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靜
摘要:構建“生態課堂”的目的在于建設和優化課堂環境,讓課堂更加和諧,而微課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表現形式,以小見大,關注孩子每一個微變化,從小處著手,創建一個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課堂。筆者依托本校校園文化“班旗大賽”,以設計“班旗”為例,設計制作了“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系列微課,對信息技術“生態課堂”中微課的制作與應用進行的探索和實踐。本文既是筆者對微課的一點初淺看法,也是我們在信息技術“生態課堂”中對微課的制作與應用的實際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態課堂、微課、設計“班旗”
一、生態課堂與我們的微課
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的課堂,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努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成為理想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教學支持資源。筆者學校在開展一年一度的校運會時,都會要求新生班級上交一份“班旗”設計的電子稿,并開展班旗設計大賽。根據隆陽區“田園教育”創建“生態課堂”的相關要求,筆者認為,此案例的設計可以做為學校校本研究的一個方面進行探討,故以《設計“班旗”》的為例,對微課的制作與應用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和實踐。
《設計“班旗”》根據浙教版教材《圖片素材》和省考說明中圖像處理部分的要求改編,要求學生理解圖形圖像獲取和加工的基本思想,能根據具體需求,靈活選擇相關工具恰當處理用圖形圖像,增加圖形圖像的視覺表現力,總結其對表現主題、表達思想所產生的影響。以往教學中筆者采用的是教師講解、學生學習的方式進行,產生的結果是學生只能獲得“魚”,依葫蘆畫瓢,沒有體現生態課堂中的以學生為主體,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的教學目的。并且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最多十多分鐘,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更有效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何解決“魚”與“漁”的問題?筆者通過奧鵬教師教育網上學習,接觸到了實際上的微課制作,并經過實踐,認為微課是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制作微課的具體過程
微課的制作過程一般為:選題→教學設計→教學資源制作→視頻制作→上線發布,下面就具體案例作詳細說明。
(一)選題
微課的選題是針對學科知識中的核心概念、知識點的,對于“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部分的內容,筆者將其處理為7節課,然后根據課程錄制微視頻,學生通過微視頻、導學案、學習網站以及教師課堂輔導等達成知識與技能的構建,學會繪制簡單的圖形,提取特定的圖像,應用圖層效果,美化畫面等技能,最終完成《設計“班旗”》的綜合性任務。
(二)教學設計
微課是針對學習對象、目的,進行基本的教學過程、策略方法、內容呈現方式、應用的教學資源、教學情景及輔助案例等進行詳細的設計。
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實際,筆者對“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進行了整體的設計,用往屆班旗大賽的照片和視頻片斷作為教學引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解決重難點,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完成相應的任務,學生可以通過教學網站、微視頻、學習任務、學習中的輔助案例等進行自主學習。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按照微課傳遞的內容,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比較常用的有講解說明型、操作演示型微課;從教學主要環節上,微課可以分為課前預習類、課中輔導類以及小結拓展類。
1.課前導學微課
2.課中輔導微課
3.課后小結微課
(三)教學資源制作
根據教學設計制作所需教學課件、教學網站、導學案、教師用素材、學生用素材等多媒體教學資源。
(四)視頻制作
根據筆者學校的情況,我們采用錄屏軟件錄制微課視頻,教師參照教學設計進行講解。視頻錄制軟件銳動天地視頻編輯專家和Camtasia Studio軟件,兩個軟件各有特色,均支持多種視頻格式,能在任何顏色模式下輕松地記錄屏幕動作,并可以進行后期編輯。錄過程非常簡單,只需要教師事先設定好教學流程、解說詞,利用麥克風進行講解即可,如果需要出現教師形象,則需要攝像頭;講解過程卻不簡單,常常會出現教師說錯詞、演示跟不上解說、程序卡死等情況,所以錄制幾次十幾次是常有的事,教師需要多加練習,錄制之前熟悉相應的材料,手機靜音并關閉不必要的電腦進程以防干擾。
(五)上線發布
由于筆者所在學校條件限制,且大部分學生是農村學生在校內住宿,所以制作好的微課視頻并不能采用移動終端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是采用另外兩種方式讓學生使用:一是學生在教室的一體機內通過屏幕統一觀看學習;二是將視頻下發至學生機讓學生觀看,走讀學生可以復制后帶回家觀看學習。另外筆者在教學中教學生采用多窗口的形式進行學習,打開視頻或導學案、網站的同時并排顯示操作區,可以一邊學一邊做,避免了在不同窗口之間來回切換,效果不錯。
三、總結
信息技術教育不應是常識和技能的教育,而應該是核心素養目標下的思維品質教育。所以,微課不是把舊有的教學模式照搬和移植到微視頻中,而是對課程進行重組、構造和整體設計,形成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主陣地,構建和諧的“生態課堂”。我們的“微課”教學設計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跳出了“軟件說明書式”的教學模式,使“技術型”的灌輸轉化為“技能型”的內化,把生態課堂落到實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因為技術與條件的限制,筆者團隊制作的微課還不十分成熟,仍需要教師加強學習,另外在實施上也存在一定問題,不能實現移動終端式的微課教學,課堂上不能完全用來解決作業問題,需要花時間給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演練。筆者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終會讓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從單純技能訓練走向完全的信息素養培養的生態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