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飛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戶外運動模式納入高校體育訓練進行研究,通過對戶外運動模式內涵的梳理,對比分析其與傳統訓練模式的區別,得出結論:戶外運動模式在理論方面、訓練內容、訓練時間、訓練方式手段等方面與傳統體育訓練模式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優勢表現在戶外運動具有社會性、靈活性、創新性、拓展性。提出對我國高校戶外運動訓練改革頗具影響的建議:
關鍵詞:戶外運動;運動訓練;高校體育;體育訓練
引言
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世界各國努力探索運動訓練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致使學校體育領域涌現出許多個性鮮明的運動訓練模式。這些模式的設計和開發極大地豐富了體育訓練系統,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解放。在國外,戶外運動訓練模式以其獨特的魅力獲得廣大師生的親睞。它不僅在高校系統中應用頗廣,于其他領域中也有涉及。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意識的覺醒,戶外拓展已然成為一項集時尚與潮流于一體的運動。追求極限、探險未知、體驗生命、回歸自然,是戶外拓展的價值所在,亦是戶外運動訓練模式的魅力所在。在我國,戶外運動作為舶來品,其發展和應用還并不成熟和完善。而當前,正值我國體育運動改革的鼎盛時期,探索戶外運動模式的內涵、優勢及啟示實乃大勢所趨,以期為我國體育運動課程改革略盡綿薄之力。
一、戶外運動模式的內涵
現代戶外運動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鑒于當時英國青年道德墮落,體格衰弱,英國陸軍中將貝登堡(Baden Powell)組織了一次非正規運動的戶外野營活動(即童軍(Scouting)運動),戶外運動模式就是一種以杜威的“做中學”為指導思想,以體驗運動為理論依據,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探險、冒險、體驗、合作活動為主要內容的體育運動模式。
(一)回歸自然
戶外運動強調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活動與學習。大自然的神秘莫測就是最好的教科書,比任何一種課本更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它以一種新的創造性的運動方法,讓孩子們在觀察、測量對他們來說很新奇的事物的同時掌握科學理性的辯證思維。人類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只有回歸自然才能提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戶外運動作為室內教育的延伸,恰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回歸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機會。
(二)在“做”中學
戶外運動育模式以“做中學”為指導思想,通過千變萬化的社會環境,教會孩子辯證地看待事物,獨立地解決問題。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實施戶外運動訓練,諸如游學、出師等就是最好的證明。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亦是對“做中學”最好的詮釋。
(三)全方位綜合發展
戶外運動是一個全方位運動訓練模式,是一項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新興運動模式。于德,它以小組訓練活動為主,涉及團隊合作,強調互動;于智,它利用現實生活的直接經驗掌握各個領域的知識;于體,參與者的身體活動是它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于美,它通過人與人的互動、人與自然的互動、人與社會的互動去發現美、創造美;于勞,活動中的角色扮演讓參與者各司其職,社會性一覽無余。因此,戶外運動模式的實施是全面運動的開展,是知識、技能、價值觀念的整合。
二、傳統運動模式與新興戶外運動模式之比較分析
(一)理論不同
戶外運動訓練模式以杜威的“做中學”為指導思想,以體驗運動的核心為主要理論依據,強調直接經驗的體會。而傳統運動訓練模式強調間接經驗的學習。
(二)訓練環境不同
根據字面意思的理解,戶外運動訓練的訓練環境集中于戶外。單憑這一點,還不能將其與傳統運動訓練模式區分開來,因為體育訓練本來就是一個以室外活動為主的運動訓練過程。但是,若將戶外運動訓練的活動范圍擴至個人或教師在運動過程中利用自然環境和直接體驗以關心為名計劃或準備的各種活動項目,那么戶外運動訓練的環境就遠遠不止于傳統體育運動訓練的“一畝三分地”了。
(三)訓練內容不同
戶外運動訓練模式強調以信任、團結、合作的活動,并以完成任務的形式下達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傳統運動訓練模式在訓練內容的設置上主要以技術技能的學習為主,雖有游戲互動環節,但也未免太過呆板僵硬。
(四)訓練方法不同
戶外運動訓練模式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生的領導能力和自治行為是戶外運動的基礎部分[4]。相較于傳統運動訓練模式中“運”“訓”分明的運動訓練方法,戶外運動訓練模式更加強調學生的自治行為和自律意識,教師只在其中發揮引導和組織的作用。
(五)訓練目的不同
戶外運動訓練模式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體育學習的樂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豐富個人的生活內容。它的重點是讓孩子們了解問題的緣由,而不是告訴他們怎么辦。相較于問題的解決和最后的結果,它更重視問題的發現。而傳統運動訓練模式以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體質的增強為目的,這與戶外運動訓練模式的目的大相徑庭。
(六)訓練成效不同
戶外運動訓練模式以直接經驗的學習為主,因此對相關概念的理解也就越發清晰,對學習內容的消化吸收也會越快越有效,所產生的影響力也能夠持續更長的時間,同時豐富和發展其他的課程內容。反觀傳統體育運動訓練模式,這一目標的實現還任重而道遠。
三、戶外運動訓練模式的優勢
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已充分說明傳統的體育運動訓練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學校體育的發展。戶外運動訓練課程模式作為西方體育運動中頗受推崇的運動訓練模式之一,在我國不乏體育運動訓練工作者嘗試將其引入課堂。但由于沒有正確掌握戶外運動訓練模式的優劣勢,其在我國的推廣面積還不是很大,進程還比較緩慢,成效也并不明顯。因此,有必要對戶外運動訓練模式的優勢進行梳理。
(一)社會性
