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理念和精神美德,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據。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本質要求和時代需求。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應該立足本源、服務人民、對外交流,植根本來、立足當代、吸收外來、展望未來。
關鍵詞:文化自信;傳統文化;時代價值;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4-0235-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168
一、引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進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和發展工程。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理念和精神美德,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和時代需求,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理念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時代體現。
二、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余年文明發展的歷史沉淀與傳承,是華夏兒女智慧凝聚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倫理規范和文化體系等豐富的內涵,新時代賦予了其嶄新的時代內涵,包括核心價值理念、歷史傳統美德、優秀文化精神等層面的主要內容。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歷史延綿不斷的文明古國,其根本原因是中華民族在修身齊家、治國理政、待遇處事的過程中,提煉了核心的價值理念,凝聚了強大的內生動力,思想上不墨守成規、封閉自守,秉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的理念,處事上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對待自然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與人交往堅持平等互惠、富國安民,堅持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核心價值理念。
自古以來,中華優秀的歷史傳統熏陶著人的心靈,規范著社會的言行,有助于傳承道德理念,光大美好品德,在擔當方面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愛國方面推崇“振興中華、精忠報國”,在風尚方面號召“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在榮辱方面講究“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教育人民明辨是非曲直,辨析真善美丑,并在世代罔替、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言行,大力宣揚自強、敬業、濟困、孝老、尊親等歷史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是前人留下的珍貴精神財富,是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液,在處世方面提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不激化矛盾,在育人方面宣揚“修身養性、中庸之道”,保持平和心態,在律己方面追求“勤儉節約、克己奉公”,做到知足常樂,這些豐富的文學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有助于個人向上向善、社會和諧安定、國家興旺繁榮。
三、核心理念
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和獨特標識,滋養著華夏兒女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延續著中華文明、促進人類進步。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應該立足本源、服務人民、對外交流。
(一)立足本源
“溫泉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忘本源,才能繼往開來。五千年的中華燦爛文明,為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積淀了渾厚的歷史底蘊,這是億萬兒女取用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獨特標識,內容豐富、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是中國當代文化正是根基所在。當代中國文化植根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越來越厚實,根基越來越扎實,底蘊就越來越深厚,特色就越來越鮮明。
(二)服務人民
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源源不絕的一大因素是堅持“民本思想”,提出安民、富民、惠民、民為貴,從而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擁護,匯聚了改革發展、學習生產的強大力量。中國共產黨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把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放在首位。只有根植于人民、服務于大眾,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才能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獲得億萬群眾的文化參與和情感認同。
(三)對外交流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不能固壁自封、坐井觀天,而應該積極博取眾長、兼容并蓄。雖然中華文明是璀璨奪目,但也應該吸收借鑒國外優秀的文明成果。猶太文明培育了最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日耳曼文明歷經多次挫折仍屹立于世界民族最前列,這些都值得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借鑒。要堅持開放包容、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擇善而從,積極參與世界文化交流對話,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
四、實踐路徑
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按照“植根本來、立足當代、吸收外來、展望未來”的基本邏輯有序推進。
(一)植根本來,在深入發掘中華文化精髓的過程中傳承優良傳統
深入挖掘其精髓內涵,詮釋其發展脈絡、歷史淵源、基本走向。做好地方文化史的編撰,推陳出新文化研究優秀成果,完善國家的文物登記制度,建設相關文獻的戰略儲備庫、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和國家古籍工程。要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搶救保護瀕危失傳文物,修復館藏文物,建設歷史文化名區、街區、名人故居,保護中國傳統村落、民俗民居、歷史建筑、文化紀念勝地、遺產,管理城市特色風貌,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公園、遺址、地名等優秀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傳統工藝,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標識。
(二)立足當代,在實踐發展中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行動指南,是新時代保持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屬性的重要保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擔當復興民族大任,強化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宣傳教育、養成實踐、制度建設,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精神創建、文化創作作用,為人們遵循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強化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三)吸收外來,促進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與世界優秀文化的交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因為多樣需要交流,通過交流可以相互借鑒,通過相互借鑒可以促進共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正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過程中才得以逐漸豐富、成熟和壯大。吸收外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枝繁葉茂的重要手段。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舉辦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等在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對外交流合作過程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歷史經驗表明,文化發展必須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才能不斷豐富和壯大,才能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堅決摒棄排外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要尊重外來文化的特殊性,避免文化沖突,實現文化交融。
(四)展望未來,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繁榮昌盛
文化繁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繁榮興盛的基礎和內核。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繁榮昌盛,不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任務,而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動力。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繁榮昌盛的奮斗目標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充滿艱難險阻。在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向繁榮昌盛的發展道路上,我們應該在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保持定力,勇挑重擔,不畏艱難險阻。
作者簡介:羅周佳(2001—),女,漢族,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科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