學生人文情懷和人文素養的形成。如筆者在授課內地西藏班的幼兒教師美術技能課程時,為了引導學生對幼兒園室外環境創設(幼兒園整體建筑及園區)的觀察與設計,搜集大量有關西藏本地特色的建筑資料,與教學產生鏈接,讓教學成分生活化,拉近學生與藝術生活化的距離;繪畫出具有人文與地域特色的兒童作品來,從而達到藝術、生活、人文的有機聯系與結合。
三、尊重學前兒童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整個課堂的主導者,而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新課改”以來學生的主體地位被重視,整個課堂教學的質量也日益提高。在對學前階段的孩子進行人文教育時,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摒棄教師的個人獨白,促進幼兒與教師間的互動和交流。在師生互動中,學前兒童和老師間的關系才會更進一步,二者暢所欲言,自由地交換各自的審美感受和觀念,毫不吝嗇地說出美術作品的理解與想象,分享自己創造美的思路,實現精神的相遇與相通,共同探尋教學的意義和生命的意義。美術欣賞教學中的對話法是現代解釋美學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其主要是闡述了“藝術作為文本是無限開發的”這一理念,在實施對話法時,教師要學會做一個傾聽者,為兒童提供更多的欣賞和分享的機會,拓寬兒童的視覺范圍,在對話的前期,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分析,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感知藝術的形式美,從而沉浸在藝術的世界中去挖掘美術作品的情感和底蘊,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老師進行提問,在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探尋這部作品所蘊含的人文價值。
例如,筆者在講解米萊“拾穗者”這幅作品時,為讓學生清楚地感知到作品蘊含的人文情懷,會積極地引導他們閉上眼睛去想象畫中的人物和地點,當學生在腦海中構造圖畫時,會將這部作品中所呈現的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讓學生跟隨筆者講述的步伐逐漸地融入作品中,激勵學生對作品的各個內容的色彩和形狀及人物進行感知,而后再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把自己從這幅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人文價值進行分享。
參考文獻
[1]李會玲,王錄平.幼兒美術欣賞教育實施策略探究——基于費得曼美術鑒賞程序視角[J].教育觀察,2018,7(22):50—51,119.
[2]張偉.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現狀分析[J].才智,2019(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