戶外運動訓練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獨一無二的經歷。在這個經歷中,以群體為單位。相對于傳統運動訓練模式中的個人主義,戶外運動更講究團隊合作精神。除此,活動中復雜多變的情況正是對現實生活的模擬,在沒有萬能鑰匙或解題技巧的條件下,更能夠激發學生解決問題和預防風險的能力。同時,戶外運動帶給學生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還有人與環境的互動,讓他們真正理解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必要性。
(二)靈活性
戶外運動模式不同于傳統體育運動訓練模式,對于活動場地和器材沒有特殊的要求。訓練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可以將整個環境作為學習的資源[5],一定程度上對學校貧乏的體育運動資源免疫。體育教師只要具有奇思妙想,就可以就地取材,執行運動訓練計劃。在發達國家,戶外運動的開展不受限于學校體育運動訓練環境,主要依托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課程內容靈活多變,訓練方法多元化。
(三)創新性
戶外運動在室內運動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新的元素,所涉及的細節也比傳統運動訓練模式多得多。創新性是它保持生命力和擁有價值的必要條件。靈活多變的訓練環境要求體育教師創新性地開發新課程策略,活動項目中的任務設置要求學生利用創新性地思維來解決問題。戶外運動一旦喪失了創新性,就成了隨處可見的重復性運動,孩子們遠離教室而產生的興奮感也將逐漸淡化。
(四)拓展性
戶外運動是室內運動的延伸,強調行動,為傳統運動補足了深度和具體經驗。該運動是在致力于培養目標中在陌生的新奇環境之中,通過團隊合作、互幫互助逐漸來進行項目難度的挑戰比賽,最終達到相應的效果。通過團隊分工合作來解決問題。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它要求全員參與,各盡所能,避免了傳統體育運動訓練模式中的部分性參與(即擅長者參與,不擅者旁觀)現象的發生,防止了一部分學生極端化發展或者導致其不與社會契合的個性發展。
四、戶外運動訓練模式對高校體育運動改革的啟示
學訓矛盾(Time spent in sports is time spent away from studies)是各個體育運動訓練項目階段都面臨的問題,我國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改革的順利推進必須攻克這一難關。否則,體育在學校運動訓練中副科的命運難以改變,家庭體育運動中玩物喪志的負面影響難以消除,社會體育運動中難以引起足夠的重視。戶外運動訓練模式在剛剛興起的前幾年亦受到學訓矛盾的阻礙,但其能有今日之勢,必是給學校、家庭、社會上交了一張滿意的答卷。因此,我國高校體育運動課程改革有必要借鑒一下戶外運動模式的經驗和教訓。
(一)室內運動與戶外運動訓練相互串聯
戶外運動訓練模式不是對室內體育訓練理論的完全摒棄,而是在其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創新。其課程內容與現代運動訓練方法相聯系,根據師生的需要,合理利用戶外資源。戶外運動訓練不僅讓學生掌握某種技術,更為他們提供室內運動訓練的資源。學生在室內運動訓練中的成長進步是發展和定義戶外運動訓練的最好途徑。對于在理論學習中表現不好的學生,戶外運動訓練要考慮通過某種活動讓他的學習成績變得優異起來,以此才能保證戶外運動模式長盛不衰的生命力。由此可見,我國體育課程的改革要以發展的眼光和整體的眼光來看待體育課程中細枝末節的變化,將體育課程的學習效果與其他課程的任務目的相聯系,才能贏得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支持并引起教師、家長與領導的足夠重視,共同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進步。
(二)對課程設置的關注重于學習內容
在國外,啟動戶外運動訓練模式的人不一定是學校的體育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讓學生體驗真正的戶外運動樂趣,部分院校會邀請專業的、戶外經驗豐富的戶外拓展師來給學生上課。同時,學校還會組織體育教師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為戶外運動模式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戶外運動的老師在訓練過程中將自己視為室內運動訓練常規指導者,而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不斷問學生學到了什么,以之改進課程的設置。而在我國傳統的體育課程中,課程內容,一成不變;運動訓練效果評價,教師質量兩極化;教師培訓,換湯不換藥。因此,我國體育課程的改革必須打破陳規,從課程設置的重要性著手,走出學習內容的桎梏。
(三)學習內容的實用性
在戶外運動訓練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目標任務和遞增性的挑戰項目上逐漸的進行難度的演練。以保證在下一個更具危險性和挑戰性的時刻到來之前能夠應對低層次的危險。例如,為預防突發事故的發生(如火災、踩踏、地震等),減少不必要的損傷,戶外運動訓練中增設了火場逃生、地震抗險等活動項目,以親身實踐的經歷教導學生個人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個人在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記憶對其所產生的影響要比其他方法所產生的效果更加長久。顯然,戶外運動訓練模式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而對于傳統體育課程,學生學習效果不明顯、父母印象不佳、學校重視程度不高、社會延續性不長,與其學習內容的實用效果密切相關。基于此點,我國體育課程改革應該引起重視。
結語
戶外運動對比分析其與傳統訓練模式的區別,戶外運動模式在理論方面、訓練內容、訓練時間、訓練方式手段等方面與傳統體育訓練模式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優勢表現在戶外運動具有社會性、靈活性、創新性、拓展性。更主要的是其注重學生的野外拓展、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汪曉贊,尹志華,李有強等.國際視域下當代體育課程模式的發展向度與脈絡解析[J].體育科學,2014,34(11):3–26.
[2]Harun,Mohd Taib,Salamuddin,Norlena.Promoting Social Skills through Outdoor Education and Assessing Its'Effects[J].Asian Social Science,2014,10(5):71–78.
[3]Susan K.Telljohann,Cynthia Wolford Symons,Dean F.Miller.Health Education: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Applications[M].New York:McGraw-Hill,2001.