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甜甜?陳平
摘 要:“文化+”與高等教育行業深度融合,引入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掘“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拓展“文化+”融合理念下的文化傳承路徑研究,從而釋放“以文化人”新動能,增強文化自信。本文立足沈陽市地域文化,把高校課程思政作為文化傳承主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以隊伍建設、內容建設和載體建設作為主要路徑,實現沈陽地域文化傳承,增強城市文化自信,從而進一步推動沈陽市的文化建設。
關鍵詞:文化+;課程思政;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1-0027-02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青年一代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應當在學習和認知中不斷地增強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播,從而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然而,當下的文化語境呈現出信息渠道多元化、文化成分全球化的表象特征,文化傳播日益豐富,文化互動日益頻繁,那么如何在全球化文化語境中引導當代大學生汲取優秀文化的力量,進而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課堂教學作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渠道,各門課程都要樹立起責任意識,發揮好渠道作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產生協同效應。[3]由此,課程思政概念應運而生。在全國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大背景下,高校語言類課程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最突出的陣地,必須與思政理論課程相配合,在“文化傳承、以文化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文化+”融合理念為高校實現“文化傳承”教育提供新思路
沈陽作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城市,具有7 200年的人類居住史和2 300年的建城史,擁有多民族文化、盛京文化、現代工業文化等地標性特色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共同形成、發展,并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2]那么,在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通過“文化”與不同元素的跨業態融合,形成“文化+”創新教育發展模式,讓沈陽地域特色文化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宣傳、交流和傳承,這對于增強地域民族精神傳承,堅定城市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文化+”融合理念拓展了“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為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實現“文化傳承”提供新的思路。立足沈陽市地域文化,結合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從內涵和外延兩個視角來進行“文化+”創新融合教育多元化實現路徑探索,這對于加強沈陽優秀文化資源的挖掘、教育和傳承,加強沈陽市歷史文化建設,提升沈陽市文化品牌影響力,增強城市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內涵研究之“文化+課程思政”,釋放“以文化人”新動能,推動沈陽地域文化傳承
從內涵上講,“文化”是基礎,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支點。通過“文化 +”把一個地方的文化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發揮、運用出來,有助于形成地方經濟社會的多維發展。“+”就是融合,是一種創新思維的概括,是充分發揮優勢文化的作用,將文化創新深度融合于各個領域從而加強一個城市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
作為高等教育的從事者,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如何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凸顯沈陽地域文化優勢,發揮“文化傳承、以文化人”的思政功能呢?本文認為這需要“文化+課程思政”的創新融合。高校外語課程作為一門通識類課程,以語言知識和跨文化教育為根本任務,以“全方位育人”為教育觀,為學生專業學習、國際交流、工作就業服務,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因此被認為是“課程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也被稱為“隱性”思政課堂。“文化+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可以充分發揮文化的內在驅動力,為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注入新的教學理念,提供多元融合教育模式,從而釋放“以文化人”新能動,推動沈陽地域文化傳承。
(二)“文化+”外延研究之“文化+隊伍”“文化+內容”“文化+載體”,釋放“以文化人”新動能,實現沈陽地域文化傳承
從外延上講,“文化+”是方法論,能夠整合和優化文化資源要素配置,形成創新融合發展新常態,并為跨元素融合提供新載體和新模式。
以“文化+隊伍”“文化+內容”“文化+載體”三位一體跨元素融合新模式作為“文化+”的外延研究,構成了實現沈陽市地域文化傳承的多元路徑,從而實現“文化+”創新融合理念下高校外語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本文認為從隊伍、內容和載體三方面進行文化傳承建設,這三條有效路徑的高度統一,協調合作,可以釋放“以文化人”新動能,實現沈陽地域文化傳承。
三、“文化+”融合理念下沈陽地域文化傳承多元路徑研究
(一)沈陽地域文化傳承隊伍建設之“文化+使命+責任”路徑
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引導者,是“文化+課程思政”創新教育體系下的文化教育與傳承的主導者。這對于教師的思政理論知識、綜合文化修養、本地歷史文化知識儲備以及教育創新能力都有著極高的要求。[1]作為一門跨文化學科,部分教師自身文化儲備不足,對本地文化更是一知半解,但是又不會主動學習充實自己,這是缺乏文化傳承使命感的表現。還有一些教師在困難和挑戰面前選擇退縮,只局限于教材中的有限知識,只關注課堂的有限時間,這是缺乏文化傳承責任感的表現。因此,“文化+使命+責任”文化傳承隊伍建設路徑,是以基層教師黨支部為建設根據地,通過常態化的思政理論學習、以“沈陽地域文化”為導向的黨建項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等方式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政素養,增強文化知識儲備,從而提升文化傳承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二)沈陽地域文化傳承內容建設之“文化+專題+多語言”路徑
有了素質過硬的文化傳承隊伍,“選擇什么內容來推動和實現文化傳承”就成為了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沈陽的地域文化也有著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如果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就違背了教育的初心,失去了教育意義。“文化+專題+多語言”文化傳承內容建設路徑,是以整合和優化文化資源為建設根據地,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在校大學生地域文化缺失情況,確定“沈陽地域文化系列專題”,如具有代表性的“盛京文化”“現代工業文化”等。同時,發揮外語專業優勢,融入語言特色,形成英漢雙語版的文化傳承專題資料。一方面,這些雙語文化資料可以適時地融入日常教學當中,在教學過程中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進行地域文化傳播教育,從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更多地去了解沈陽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從而加強地域文化傳播,堅定地域文化自信,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質量的雙語文化資料還能夠幫助解決沈陽市歷史文化景點雙語導讀信息的英譯問題,提高沈陽地域文化外宣資料語言質量,從而進一步推動沈陽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
(三)沈陽地域文化傳承載體建設之“文化+新媒體”路徑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顛覆了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讓信息的傳遞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新媒體技術應用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可以充當重要載體,實現“泛在”文化傳播模式。“文化+新媒體”文化傳承載體建設路徑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圍繞“沈陽地域文化專題”制作系列微課或公眾號圖文推送,通過新媒體進行推廣,不僅可以讓沈陽的優秀地域文化被社會廣泛認知和了解,還能夠增加跨地域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從而加快文化傳承的步伐。
四、結語
“文化+”理念以及由這一理念所衍生出的經濟、社會、產業、科技等新的發展方式正在迅速發展起來,“文化+”與不同領域的深度融合研究能夠促進相關行業領域的進步,從而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作為文化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指向,“文化+”與高等教育領域的融合也必將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創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路徑。筆者認為高等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承責任,尤其是高校外語課程,在輸入英語目標語文化的同時,也要輸出和弘揚中國本土文化,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守好課程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文化+”融合理念為高校外語課程發揮好本土文化傳承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創新路徑。“文化+”理念的內涵和外延讓思政教育、語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間形成了更為廣泛的、更有深度的創新融合。作為沈陽高校,將“文化+”理念融入到教育過程中,對于實現沈陽市地域文化傳承,堅定城市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段偉.“文化+”理念的內涵及外延[J].傳承,2016(12):158-160.
[2]劉偉剛.沈陽城市文化特征簡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5(9):179+186.
[3]徐玉生,蔡瑤.開展“啟拓教學”提升思政課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7(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