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棟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朗讀 重要性 形式 技巧
朗讀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朗讀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本口頭表達技能也可以培養學生掌握主動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朗讀既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一項基本功,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朗讀有助于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而抓好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縱觀目前的語文教學,滿堂講,滿堂問的現象屢見不鮮,重視“講”的功能,而忽視學生的“讀”,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辨證地處理“聽、說、讀、寫”的內在聯系,不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之所以語文教學出現這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視了語文教學的起點教學,即學生對文本的“熟讀”。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都少不了老師對課文的串講,少不了老師對繁瑣詞句的分析,少不了對文章中心的提煉,更少不了對段意的概括等。總之,學生始終都會圍著老師的各種問題及深入的個人講解轉,“讀”則成了一種形式。一篇課文講完了,可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通,所記住的那些“理解”、“體會”,全都是憑借老師嘴“倒出來”的,這樣一來,學生的語文能力自然滯留不前,仍不會說話、作文。究其原因無疑是:讀得太少,自己理解體會的太少,語言積累太少,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這一點,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上應盡量摒棄紛繁復雜的繁瑣分析,讓學生去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真正的發揮讀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
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又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讀來啟發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使朗讀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筆者的教學實際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好示范朗讀,以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
馬卡連柯說:“教師永遠是兒童模仿的典型。”朗讀訓練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范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讀能收到直觀、生動,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幫助學生正音,明確詞義和了解詞的感情色彩,教師繪聲繪色的朗讀可以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范讀,出于教師口,入于學生耳,了然于學生的心,能增強學生語言文字的敏感性誘發他們的情感沖動。因此,我在教學中對發揮范讀的作用較重視。
在實際教學中根據課文的不同情況,我們也可以范讀全文,范讀重點語句和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難句。但必須注意,無論哪種情況的范讀都得把握好讀的語氣、聲音的輕重強弱、語速的快慢及情感。有些課文也可讓朗讀技巧好的同學范讀,讀前給予提示,讀后加以指導,以老師帶學生,以學生促學生。
二、朗讀的目的要明確,要求要恰當
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和具體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朗讀要求,認真設計好每一節課的朗讀要求,即讀什么,為什么要讀,怎樣讀,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比如: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讀通即可,細讀時,則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這是的朗讀就應該掌握并傳達出課文表現的情境和感情。學習完一篇課文后的朗讀,主要是使學生對課文能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整體與部分相結合的把握。總之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是要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情感,老師應這一目的化作每次朗讀的具體要求。
三、朗讀的形式要多種多樣,有利于體會課文情感
情感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在學生處于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中,朗讀是表達情感的途徑,情感的表達是朗讀的前提,兩者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學生可以用朗讀表達不一樣的情感,這就需要學生發揮創造性,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去朗讀,去表達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齊讀,個別讀,學生會有單調、乏味感,勢必影響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對于朗讀我們不能停留朗讀的表面——“聲音”上,這樣達不到朗讀的要求。心理學告訴我們,新異的刺激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為了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競賽讀、配樂朗讀等。
如《小英雄雨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讀出鬼子的狡猾,雨來的鎮定和勇敢。在賽讀的過程中學生很快體會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對雨來的贊美和敬佩;二是對鬼子的痛恨。連成績較差的同學也顯示了極高的學習熱情,用朗讀把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練習起來一絲不茍。
四、要善于指導學生具有朗讀的技巧
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學生了解到作者或悲傷、激動,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們想用朗讀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朗讀形式的多樣化激發起學生朗讀的濃厚興趣但僅憑這些往往讀不出文章的“味”來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夠的,重要的還應是指導學生朗讀,逐步交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即理解句子里的聲音高低變化和輕重快慢,朗讀的速度和語調,停頓的地方和時間,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語句,要采取相應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讀法。
總之,朗讀訓練是一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讀訓練,讓課堂充滿讀書聲,堅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